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乐土社,深刻洞察大健康行业。

新冠肺炎疫情让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经历“寒冬”,而此前并不活跃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却迎来了“春天”。抗击疫情以来,线上问诊是各个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常态,不仅能初筛普通感冒和新冠肺炎,缓解了线下就医的压力,还能减少交叉感染。这种新形式被广泛接受,正逐渐成为人们在特殊时期就医的有效补充方式。

疫情发生以来,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丁香医生、京东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平台纷纷推出了在线问诊、义诊、线上购药等服务,缓解了实体医疗机构医疗资源不足的压力,又及时满足了人们“不能出门、但要看病”的需求。

“医生,我有些咳嗽,不知道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 Tan Yuting (谭玉婷)春节前去过武汉,尔后回老家,感到不舒服。不敢去医院,她在网上求助。

“不要急,跟我详细说说你的情况……”医生Zhang Xuesong (张雪松)听完她的叙述,在网上解答了她的疑惑:“你的症状是过敏,不是肺炎。建议你……”

2020年2月27日,日本第一大电视台NHK造访微医互联网医院北京全科中心基地,摄制“中国疫情下的互联网新生态”节目。医生正在网上应接不暇地接诊患者。

互联网医疗已然成为抗疫的“第二战场”。3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精准防控科学管理,有序恢复正常医疗秩序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谈及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成为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诊疗咨询量比同期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

互联网医疗十年: 从曲折前行到供需双增

中国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起源于在线预约挂号,进而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拓展至在线轻问诊、在线药房及互联网医院等业务。

2014年,互联网医疗整体起步,主要以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医疗科普为切入点进军医疗行业。

2015年至2016年,在行业参与者和投资者的乐观预期带动下,互联网医疗板块呈现爆发式成长。彼时,虽然不少平台积累了较多流量,但未找到成熟的变现模式,也导致持续性盈利困难。

2017年、2018、2019年,受盈利模式制约以及政策波动,行业发展有起伏。

回首过往,互联网医疗行业曲折前行。

萌芽(2000 年-2010 年):早在2000 年,39 健康网、丁香园等企业的创立开启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之路。2010年微医以“挂号网”起步。

兴起(2010 年-2014 年):2010 年左右,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驱动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进一步加速,一些现象级的企业开始创立,比如成立于2011 年的春雨医生。

狂热(2014 年-2015 年):2014 年随着“双创”概念的提出,互联网医疗行业在资本的支持下,开始迅猛发展。2015年微医获得腾讯、复星医药、高盛等投资。

2015 年开始,国务院、卫健委等部门开始陆续发布互联网医疗的大政方针,比如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热度空前。2015年12月底,微医与浙江桐乡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

遇冷(2016 年-2017 年):2016 年开始,政策有所转向。2016 年8月,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期结束后不再展期。

2017 年4月发布《关于征求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纯互联网平台类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受阻,抑制互联网医院高增长势头。

转折(2018 年-2019 年):从2018 年下半年以来,相关配套政策逐一完善,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得到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持和保障。

完备的互联网医疗基础政策体系涵盖“医”“药”“险”三大门类:

1、(医)线上医院运营:2018 年 9 月国家卫健委颁布《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2、(药)网售处方药品: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已于 2019 年12月1 日正式实施。

3、(险)互联网医保支付:2019 年8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2020年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两部门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在线处方药费等实现在线医保结算。

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着力解决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等。这也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有望成为常态化。

目前疫情驱动互联网医疗供需双增,行业成长加速。

2003 年非典驱动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淘宝迅猛发展。受新型肺炎疫情影响,医院、医生、居民的行为也发生变化:医院端:为减少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和提高医疗资源运营效率,更多的实体医院选择建设互联网医院,提供线上问诊服务。同时医生端,在疫情爆发后,不少医生主动提供线上诊疗服务,为患者提供新型肺炎及其他疾病的线上咨询和诊治服务。消费者更是受疫情影响,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使用线上问诊。

这次疫情,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线上问诊的必要性,互联网医疗平台用较低的成本完成了较好的用户教育,用户教育范围也囊括患者、医生、政府三者。疫情期间,2月23日,武汉市医疗保障局公布了18条措施服务疫情防控和日常医疗保障,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互联网诊疗纳入武汉市医保的第三天,2月26日,武汉市医疗保障局火速为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开通医保支付。回顾2013~2016年,互联网医疗的大发展仅仅从服务方推动,政策端驱动和第三方平台的兴起,但患者教育缓慢,且支付方没有入场,整个行业发展得并不美丽,随后政策还一度出现收紧,这一次行业的大发展是真正的变革,原因在于:这一次是需求方、服务方和支付方三者协同,通力推进。

互联网医院医保报销,还需要全国政策一体化

如今,疫情正逐步得到控制,线下的医院正重新恢复往常的秩序。在患者被加速教育、支付端迎利好消息之后,互联网医疗平台将如何继续突围?

