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卖35元一个,拥有162年历史的“狗不理”包子,终于退市了!

近日,“狗不理”正式宣布主动从新三板退市,结束了5年挂牌生涯。

作为,包子界的第一网红,天津招牌小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狗不理”自打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众多荣耀光环,其品牌价值近8亿元。

然而,随着近几年消费升级的崛起,各种日新月异的小吃出现,十分傲娇的“狗不理”因不愿意改变,也开始被市场冷落。

就在“狗不理”宣布退市那一刻,大量网友表示,“世界上最黑、最贵的包子,终于再见了。”

凡是有果,必有因。

“狗不理”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太“傲娇”所致。

价格连年涨,口感不涨,服务不涨,注定跟不上时代脚步的“狗不理”会被市场所遗弃。

近年,由于差评不断,“狗不理”已接连关闭了11家店,据不完全的统计,光天津、北京门店,就积累了几千条差评,“一个包子年年涨价,你是金子做的吗?”面对消费者的吐槽,“狗不理”始终置若罔闻,在经营上不思进取,意图榨干“国货之光”的品牌剩余价值。

有顾客十分气愤的表示,“来一趟,不吃遗憾一生,可吃了,感觉后悔终生”。

对于消费者来说,“狗不理”本是一个简单的包子,可历史沉淀让他变得不简单,商家本该将品牌文化与精神传承,可“狗不理”却反其道而行,特色美食变成旅游大坑。

按理,顶着金字招牌的“狗不理”不该如此萎靡,必定它拥有那么多的“先天优势”,也不该发展的如此捉襟见肘,被餐饮新起的“后浪”们死死拍在沙滩上。

那么,有那么多优势的“狗不理”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生命终端的呢?

首先,“狗不理”诞生时,只是一个天接地气的小吃,由于做工精良,用药考究,价格实惠,开始慢慢被世人所喜爱,甚至成为天津人出门必点的早餐,积累大量人气,火遍大江南北,名震海外,加之历史传承与迭代,变成国字招牌。

可以说“狗不理”的前半生是绚丽多彩的。但是它的后半生就不是就这样了,按理说它本该细心经营,把一款平价食品发扬光大,可他却只用了品牌之光,赚钱。

本来赚钱并没什么,可质量口味也要跟得上价格,才会持续发展。光这一点,“狗不理”就一点没有做到。一个市井小吃非要装成大佬,却没有大佬的金刚钻。

其次,在用户口碑与产品升级上,“狗不理”做的不是一般差,服务态度恶劣,“你不理无所谓,有的是人理我们”。这使得“狗不理”在当今餐饮重服务的时代下,只能活的苟延残喘。面对老字号日益下降的口碑,“狗不理”仅剩的品牌优势变得荡然无存,只剩下“倚老卖老”。

可以说“狗不理”的前半生是靠食材、口味、口碑打下的半壁江山,但没有任何一个江山是不努力就能牢不可破的,“狗不理”的后半生,还在啃着前半生的优势。

啃老啃到最后一代,也骨头都没得啃了。

面对90、00后这样的新型消费群体,好玩、有趣成了新诉求,很多商家都在变着法的玩花样,就是想要迎合新消费群体。

而老字号依旧还在几十年前的轨道上因循守旧,已和主流消费群体格格不入。

实际上,不单是运营机制老化,“狗不理”的问题还有品、产品、场景等各方面的老化。只想挣钱,不想改变,成了“狗不理”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著名商业顾问刘润曾说,“一切商业的起点,都是消费者获益 ”。当消费者不在获益时,或当你无法跟上消费者需求的脚不时,即便有再多的历史,也只能是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