乐居财经讯 9月12日,在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下,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与中 粮集团主办的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食品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第二次专家论证会在深圳中 粮创芯研发中心成功召开。论证会针对《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建议稿)》进行研讨和质询,共同探讨国家食品创新中心的发展方向与功能定位。

  20余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 共同论证建设方案

  会上,中 粮集团科技管理总监、中 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院长郝小明从国家食品创新中心的建设意义、总体思路、建设布局及任务、管理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进度安排等方面做了具体介绍。

  来自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领域的20余位院士专家以及科技部、广东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从建设定位、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对建设方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表示,建设国家食品创新中心是以科技创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健康中国等重大国家战略贯彻实施的重要举措,一致建议由中 粮集团牵头申报筹建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技术创新中心。专家组还就进一步凝练建设意义、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做好规划测算和风险提出要求,并建议广东省、深圳市以及各共建单位给予必要的人、财、物等资源支持。

  “我委一定会大力支持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和筹建工作。”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党组书记邱宣表示,中 粮集团牵头、联合多家优势单位申报筹建“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必将带动深圳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若干重点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我国食品与营养在全球产业版图和创新格局中的位势。

  瞄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建立产业集群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这一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关切。加速布局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技产业,有利于食品安全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落地,有利于食品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农业和食品创新版图,面对全球食品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世界性的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食品创新中心,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衔接的绿色通道,带动产业基地与产业集群的培育建立和日臻完善,满足国民对于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诉求和痛点,为我国在全球食物资源竞争和市场竞争中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支撑,战略意义和重要价值不言而喻。科技部相关领导表示,国家食品创新中心的建立,对于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提升创新能力,意义深远、使命重大。

  国家食品创新中心瞄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共性难题和前瞻趋势,努力建设为具有独立物理空间、优势研发团队、产业聚集的世界级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科技创新和转化平台。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食品创新中心将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打通技术创新与转化瓶颈,形成“深圳统筹、国内为主、全球布局”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拟建立多个联合实验室与区域分中心,并依托中 粮集团及共建单位在深圳及大湾区的产业园区资源以及各个食品品类与产业链条上的全球网络,建立产业集群。

  立足中 粮集团 发挥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

  作为全球领先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国家食品创新中心建设牵头单位——中 粮集团有着先天的产业优势和科研优势。

  中 粮集团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的执行主体,业务涵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触及230万个终端销售点,农产品和食品年综合经营量超过1.6亿吨。经营范围涵盖了中国人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和食品品类,在做强做优做大粮、油、糖、棉核心业务的同时,中 粮集团建立了食品、金融和地产三大主营业务。地产平台大悦城控股业务覆盖商业、住宅、产业地产、酒店、写字楼、长租公寓、物业服务等领域,运营服务优势突出。

  同时,中 粮集团具有坚实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础。通过技术创新、结构升级、提质增效等举措,中 粮集团打造了国内一流的开放式研发创新平台,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科交叉互补的粮油食品领域创新团队。“十三五”期间,集团面向国家农业农村、食品科技、食品安全等领域的战略需求,积极承担相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计30项,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6项,省部级奖项195项。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1个。在国际、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制定方面,累计主持制定234项,参与制定266项。

  中 粮集团将不遗余力支持国家食品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持续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与国内外有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的联系合作,加快推动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