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恶意退保”到“代理退保”,非正常性退保正在形成一条灰色利益产业链。4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一则关于防范“代理退保”的风险提示,再次将非正规性退保隐藏的风险公之于众。『A智慧保』了解到,目前退保产业链犹在,“全额退保”仍横行于市。客户与险企在博弈过程中却左右都受伤!

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重磅|“中国保险鼎峰108将”遴选正式启动

“代理退保”,时隔半年多再度引来监管亲自提示风险。

4月9日,银保监会表示,近期收到反映,一些个人或社会团体以牟利为目的,通过网络平台、短信等方式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的信息,以怂恿、诱导等手段让消费者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并以此收取消费者高额手续费,主要涉及传统寿险、健康险等人身保险产品。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指出,此类行为不仅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而且最终损害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提醒消费者,要警惕“代理退保”的风险隐患,根据自身需求谨慎办理退保,依法理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在风险提示中,监管部门指出“代理退保”的三大风险: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为此,监管提醒消费者要充分考虑自身保险需求,谨慎办理退保;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

死灰仍在燃

“代理退保”产业链难根除

“代理退保”,恶意退保事件后的“官方定义”,在经历半年有余时间后,再有抬头迹象。

监管表示,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为牟取利益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虚假宣传,称消费者所购保险产品“存在欺诈行为,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或“继续持有保单将蒙受经济损失”等,挑唆、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以达到可以“代理退保”的意图。

但此行为会使消费者丧失风险保障。消费者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而这些个人及团体,并非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为消费者考虑。“代理退保”的后果,或是由消费者自己买单。

其实,早在2019年9月,就有媒体爆料“地下”退保产业链的存在及代理退保逻辑。低成本、高收益、高需求等特点促使这一产业链不断滋生、蔓延。

随后,监管也发布《关于报送恶意投诉相关信息的函》(以下简称《报送函》),将这一地下产业链正式送入“法政大厅”。

《报送函》显示,银保监会要求各家人身险公司在2019年9月6日之前报送主要包括近三年(2017-2019年)每年恶意投诉导致全额退保的保单件数、金额、主要产品类型、操作方式、是否有产业链参与,公司应对措施及治理工作建议等。

通过各家险企报送信息,了解实际情况,制定专项治理方案,监管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击退了”部分不法分子。但时至今日,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仍然还存留着部分打着“全额退保”旗号的商家。

如今,监管部门再次将“代理退保”风险放置台前,提醒消费者,足以显示出这一地下产业链整治之艰难。

 “代理退保”何以成“难治之症”?为何“经久不衰”?怎样“泛滥成灾”?一系列疑问的存在,便已揭示了保险销售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问题。

销售误导

退保产业链的诱因

此前,深圳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消息称,最近有社会人员通过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电话短信等渠道,向消费者发布“可在全国任意地区的任意保险公司办理任何险种的全额退保业务,100%退保成功,安全快速”的虚假信息。

借着“专业保险维权”名义,煽动消费者,从而促成委托其代理“全额退保”事宜,进行 “恶意投诉全额退保代理”。此利益链条看准“销售误导”的空子,由此滋生出黑色利益产业链。

销售误导,保险销售过程中“最难治愈”的伤口之一,也是损害保险行业形象的一大痼疾。

监管曾反复发文整治这一行业乱象。

如2019年5月中旬,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就指出,在保险销售过程中存在欺骗、隐瞒、误导等问题,进行不实、不当宣传推介,未严格落实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制度;拒不依法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恶意拖赔惜赔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存在于保险行业多年,也是屡禁不止的行业性话题。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保险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等问题突出,案件和操作风险防控压力仍然不容小视。

据银保监会公布的2019年保险消费投诉情况显示,涉及保险合同纠纷的投诉达88745件。在投诉反映的问题中,就有关于理赔纠纷的投诉及销售纠纷的投诉。

其中,销售纠纷方面,财产险4868件,占财产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9.78%,主要反映强制销售、营销扰民和误导保险责任或收益等问题;人身险21121件,占人身保险公司投诉总量的48.05%,主要反映夸大保险责任或收益、未充分告知解约损失和满期给付年限、承诺不确定利益的收益保证等。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或许解释了“恶意退保”产业链的最根本由来。

