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口罩到抢防护服、消毒水、双黄连,再到现在的抢大米,似乎相识的一幕幕一直在重复上演。

近日,网上多处有声音在号召网友“空下来去超市买点米,囤三个月的量”。而所谓原因就是,传闻疫情可能引发全球的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谣言是如何产生的?

“伊拉克告急,需要进口上百万吨小麦和20多万吨的大米!印尼和菲律宾宣称,粮仓的储存量最多能维持三个月!”

近期各国收紧粮食出口的消息,让市场开始弥漫起“粮食危机”的恐慌情绪。

最先限制粮食出口的是俄罗斯。

作为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2月底时,俄罗斯宣布自3月20日,将暂停10天荞麦及其他谷物出口;后续俄罗斯又追加提出,4月1日至6月30日,将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等的出口量限制在700万吨以内。

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越南紧随其后,宣布自3月24日起,暂停大米及大米产品出口;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之一,哈萨克斯坦也宣布禁止出口小麦、土豆等11种农产品。

截至3月30日,共有包括俄罗斯、埃及、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泰国、柬埔寨、乌克兰在内的9个国家宣布了或启动部分粮食出口限制的举措。随后,据报道,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在内的欧亚经济联盟已决定采取第二批限制措施。这意味着,在此前9国行动后,又有3国加入限制粮食出口的队伍中。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日发出警告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导致全球出现新一轮粮食危机。该组织预计,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粮食供应链在今年的4月到5月将会出现被扰乱的情况。

全球生产两极分化严重

从2000年到2018年,世界粮食中四大主粮(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的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从17.49亿吨和17.58亿吨增至27.14亿吨和26.14亿吨,年均增幅分别为2.5%和2.2%,产量增幅高于消费增幅。

总体来看,目前全球粮食供求形势整体相对宽裕,但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

从不同区域的产需来看,北美洲、南美洲和前苏联12国粮食产大于需,结余分别从2000年的10966万吨、3615万吨、-53万吨扩大到2018年的13475万吨、14773万吨和8114万吨,且结余量逐年增加。

北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和欧盟28国产不足需,且缺口呈扩大态势,分别从2000年的-2794万吨、-1641万吨、-920万吨和-1007万吨扩大至2018年的-4872万吨、-2386万吨、-3439万吨和-2715万吨。

从自给率看,北美洲、南美洲、南亚和前苏联12国粮食自给率较高,基本保持在100%及以上;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自我保障能力较弱,粮食自给率全球最低,且不断下降,分别从2000年的40.74%和74.30%下降到2018年的38.75%和72.71%;欧盟28国、东南亚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

中国会出现“粮食危机”吗?

民以食为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似乎很难在其中保全。这意味着中国会爆发粮食危机吗?

客观上来看,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高达98%,其中作为主粮的大米、小麦等进口率(进口占需求的比重)不足5%,大米进口量为550万吨,小麦进口量为100万吨,这意味着在主食方面,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自给自足。

我国粮食保障的底气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粮食自给率高。目前,我国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完全实现自给,谷物自给率超过95%。这是因为,我国历来有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传统,粮食生产能力强,依赖进口程度较低。

第二,粮食储备充足。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截至2019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16连丰”,余粮相当充足。这是近年来我国通过政策支持、科技驱动、深化改革,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结果!

第三,对外依存度低。我国每年进口粮食1亿多吨,主要以大豆、粗粮等为主,大米、小麦进口一般分别为200万吨、400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分别为1%至2%,主要起品种调剂作用。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3月28日对媒体指出,我国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他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2019年我国进口越南大米仅48万吨,为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1~2月从越南进口大米仅3万吨。

事实是,2016年我国实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以来,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约1%,主要用于品种余缺调剂,如泰国香米,即使大米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供给。

真正需要进口的是大豆,其进口量为9410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超过73%。庆幸的是,大豆不属于主要粮食作物,因此对国内粮食安全不构成重大影响。

另外,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备的粮食调控体系,数据显示,在当前中国现有粮食库存中,有小麦1.4亿吨,玉米2.1亿吨,粗粮2.23亿吨,可满足全国人民9-13个月的需求。

大豆会是今年中国粮食的一个“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小麦、稻谷、玉米不同,中国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解决,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表明,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近1500万公顷,我国加强建设高蛋白大豆规模生产优势区。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中国2019年大豆进口总量8551.1万吨,为历史第二高峰。其中,巴西、美国、阿根廷是中国大豆的主要进口国。

全球大豆的产量和消费量从2000年的1.75亿吨和1.71亿吨增至2018年的3.58亿吨和3.44亿吨,年均增幅分别高达4.03%和3.97%。近5年大豆供需宽松,2018年全球结余1397万吨。

