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体里的火车从来不会错轨,所以允许大雪,风暴,泥石流,和荒谬。"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天里,借用余秀华一句诗来形容看似从不错轨的德国经济倒也不显得突兀。毕竟,这七十余年来,无论是石油危机、全球化、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二战之后迅速崛起的德国经济总能保持相对稳健,在每一次危机中总能化险为夷,保持匀速继续往前驶去。

值得关注的是,拥有"防风险"与"抗危机"特性的德国经济最大秘籍便是——实业为王。德国正是一个以实业为主导的国家,数年来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口碑已经彰显了德国制造业的突出地位;该国完整又高端的现代工业体系不仅让德国经济在次次危机中一枝独秀,也让"德国模式"数次受到世人瞩目,更被视为欧洲经济体的"发动机"和"稳定锚"。

然而,如今一场突如其来又声势浩大的病毒危机正在席卷全球,德国亦是不可避免卷入当中。

受此影响,德国宣布将停办今年全球最大工业展汉诺威博览会。随后,3月30日,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预计2020年该国经济将萎缩5.4%,2021年才会触底反弹。那么经此一疫后,"德国制造"能否绝处逢生再创奇迹?续写德国经济传奇?作为欧洲景气火车头的德国又能否再次引领欧洲经济复苏?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1、73年来首次轮空,德国按下经济奇迹暂停键

当地时间3月26日,主办方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宣布,鉴于当前全球疫情形势的日益严峻,2020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将停办,亦是这场有着73年历史的年度盛会首次停办。而作为全球涉及工业领域最大的顶级国际性贸易展览会,汉诺威工业展每年可以为德国带来约4.6亿欧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和20万人次以上的客流。更重要的是,汉诺威工业展已经被视为德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标志。

追根溯源,时值二战刚刚结束,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没能逃过战争的摧残,该国房屋倒塌,企业破产,民不聊生,百废待兴。甚至当时有预言家悲观地估计:"每个德国人每5年才能有一只盘子;每12年有一双鞋子;每50年有一套衣服;每5个孩子中有一个能用自己的尿布"。不过,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在战争的废墟上,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汉诺威工业展正是德国开启经济复苏之路的一个关键按钮。

为了尽快地恢复德国经济,当时获胜的西方力量认为唯一方法就是向外界展示德国的货物,于是决定以举行一场贸易展览会的形式来刺激德国经济。1947年8月18日至9月7日,第一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以展出"德国制造"产品为目的正式亮相国际,并在21天展期内斩获国际订单及商业合约多达1934份,合计金额约3160万美元。首届汉诺威工业展取得的巨大成功,就如同获得了希腊神话中商人的保护神赫尔墨斯的鼎力相助。自此,德国汉诺威工业展逐渐演变为全球风向标式的国际技术和工业交流平台,被誉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晴雨表"。纵观历史,德国汉诺威工业展能够一举成名,延续下来,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1) 秉承实业立国理念和传统

19世纪前期,以农业为主的德意志诸邦国工业脆弱,当时欧洲霸主英国以亚当·斯密自由贸易论强势开道,试图用看不见的手掌控德国经济。对此,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李斯特曾一针见血指出,作为后起之秀,德国唯有建立起本国独立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才能赶超发达工业国走上富强之路,避免沦为其倾销廉价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并与之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技"。

李斯特将工业视为一个国家财富创造能力根基与源泉的这种强烈现实关怀,也使得许多德意志邦国逐渐接受了他"实业立国"的理念,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来推动本国工业的发展。

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今日享誉世界的西门子、拜耳、阿迪达斯、奔驰、宝马等众多的"德国制造"知名品牌先后诞生;一场如火如荼的全民创业大潮在当时的德意志可谓是空前绝后,一批批延续传统的家族企业和被称为"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大量涌现,支撑起了德意志工业的天空。后来,德国在追求国家统一与富强的历史进程中,"实业立国"的理念与传统从未丢失。据统计,1871至1918年,德国工业超过英国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46至1973年,德国工业又一次超过英国,德国马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第二大储备货币。

(2)具备经济复兴的坚实基础

正是坚信李斯特理论的德国人对工业制造业的执着和坚守,才让百年"德国制造"从弱到强逐步崛起,走出一条工业化强国之路。尽管德国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仍然具备了经济复兴的坚实基础,在希特勒时代大量投资的光学、化学、轻型机械、汽车、有色金属业已经让德国工业设备全面更新换代。并且绝大部分的工业设备都在战后保了下来,比如,当时德国最为发达的机床工业完好无损保留下来的设备高达93.5%;再如知名的大众汽车公司91%的机器设备战后都能正常运行。

况且,寒冷、饥饿、绝望和死亡的气息笼罩着当时的德国,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屈辱的历史使德国民族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也唤起了德国人重建家园的想法。因此,只要重建个人住宅,修复战前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德国工厂就能正常运转,产品就会源源不断生产出来;只要保证足够的食物与原材料的供给,这个武装到牙齿的德国工业战车便会踏步向前迈进。可以说,德国传统工业的良好底子为其创造经济奇迹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3)把握机遇化外力为内力

