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热搜事件让吃瓜群众目不暇接,从“淘宝CEO蒋凡”、“当当创始人李国庆”再到“安永合伙人刘烨”、“绿地高管陈军”,全都是因个人私生活问题爆发出的企业公关危机。工作和生活,看似不同维度,却构成了一个人人设的全部。一旦人设出现污点,经由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将会演变为个人品牌和企业品牌的隐患和雷区,这种现象或许会成为常态。

随着网络社会越来越透明,你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记录下来,并且广泛传播,因此谨言慎行,维护自身的公众形象至关重要。目前,整个网络世界由三方面构成,平台方、内容创作者和用户,“热搜新闻”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切合多方“利益”的结果。

内容创作以媒体为主要生产者和传播者,他们的利益诉求是通过一篇文章可以形成舆论影响力,获得更多的流量关注。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会迎合吃瓜观众的情感诉求,借助文字巧妙的表达方式去报道。从传播角度来看,被曝光的当事人会有很多头衔,记者们会挖掘最显眼的头衔,即便你只是一个小职员,只要带上公司就会产生借势效果,即“XX公司员工....”,而个人私生活和八卦新闻是最容易被吃瓜观众传播的新闻方向,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其实和公司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公司声誉会受到损伤。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我们要想深入了解热搜事件背后的逻辑,就必须了解这部分网民的身份背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4月28日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9%;其次是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占比为22.4%;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人员占比共计10.9%。其中,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41.1%、22.2%,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9.5%。月收入在2001-5000元的网民群体合计占比为33.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7.6%,有收入但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网民群体占比为20.8%。

以上数据说明,网上的吃瓜观众大部分是学历较低的学生和中年人,他们闲暇时间充足,喜欢吃瓜,很容易被媒体和舆论引导、随波逐流,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极易主观性,羊群效应十分明显。因此,一个新闻事件的发酵离不开他们的观点传播,再加上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就使得“热搜”成为常态。

一个企业的品牌声誉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资金来建设,“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例子随处可见,如何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员工问题”(出轨、潜规则、生活作风)就显得尤其重要,这应该成为企业公关部门防范的重点。

一旦出现类似事件,公司应该首先根据舆情监测看事件的影响程度,如果影响一般,不必采取行动、不发表任何意见,保持沉默。如果已经影响到公司声誉就需要及时发布公告澄清,厘清员工和公司的界限,剩下的只需等待下一个热点出现转移吃瓜群众的注意力。通常情况下,距离下一个热点的出现只要三天,慢慢退出人们视野即可,并适当做些搜索优化,人为的去做一些正面信息的新闻源。

前年海底捞被媒体爆出后厨有严重的卫生问题,一时间整个企业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批评的声音蜂拥而至。最后却被一则道歉声明压了下来,还给广大吃瓜群众留下知错就改、诚实的良好印象。其实很多时候,企业遇到公关危机会自乱阵脚,忙于向外界解释,以及花费巨资找公关公司摆平,很显然是没有必要的。高明的公司不仅能转危为安,还能变不利为有利。前段时间一篇文章《腾讯背水一战》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因内容涉及腾讯敏感而被删除处理引发关注,后面腾讯直接借助这一热点话题招聘公关人才,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公司应该加强内部员工的思想教育,出台相关的惩罚措施和公关应急方案,尽可能的从思想源头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避免对公司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作为公司创始人更要爱护自己的人设,因为你的个人品牌贡献了企业品牌大部分权重,一旦犯错是很难弥补的,对企业声誉的损害也是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