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是许多吃货又爱又恨的一种碳酸饮料,戒不掉、忘不了!但是这款已经消失的可乐,估计你喝都没有喝过!

它来势凶猛,但去也匆匆!

它曾是国内三大饮料品牌之一,与非常可乐、健力宝撑起了“两个巨人,三个少年”的格局(两个巨人指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在1998年它花了1.5亿来做广告,宣传费用比可口可乐还多。更重要的是它还花了6000万请成龙代言。这个数字在彼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进入新世纪后,它却逐渐衰落直至停产,最终渐渐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现在还记得汾煌可乐的吃货,估计孩子都已经上小学了吧~

纵观国产可乐的发展历史,曾涌现形形色色的中国品牌,曾踌躇满志大打民族牌——“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然难以逃避被淘汰的命运。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潮州出现了的一个引以为豪的碳酸饮料品牌——汾煌可乐。它曾经与非常可乐、健力宝齐名,号称国内饮料品牌三巨头。

其实,汾煌开始并不是做可乐的,而是做食品的。

在上个世纪80年代,21岁的林顺和朋友合伙开了汾煌食品厂,主要是生产棒冰和凉果这些小零食,几年下来,公司也赚了一些钱,虽说这在当时的小食品行业中已经是首屈一指了,但对于颇有野心的林顺来说还远远不够的!

因为小食品的整个市场容量每年不超过50亿元,而且处于行业成熟期,未来难以有太大的增长,这是由小食品行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于是,林顺就想着要找寻新的发展方向,汾煌可乐就此诞生!

经过市场调研,林顺觉得可乐市场大有可为,就别具心裁研发出了姜汁可乐,小试牛刀之后,没想到市场反响还挺好。

在1997年,汾煌摸清国内碳酸饮料市场的“战况”后,次年便入场搏杀。

而1998年的可乐行业,在经过前几年的整编后,基本上是二乐的天下(百事、可口可乐),虽说各地也有一些颇具特色的地方品牌,但均不成气候,真正全国性的品牌只有二乐,而当时可乐的市场容量接近500亿元,且年增长率达到10%。这样的市场相对于小食品行业来说,无疑是更具有可作为性的。

随后,汾煌找代工企业生产可乐,并引进半自动和全自动的生产线,两年间先后建起近10条生产线。汾煌可乐还向华东制罐总厂提出了5000万只355毫升易拉罐的年需求量。

汾煌进军可乐行业后,就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广告推广,仅仅电视广告就打了1.5亿元,约占当年饮料广告费用的23%,超过可口可乐广告近6%。一夜之间,汾煌可乐与同年进入市场的非常可乐,成为国内叫板洋可乐最“牛气”的两个代表。

汾煌可乐赶在千禧年的钟声敲响之前华丽登台,主打“龙文化”——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所以要让可乐带上更多龙的标签。

于是花6000万请来中国动作巨星成龙来做代言,还花重金打造了相当于9层楼高的“亚洲第一龙船·汾煌号”。汾煌号载满了可乐,在1999年的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走位风骚,引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总部的关注。

一整套宣传攻势下来,在交易会喜提4亿多的订单,还与健力宝、非常可乐一起形成国产饮料三大巨头,简直是饮料界的BAT。

那时候要说市场上最火爆的可乐,无疑是汾煌可乐!

一是因为它的口感很好,符合中国大众口味。最主要还是因为它是成龙代言的,深受广大男孩子喜欢。

在当时的年轻人心中,成龙大哥就是中国功夫的代表,而广告上的成龙,更是英姿焕发、颇有中国风。

汾煌可乐迅速成为汾煌集团的拳头产品,其销售额占汾煌全部产品销售额的60%以上。

那个时候电视上面总是播汾煌可乐的广告,真可谓风光无限。这也让它在全国各地开始畅销,并且还以8%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可乐行业的第三大饮料品牌;与非常可乐、健力宝撑起了“两个巨人,三个少年”的格局。

当年的汾煌可乐火爆到什么程度呢?农村建房谢土,请人客,摆上汾煌可乐;朋友聚会、亲友来访、家宴年宴...各个聚会场合都有汾煌可乐,除了独特的口感和代表意义外,还因为开盖有奖,诱惑力非常强,使得消费者热烈喜爱,总想开盖中着大奖。

不得不叹流时如烟啊!进入千禧年会后,汾煌可乐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宣传太花钱,赚的钱都用完了,资金链断裂,生存不下去了。

进入2000年,汾煌虽然在四川继续追加至少6000万元的投资新建饮料生产线,但汾煌可乐的宣传攻势已经明显弱化,在全国的销售下滑,新推出的碳酸饮料品牌“欢乐园”几乎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1999年仅电视广告花掉的1.5个亿就足以将汾煌一年的纯利润吃得干干净净,而市场对其寄予厚望的姜味可乐并没被大方接纳。到了2001年,汾煌可乐在广东潮州的大本营已经基本没有什么生意,处于半停产的状况。

Flop说来就来。当初为了与已经占领80%中国可乐市场的可口、百事做对抗,汾煌花重金在各地电视台做广告;

如今,却由于扩张过快、自身产品有质量问题等原因,汾煌可乐在2001年就已经几乎停产了。到了2003年前后,汾煌可乐就消失在了市场中。

那么,汾煌可乐为什么走向衰败直到消失呢?

1、跨度太大,消费者难以接受。

汾煌从生产以儿童为消费对象的小食品发家,在产品多元化过程中,延伸到了碳酸饮料,跨度较大,消费者心理上难以接受;

2、过于追求广告宣传,销售渠道被忽视。

汾湟可乐在宣传上过于激进,销售网络的建立却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销量的增长。

3、口味创新“失误”,新产品的替代。

汾煌可乐并没有明确的可乐文化信息,没有能够承载可乐文化的有效载体。除了味道包装是可乐以外,很难让人认同那就是可乐,和喝水、喝茶区别不大。

数据显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可乐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为57.6%和21.3%,接近80%。众多国产可乐曾奋力争夺所剩无几的市场,然而却没有几个能活下来。

汾煌在发展过程中所上项目即多且杂,在所谓资源最大化的口号下,一个小食品企业几乎包办产业所能涉及的所有产品,见好就做,一坏就停。

结果资源不是最大化,而是分散化。所以说,汾煌可乐的失败,是大势所趋也是想的太多。

纵观国产可乐的发展历史,曾涌现各种各样的中国品牌,曾踌躇满志大打民族牌——“中国人自己的可乐”,然难以逃避被淘汰的命运。

众多国产可乐,或在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收购、兼并、打压中淡出舞台;或合资后改用外国品牌,退出市场;或产品无人问津,经营亏损、资不抵债,直至破产消失。

曾经,它们都是引以为豪的中国制造,是蕴含了无限民族责任感的国民品牌:

像北冰洋、健力宝、非常可乐、正广和、亚洲沙士、冰封、武汉二厂、山海关、崂山可乐、汾煌可乐、银梅可乐等等...在那些特定的时代,它们都曾当过傲视群雄的巨人,也曾浮华半生。

如今,有的依旧畅销如虹,有的在涅槃中重生,还有的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

参考资料:

潮汕人之家《90年代末潮州汾煌公司出品的——汾煌可乐》、

食品财经《曾经的“可乐四强”之一的汾煌可乐如今为何不见了?》、

潮州新事《潮州曾出产过“汾煌可乐”几年就倒闭,网友戏称成龙代言一家倒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