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毒瘤,证监会上周末发文总结2019年以来的打假成果,并表示要“从严从重打击”。A股持续打假在路上,是资本市场整体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全球资本历史性大腾挪中吸引外资的关键措施,投资者千万不可忽视监管层长期打假的决心。特别是新证券法上路之后,相关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更多的“打假利器”将会不断锻造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好公司“真金不怕火炼”,而造假公司则越来越难侥幸过关,这个全面性的“刮骨疗毒”过程对A股是长期利好,但对投资者来说也存在造假曝光“踩雷”的可能,做好配置寻找合适的“避风港”将是不可忽视的长期任务。

打假是A股的长期任务

从证监会官网的文章内容来看,痛斥财务造假行为“四个严重”,措辞严厉;列举造假案例的“四大特点”,十分详细;提出未来打假的方向,面面俱到。而在证监会本次重磅发声之前,国务院金融委在四月份就曾经9天内两次提到严惩资本市场造假欺诈。显然,严厉打击造假已经成为长期任务,并不是“运动式执法”,和股市行情的高低起伏更没有直接的关系。

上市公司造假无疑是包括A股在内全球投资者的痛,能否有效打击并杜绝造假行为,不仅事关境内投资者的利益,更在吸引全球资本投入方面有重要意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想要吸引到更多外资参与,除了要有足够的体量、合理的估值、稳定的回报之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公开透明及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上市公司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变得“处处藏雷”,很难想象外资会对这个市场保持巨大的投资热情。目前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陷入“负利率”困境,当地股市在十年高位区大幅震荡,A股正面临着吸引外资长线流入的历史性机遇。只要A股能真正杜绝造假行为,就能在新一轮国际资本大腾挪中成为新的投资乐土。而在外资合法投资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时,参与A股的境内机构、散户也同样得到保障,长期而言所有的投资者都能从打假中真正受益。

低位区域“刮骨疗毒”有利夯实底部

从证监会的重磅发声还可以看出,A股一些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已经“进化”到了一定程度,不是一般“吃瓜群众”所能轻易识别的。更严重的是,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也出现未能善尽“看门人”作用的现象,这一切都有赖于监管层持续加大打假来实现。而本周美国监管部门公开点名,包括中概股在内的新兴市场在美上市公司的造假嫌疑问题,也说明打假已经超出了A股市场范围,对国际资本动向的影响不容小觑。让全球投资者坚定对A股和中国公司的信心,“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必须的,和其它国家地区的监管部门合作、借鉴先进市场的经验引入集体诉讼制度等“群众打假”机制,也有望在未来逐步实现。

打假不可避免会对A股一些上市公司造成影响,甚至是股价大幅下跌,“刮骨疗毒”的过程难免会带来一些痛苦,但从长期、整体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痛苦是值得的、必要的。特别是在目前A股位于十年估值低位区启动“打假风暴”,市场的估值泡沫相对较低,相比股市大涨到高位再来进行,相对减少了一些造假公司控制人高位套现的可能性,付出的成本无疑较低。同时,在注册制即将进一步试点推开前加大打假力度,也能够最大限度震慑已经造假尚未曝光或意图实施造假的公司,减少未来对市场的潜在冲击。经过此次打假风暴“短空长多”的锤炼,有利于A股夯实长线底部,为将来全面启动新行情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估值体系重塑  寻找合适“避风港”

在这个刮骨疗毒、夯实底部的过程中,A股不可避免会进行估值体系的重塑。除了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公司之外,一些存在类似问题的公司特别是中小型公司也会被放大检视,甚至不排除被一些机构投资者“一票否决”,剔除投资范围的可能。相比之下,那些业绩稳定、透明度较高、机构持股多的大型公司,则有望获得更多资金的认同,出现类似港股、美股的“蓝筹股溢价”。股价已经超过1200元的“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屡创新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估值体系重塑的苗头。在本周年报和一季报尘埃落定、业绩利空得到充分消化之后,这一估值体系重塑的过程有望进一步推进。

套用最近网络流行的一句话,A股市场的一粒灰,掉到散户投资者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因此,投资者对持续打假绝不可等闲视之,如果重仓持有造假曝光的公司,损失可能将比较巨大。因此,在这一轮大浪淘沙中,对于一些非行业龙头的中小类公司,投资者最好是“不熟不做”,把主要仓位放在经营稳健的大蓝筹是比较好的选择。此外,通过基金进行分散投资也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一些对应成分股存在估值优势的指数基金,大面积踩雷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在长期估值低位具有较好的防御性,适合充当散户投资者股市配置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