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仁国执掌茅台的时候曾放豪言,茅台要追赶世界第一酒业巨头帝亚吉欧。

十几年过去后,袁仁国锒铛入狱,但他当年的豪言却成了现实。如今的茅台,市值已经超过全球三大烈性酒公司帝亚吉欧、保乐力加和百富门之和,成为了绝对的国货之光。要知道,建国之前,茅台酒还只是茅台镇上的几个小酒坊。

几十年时间,问鼎全球,堪称创奇。

茅台并没有抓一手好牌

新中国酒企之间的竞争应该从1949年说起,那么茅台一开始的牌面,说实话,真的很一般。

从名气来说,解放前的茅台在贵州之外鲜有耳闻。这个民国名人笔下,或者民国的报纸上可以看出端倪,很多名酒都有相关资料。但是茅台呢?能看到的记载很少很少。

搜罗了一大圈,也只找到一个。1939年7月,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了一套“西南丛书”,其中的第二册《贵州经济》一书就记载了“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某,来到茅台这个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曰茅台酒。其最初创办究系何年何人?虽无可考,然有杨柳湾侧有化字炉,建于前清嘉庆八年(1803),其捐款姓名中有一‘大和烧坊’字样,故知其在嘉庆年间已有酿酒之烧坊无疑。”这一段虽然是民国时期,对茅台罕见的记载,但是茅台并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和山西有什么关系。

建国初的茅台,唯一值得称道的也就是巴拿马拿过一个奖,但也不是最高奖。尴尬的是,中国酒类在巴拿马拿最高奖的都有好几家,所以这个仅有的荣耀也没什么大不了。

从规模来说,当时候的茅台酒厂并不存在,只是茅台镇上的三家酿酒作坊。四川的泸州大曲作为国民政府的用酒,早已八面威风了……。偏居一隅的茅台表现很一般。

从品质来说,同全国的其他名酒相比,茅台其实也不占优势。

想要酿好酒,就要有好的原料。酿酒的原料无非就是水和高粱,紧靠赤水河“水”不是什么问题,但“粮”就是茅台的一个死结。当然了,现在的茅台酒肯定不会缺粮,以前是真缺。清末至民国,茅台酿酒经常用杂粮来代替。说到粮食,这里我们得多说两句。茅台如今作为中国白酒现在的领军企业,确实有带头大哥的风范,酿酒所用粮食皆为有机粮,这一点全国其他名酒尚做不到。

从外部环境来说,开国大典举办的时候,贵州还没有解放。而同一时期,广大解放区的大小酒厂已经开始为新中国酿酒了。从贵州的地理位置,交通因素来看,茅台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极不乐观。

很多人会说,人家茅台握着一张王牌——红色基因。其实这一点,也并没什么。中国的革命队伍由南至北,火种洒遍全国,到哪里都会喝酒。长征会师陕北的时候没有喝过西凤?驰骋冀中的时候,没有喝过老白干?甚至可以这么说,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想找完全没有红色基因的地方,很难很难。可见最核心的因素,还是茅台够聪明,更会讲故事。

说到这里,其实我对红军拿茅台洗脚一事是有怀疑的。脚上有伤的战士,用酒精可以消毒帮助伤口尽快愈合,这个没有问题。但用茅台洗脚,就应该是谎言了,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怎么会用就来洗脚呢。当然这些故事并不是茅台自己一家炒起来的,黑中国革命的人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那时候红军用茅台擦脚是迫不得已,其实最好还是酒精,非得用酒也是清香型酒更好。仅治疗伤口来说,两坛二锅头,定比茅台好。同样的道理,泡一些药酒之类的时候,也最好选清香酒。

建国之初的茅台,面对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局面,在群雄中一步步发展起来,茅台的玩牌的能力是真的强。

茅台是怎么把牌玩好的

真正让茅台翻身的事,其实是1952年的第一届全国评酒会。

天下初定,很多行业都开始逐步恢复,第一次品酒会也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用来评比的酒,由各地收集后统一送到北京。现在能看到的数据是,当时候收到的白酒全国一共只有19种,很多名声在外的酒,都没把这次评比当回事。