大豆出口和进口市场高度集中,2018年巴西、美国、阿根廷、乌克兰的大豆出口量达1.39亿吨,占世界大豆总出口量的93.4%,其中,巴西和美国出口总量分别为7486万吨和4756万吨,分别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量的50.2%和31.9%。大豆进口国主要是中国、欧盟28国、阿根廷、墨西哥和埃及,进口总量达1.09亿吨,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75.0%。其中,中国进口量8254万吨,占世界大豆进口总量的56.6%。

我国大豆对国际市场依赖性较高,进口大豆价格短期上涨是有可能的。

从长期看,中国可选择的大豆进口国家是比较多的,国内大豆还有一定的储备,能够一定程度上缓冲国际大豆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虽然美国、巴西、阿根廷地区疫情对大豆出口的影响还需要评估,但在短期内中国无法把这部分短缺补上,中国大豆市场的供应量都会受到影响。进一步来看,如果经济活动之间的畅通不能及时恢复,大豆进口难的压力就会传导到价格上,价格会上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说,疫情对中国粮食的总量供给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但会加剧结构性矛盾,大豆的供给问题会是今年中国粮食的一个“坎”。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也表示,大豆等饲料进口受影响,会给猪企或者养猪场带来压力。“非洲猪瘟至今,今年养猪的数量明显增加,对豆粕等饲料需求也相应地增加了。在当前粮食的供给中,饲料粮食的供给会比较短缺。”

作为全球第一大豆粕和豆油出口国的阿根廷,目前已有820例新冠肺炎病例,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3月29日表示,将把全国强制隔离期延长至4月中旬。

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大豆?

我们经常说“我们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注意,这里只是“养活”,而不是“养好”。

国家对耕地有“18亿亩红线”的说法,就是要靠这么多土地来保证主粮够吃。肉蛋奶和水产是“吃好”的需求,满足养殖业的饲料需求力不从心。

按照目前的饲料需求量,每年进口近亿吨大豆,需要4亿亩~6亿亩耕地才能种出来。如果拿了这么多土地去种大豆,其他的粮食就不够吃了。在各种农作物中,大豆的亩产较低,对于满足“养活人口”的能力比较低,所以国家战略是把耕地用于其他主粮,而进口大豆。

其次,我国小麦大米生产优势比较明显,而且如果小麦大米大量进口、并受制于人的话,会更加危险。

大豆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品,一年一熟。我国人多地少,在这类产品上确实不具有优势。

2017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1.2亿亩,产量1528万吨,进口量则达到9552.6万吨。如果按照国内大豆单产每亩123.5千克来计算,进口的9552.6万吨大豆相当于7.7亿亩耕地播种面积的产出。

2017年我国共有耕地面积20.23亿亩,如果大豆全部由国内自给,需拿出1.2+7.7=8.9亿亩土地来种大豆,相当于全中国耕地的近44%。小麦和水稻等口粮的绝对安全也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而且,要知道2017年,中国稻谷、小麦的种植面积分别是4.53亿亩、3.6亿亩,一共才 8.13亿亩。

央视财经此前发布的V讲堂视频称,进口大豆,相当于是进口了土地,是在节省中国的土地。

考虑到资源禀赋的原因,我国大豆主要依靠国外市场的局面不会改变。

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对外依存度一度超过85%,尤其是对个别特定国家依存度在1/3左右。所以,这两年来中国正在拓展大豆的多元化进口渠道,扩大从南美、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

从中国需求来说,我们的大豆市场缺口实在太大。

数据显示,我们国内一年消费1亿多吨大豆,八成以上要从国际市场进口。

进口的大豆主要两项用途,一个是榨油,一个是饲料加工(用榨油剩下的豆粕去养猪)。

主要大豆生产国大豆生长周期

中华民族总体上来看,是一个农耕民族,所以,主要摄取植物蛋白,而其中又重点靠大豆。目前中国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有一两千万吨,也足够加工常规豆制品使用。所以,在国内生产的豆制品,包括大豆分离蛋白,基本上也都不会使用进口大豆的豆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动物的饲料中需要足够的蛋白质,而豆粕是最好的蛋白质来源。中国每年进口近亿吨大豆,油的需求只是一个方面,可以用其他食用油来代替,但是豆粕没有好的替代原料。

简而言之,进口那么多大豆,豆油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饲料需求。一般,一吨大豆可以榨油0.18吨,产生0.8吨豆粕。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国不会自己生产所有的产品,而是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来获取更便宜的商品,进而增进本国的福利。大豆并非中国的比较优势产品,通过参与国际贸易满足国内需求是中国农业发展现实的必然。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所以说,根本不需要屯粮,中国目前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会出现断供的情况,市民也根本不需要恐慌。

话说,你家“屯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