由于医疗服务本身有着强烈的线下属性,疫情过后,患者可能会重回线下的医疗机构,因此,后续互联网医疗平台能否继续留住患者,这面临考验。

体验了多款在线问诊平台后乐土社发现,部分平台问诊流程仍有待优化,如诊前提交资料繁琐、医生响应时间过长、咨询次数有限制等。另外,有些平台的适用人群为复诊患者,不适用于初诊用户。

疫情期间,不少线下医院借势扩张,往线上延伸,后续医院会不会对医生行为加强管理,从而导致驻外平台的医生逐步回流至自身的互联网医院呢?有人也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这关系到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招募医生的难度。

在医疗侧,囿于医保额度与线下医疗机构的捆绑,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该如何获得医保额度,有待解决。与此同时,在药品侧,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存在需要与线下定点药店分享医保额度的冲突情况。且医保是属地化管理的,各省、市、自治区医保具有区域化特点,且资金池、报销规则等情况并不一致,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进行接入,还有待时日,还需要政策给予支持。

当前国内各个地区医保政策、服务价格以及报销目录不同,患者异地结算、异地报销的差异性依然很大,互联网医院医保报销政策的落地,还需要全国医保政策一体化的支持,保证医疗标准、医疗监管的全面一致,才能真正为大众的医疗服务提供便利和公平。

疫情带来了流量,流量能带来盈利吗?

此番疫情可以说是为互联网医疗带来了巨大流量,这是否能够为互联网平台们减少营销支出,实现盈利?

互联网医疗经历了移动医疗创业元年,也在资本寒冬经历了寒冬。多年来,几大互联网医疗平台均亏损严重。

阿里健康,已经连续十年亏损。阿里健康2019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至6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9.1%;净利润亏损762.9万元,同比收窄91.5%。其中,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85%,销售费用增速高于毛利润增速。

在平安好医生的最新财报里,2019年净亏损为人民币7.47亿元,较2018年的净亏损人民币9.13亿元减亏18.2%。净亏损率为14.7%,较去年同期下降12.7个百分点。虽然2019年全年总收入同比增长51.8%、亏损额度收窄,但在近五年的财报里,平安好医生尚未实现过盈利。从2015起的三年里,平安好医生亏损近20亿。

除此之外,财报显示,历年平安好医生总费用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54.1%、206.7%、76.8%、66.9%、45.1%,其中,销售及营销费用分别占比64.2%、130.0%、38.8%、37.1%、23.8%。虽然营销占比持续下降,但依旧占了总费用占比的一半以上。营销占比高的原因之一,在于互联网医疗一直以来在砸钱培养用户习惯。平均每个客户需要花掉6.22元的营销成本,客户付费转化率却仅从0.9%提高到2.7%。

互联网医疗作为线下医院的补充,不像共享单车、外卖等互联网业务一样,可以通过烧钱抢占市场份额、培养用户习惯,从而在做大市场盘子之后进行提价。想用户为线上问诊付费并不容易,寻常的互联网打法在这条赛道不见效,奖励和补贴一暂停,用户增长和活跃度也按下了暂停键。

因为互联网医疗,本来是医疗互联网,医疗才是根本,流量并非根本。由于优质医疗资源永远短缺,只要掌控稀缺资源(如,头部三甲医院医生),简单连接,短时间内便可获取流量。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大流量,仍然无法改变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现状,无法像充分竞争行业那样,从流量端反向控制供给端。因此,简单的流量思维,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显然走不通,创业公司只有坚持价值思维,渗透进医疗场景的价值链条,才可能生存发展。

率先布局基层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有望获利

医疗资源有明显的线下属性且受区域半径限制。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效果,扩大覆盖面和影响面,整合线下医疗资源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受政策影响,整合线下医疗资源成为互联网医疗重点方向。政策要求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实体医院,整合线下医疗资源成关键点。互联网医院的运营必须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而不允许建立纯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医院。

交银国际发布研究报告称,多家互联网医疗公司推出全球线上抗疫平台,助力海外华人进行新冠肺炎的线上医学咨询活动。此次疫情促进了医疗服务资源由线下向线上的转移,拥有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能力,率先布局基层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有望获利。

目前互联网医疗主要的盈利模式有三:一是对平台上的用户收取咨询费用,二是通过广告位赚取广告费,三是销售上游企业产品赚取分成费。

对于纯线上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很难获得高客单价和盈利。因为在医疗行业,以往的盈利大头还是在药和治上,诊费占比很少。这就需要企业跟线下医院形成协作。而线下医疗行业不可避免有重资产,回报慢的特点。

目前,在互联网医疗赛道,类似阿里的通过医药零售赛道进行切入的盈利模式也停留在探索阶段。”

未来,数字健康服务的关键在于“通”,只有在线上把医疗、检查检验、药品、医保和数字化五个要素打通,打造更多线上线下结合、医药保健养贯通的一站式服务,才能满足人们的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健康需求。2018年微医董事长廖杰远与海西医药、易联众结为医药保三医联动平台时谈到“三医联动,以通止痛”。微医更于2019年上半年入股易联众、杭齿前进两家A股上市公司,从软件、硬件两翼做实三医联,成为互联网医院的基础。并同时与各省市复制乌镇互联网医院模式,做到云巡诊车进乡村县市,从地面支持互联网医院。这种大闭环的服务模式,亦是一种前瞻式的探索。

作为新生事物,数字医疗还存在缺点和不足,需要不断的试错纠错,因此,也需要更多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