这次名酒评比,虽然最初人们并没有当回事,但对之后的影响却非常之大。除掉队的西凤酒之外,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以泸州老窖为代表的浓香酒、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酒成为了中国白酒的基本香型。

当时评酒完成之后,汇总编辑了“中国名酒分析报告”,并向全国公布。老百姓第一个知道了四大名酒,各酒厂的声誉大大声誉大大提高。

1953年,贵州省将茅台镇上的三家烧房收归国有,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其实这里应该才是茅台真正的起点。

谈到茅台的发展,茅台的功勋人物季克良,将茅台的发展分为了5个时期,即恢复发展期(1952年-1960年)、徘徊期(1961年-1977年)、转折发展期(1978-1991年)、快速发展期(1992年-1998年)、高速发展期(1999年-2011年)。这样的分法,是很有权威的,直至1978年之前,茅台厂都是亏欠的。事实证明,1978年之前的茅台,牌不好玩的也一般。幸运的是,到1978年的时候,对茅台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季克良和袁仁国都已是茅台人了。

进入转折发展期的茅台,开始真正的秀牌技了。一段操作猛如虎,茅台的业绩上云霄。

第一,讲故事;第二,涨价;第三,铺专卖店。

茅台绝对是中国白酒行业中的“故事大王”。这么多年,茅台主要讲的故事就三个:其一、坚决做实巴拿马拿金奖之事,并将砸酒坛引评委的故事大肆宣扬;其二、通过讲好茅台是第一国宴用酒,来打造“国酒”这一形象;其三,将茅台只能在茅台镇里生产的概念广而告之。

然而这三条,随便一条拿出来都是可以被他人或者茅台人自己把脸扇肿。

第一条,巴拿马金奖,这个故事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度迷信外国的大环境下,对中国消费者很有冲击力。茅台也把这个故事讲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甚至连中学生的阅读素材中也经常会出现,可见其影响力。但假的终究是假的,都用不着别人来扇巴掌,自己就能把自己灭了。1954年,茅台酒瓶背标文字是“巴拿马赛会世界名酒第二位”;1984年,背标变成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奖章、奖状”;2003年,瓶身上的内容变成了“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你茅台到底参加的是那次博览会啊,怎么奖还过几年就变一次呢?后来,巴拿马真正获得最高奖的汾酒站出来了,把这个别人之前并没有发现的漏洞揭开,但为时已晚。通过这个故事,茅台已经叶茂根深,国内外出口量飙升,想要推到已无可能。

第二条,茅台是第一国宴用酒,这个故事成为了茅台“国酒”战略的基石,使它逐渐成为中国白酒的代表。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这个道理茅台用的非常厉害。但第一国宴用酒可能是茅台吗?那时候贵州还没有解放,怎么可能会用茅台呢?李鬼出来一直挥板斧,如果李逵不露面,那么它就是真的。很不幸的是,李逵出来了,又是汾酒。建国前,汾酒厂已经是国家的酒厂了,汾酒拿周恩来总理的批示,李鬼只能现形。

真相是出来了,可又能怎样呢?茅台巧借“国酒”的虎皮已经经营多年了。像空心菜一样,虽然中间是空的,但是周边其他环节都已做实了,即便人们知道这个故事不真,知道是空心菜,也会照买不误。

在“国酒”外衣的装点下,于2001年才上市的茅台,仅用了三四年时间就一骑绝尘,成为独领风骚的“股王”,股价屡在千元徘徊,最终成就了全球第一酒企。

第三条,离开茅台酒就酿不出茅台,它把茅台讲成了稀有资源。现在的很多名酒也学茅台这么讲,有没有道理呢,说完全没有也不对,但要说绝对那肯定是过了。离开茅台镇真的就酿不出茅台吗?这个事是要季克良老爷子自己打自己脸的。1980年,国家科委对茅台进行了易地试验,并成功的酿出了茅台酒,组织全国著名的白酒专家组成了鉴定天团,季克良就是成员之一。最终的结论是“生产出基本具有茅台酒风格,达到或接近市售茅台酒质量水平的酱香型酒”,鉴定结论与试验目标要求相符合,方毅副总理祝贺易地试验成功题词是“酒中珍品”。该项目被评为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列入省“六五科技攻关”成果。这些事实都证明茅台的易地试验是成功的。