“三高”驱动

退保产业横行于市

虽说是逆市场规则而生,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导向。一边是来自利益的驱使,生成地下产业链,一边是来自消费者的需求,让地下产业链得以在夹缝中发展。其中,高佣金、高定金、高需求助推退保产业火爆。

据深圳保险行业协会相关人士此前的分析,“恶意投诉”往往通过社交平台、网购平台、电话短信等渠道发布虚假信息,宣称可以协助消费者办理全额退保等事宜,并要求消费者签订委托协议,收取押金,以保单、身份证明做抵押,收取消费者退保金额30%以上的手续费。

退保过程中,“恶意投诉”会挑唆消费者不得擅自接受保险公司的客服回访,同时以维权举报为名,煽动消费者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以此达到退保目的。

此前,多家媒体以消费者身份咨询那些自称“退保专业人士”,套路基本如出一辙。投诉、投诉、再投诉,把能说的、不能说的对于保险公司“不利因素”全部作为投诉“证据”。

为了更贴近事实源,『A智慧保』登录淘宝等平台查看。虽然较此前涉及“全额退保”的商家数量明显下降,但仍有部分“顶风作案”。

如一家打着“全额退保”旗号的湖北武汉商家,在淘宝标价1000元,其退保保证中包含“退保咨询(免费评估)、保险止损(快速有效)、司法维权(正规渠道)”字样。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对于商品的评价中,还有很多“好评”。

『A智慧保』也以消费者身份去咨询退保事宜,但不同于此前的“投诉”手段,该商家以与消费者签订退保委托协议开始,通过委托协议,该商家与保险公司协商沟通(具体细节未表明),以达到退保的目的。

通过客服人员了解,该商家所标出的1000元只是基本金额,最终的费用还是与退保金额挂钩。例如,需要退保10000元,如经过正常渠道退保,保险公司只退1000元,则该部分为商家口中的“现金价值”,如保险产品中未含有短期险,则该商家会按照(10000-1000) × 40%来收费,也就是他们所称的佣金。

除此之外,在退保之前,该商家还需要消费者上交10%的押金,该押金的算法与上述佣金算法一致。如退保成功,押金抵部分佣金。如退保不成功,前提是消费者没有中途“变心”,严禁全退;如因消费者中途“变心”,押金不退。

“或许这么高的收益,才是驱动恶意退保产业链火爆的最大原因。”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在退保过程中,保险公司和客户同样都受到损失,客户很多个人信息在退保过程都可能泄漏出来,不当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专业销售+强化双录”

成掐断产业链利器

“恶意退保”事件发酵后,从监管层至各保险公司均加强了对此类事件的重视程度。

无论是监管收集各家险企因恶意投诉造成的保单件数、金额等方面的信息,还是相关消费者权益服务中心的各种风险提醒,都在为下一步的对策做准备。

“据我了解,目前有一些专业的团队、律师在销售环节借用保险公司过错和监管投诉的方法帮助客户退保。但我认为在保险销售上一定要专业,通过双录杜绝业务员误导。”某人寿保险公司理赔部相关人员表示。

作为减少保险销售误导的重要措施,保险监管部门于2017年底发布的《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除电销、网险之外,销售人身保险达成以下条件,经投保人同意,启用双录。

该条件即人身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兼业代理机构销售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销售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向60周岁(含)以上年龄的投保人销售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

2018年8月,银保监会再次发布《关于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征求意见稿》,意思便是,互联网保险也要进行“双录”。2019年5月,监管部门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第二次征求意见。

相关人士还表示,专业化的销售也是减少或杜绝恶意退保事件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对恶意退保进行及时报备、及时上报投诉案件,也是应对恶意退保产业链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