虽然这三个故事,都是茅台编的,但是自从茅台开始下功夫讲这三个故事之后,茅台酒的销量就不断攀升。

要知道在80年代的时候,这些故事在全国还没多少人知道,茅台在全国的影响还远不及现在。1989年,茅台在参评国家一级企业的时候落选了,就充分说明了这个事情。关键人物总是在关键时刻能做出关键贡献。年轻的袁仁国毛遂自荐说,他愿意去北京跑跑。到了北京之后,他向评委们脱稿讲了三个多小时,成功为茅台赢得了参评国家一级企业的资格。

1991年,国家一级企业的牌子挂在了茅台酒厂的大门上,同年袁仁国升任副厂长。

茅台的涨价战略是从90年代开始的。八十年代末,国家对“酒类专卖”的价格开始放开,茅台的涨价战略也由此开始。这一战略推出之后,很多买茅台的人发现只要买到就是赚到,虽然它实际价值就那么点,但和比特币一样,只要它不断涨价,就一定会有人炒。从稳定性上来说,茅台要比比特币强多了。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老百姓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消费开始“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在这样的风气之下,茅台的涨价策略百试不爽。随着故事越讲越真,很多的中国人都对茅台“国酒”的身份不再怀疑,再加上买茅台必涨价的规律,茅台在商界、政界任意驰骋。

福耀玻璃的老总曹德旺,曾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对着自己囤下来的大量茅台得意的说,我这个酒现在涨疯了,而且一直还在涨。至于政界,公开报道的就太多了。自18大以来,落马的各种官员中,家里搜出的茅台太多了,其中以谷俊山最为厉害,仅“战备茅台”一项就有一万多瓶。内蒙古原副主席白向群,曾一次收过30箱茅台。贵州副省长王晓光落马后,家中同样搜出大量茅台,其妻感叹地说“扔也扔不掉,喝也喝不了,送也送不完,倒也倒不尽”。

相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可见,茅台讲故事是成功的,茅台树“国酒”品牌的战略也是成功的,茅台不断涨价的战略也是成功的。

但仅仅是讲故事和涨价,茅台能够卖遍全国吗?自然是不行的。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把销售的渠道捋顺,是很难做到如此影响力的。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白酒业岌岌可危,袁仁国上任茅台总经理,茅台开始大规模铺专卖店。季克良为袁仁国营造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舆论环境,江湖可任由他冲杀。1998年的前半年,茅台只完成了全年销售任务的30%,袁仁国上台之后,在全国各地举办白酒研讨会、订货会和名家诗会,并把30年、50年的陈酿茅台拿出来给经销商喝,到年底的时候,茅台的销售任务不仅如期完成还同比上涨13%。

为了和经销商搞好关系,袁仁国经常把经销商请到家里,亲自下厨。有经销商说,“袁仁国对经销商很热情,我们去茅台镇基本都可以见到他,他招待我们喝酒吃饭,为人不错。”袁仁国说过:“从1978年开始,我每顿饭都喝上三两茅台,天天如此,喝过的茅台酒恐怕也有两吨了。”

在袁仁国的坚守之下,至2018年茅台全国的经销商突破了3300家,这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数字啊!而且局势也从袁仁国求经销商变成了经销商求袁仁国,袁也就是因此进了监牢。

讲故事、不断涨价、铺经销商给了茅台无穷的动力。故事让老百姓默认了茅台“国酒”的身份,不断涨价让老百姓愿意去囤一些茅台,经销商多让老百姓能够买的着茅台。环环相扣,势头喜人。

茅台于2001年才上市,当时候五粮液是行业老大,但没过几年茅台就反超了。“国酒”“不断涨价”“到处能看到专卖店”给了股民对茅台无限的信任,股价一路飘红,直至一千多人民币每股,神乎其神。

​正是有了股市的助力,茅台一路超车,超完了国内超全球,直至成为行业塔尖。

如今的茅台日子过得非常滋润,除了时不时的会有几个领导被查处之外,整体发展稳定,酒该贵还是贵,老百姓该买还是买。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茅台的逆袭路已经圆满完成了。

茅台的传奇还将延续多久,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看到了茅台“起朱楼”“宴宾客”,未来会不会“楼塌了”,只能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