不过,在战争初期,德国经济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缺乏,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启动资金,所有的一切计划都是空谈。但是受益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1948年至1951年期间,德国共获得美国36.5 亿美元的援助。数十亿的美国资本对德国工业加速现代化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德国工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高达11.4%,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4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1倍。而德国经济恢复繁荣,也带动了欧洲经济的复兴,开启了整个欧洲往后20年经济腾飞的进程。

在此背景下,欧洲也逐渐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正是借助欧洲一体化的东风,拥有强大工业实力的德国也成为欧盟贸易网络中心,开始扮演着欧洲贸易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展开来讲,作为出口型工业国,德国从欧盟其他国家进口工业原材料,经由加工再重新出口销往世界各国,其中60%的产品销往欧洲市场,而确保欧洲共同市场正常运转是德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在这个循环之中,由强大工业保驾护航的德国始终掌控着欧洲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流向,并依托欧盟在国际舞台发挥影响力。

2、欧洲经济火车头猛踩刹车,德国制造或跌落神坛

因而,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德国经济得以迅速复苏,工业得以迅猛起飞;反而言之,也正是依托坚实的工业基础,在每次危机过境之后,德国经济才能迅速重回复苏的轨道。如1973年,石油危机期间,日本、英国和德国CPI增速分别是11.6%、9.2%和7%,相较而言,德国的物价水平更为稳定。1985年,德国和日本一起签订了《广场协议》,使日德货币对美元有所升值,不过最终德国经济走向了稳健增长,日本经济却以泡沫幻灭收场。

2007至2008年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接连打击之下,2009年德国经济同比增速下滑幅度高达-5.6%;但不同于希腊和意大利等国深陷债务危机,被迫向国际求援,2010年德国经济强势反弹,重新回归到4.1%的增速,成为欧元区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增长引擎。相较于经历互联网泡沫及次贷危机的美国,战后德国似乎并未发生过金融危机。数据显示,1973年至2017年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GDP增速的标准差分别为:2.03、2.12、2.5和1.97。显而易见,德国经济增速的稳定性要优于其他经济体。

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德国坚定不移发展实业兴邦的道路,要知道,实体经济的繁荣可以有效带动投资、消费、出口,使一国经济马车实现高速运转。早在2009年,德国制造业产值便占其经济总量高达25%,位居欧盟国家首位。因此,作为领衔欧盟的制造业大国,德国经济和欧洲经济是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呼应关系。然而如今风靡全球的"德国制造"却意外出现差评,叠加疫情影响,今年3月份德国制造业PMI终值为45.4,创下近11年以来最大降幅。这一次德国经济能否凭借"德国制造"这张王牌重回巅峰,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答案。

其一,德国工业领先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据了解,"德国制造"有三板斧:机械制造、汽车和化工。其中汽车是德国的龙头产业,占该国约5%的GDP和4%的就业,而且其化工产业的1/5以及机械制造业的1/3的营收都直接来源于汽车产业。不过,受大众柴油排放作弊丑闻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冲击,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加上英国脱欧和各大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导致外需疲软,2019年德国汽车制造商总计生产了466万辆新车,产量创下1996年以来新低,这亦是德国工业领域优势正在消失的缩影。

进入新世纪后,在本轮科技制造浪潮中,与传统工业领域的强势不同,德国在未来技术颠覆性创新领域的优势不再,甚至在一些领域明显落后。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德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处于全球领先位置,专利申请及论文产出数量均位列第一梯队,但在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投融资方面与美国、中国、英国都存在不小的差距。短期内,德国可以依靠传统优势领域的增长弥补颠覆性创新领域的不足,但如果无法在未来新技术新领域中抢占先机,德国能否延续传统工业领先地位将存在变数。

其二,疫情期间德国"欧洲一哥"形象大损

在欧洲抗疫的关键时刻,作为掌控欧洲贸易网络和资本网络的"一哥",德国却没有充分展示欧洲领头羊的责任和担当。不仅带头限制医疗物资出口,以保自身供应充足;甚至凭借欧洲贸易中心地位的优势,多次扣留周边国家的防疫物资,如拦截瑞士24万只口罩和意大利83万只口罩。虽说德国为了确保本国有足够医疗物资,采取行动也属无可厚非;但是当意大利等国面对疫症束手无策,在无视其援助请求之后,还争抢该国医疗防护物资,颇有些世态炎凉的意味。

从中可见,流于形式的欧洲一体化不但表现出成员国之间毫无团结可言,更暴露出整个欧盟在危难发生时各自为战的弱点。英国记者戈尔比甚至认为,此次病毒危机的影响可以被看作新一轮"脱欧"。那么这场疫症会成为脱欧乱局再演的前奏,抑或欧盟能够化危为机,承担起责任,未来数星期都将成关键。正如欧洲之父"雅克·德洛尔所言:"目前笼罩在欧盟上空的乌云窒息着欧盟,昭示着欧盟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唯有团结合作才能走出阴霾"。

3、欧盟市场阴影重重,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避风港

同样,欧盟市场在疫情冲击下割裂,无可避免地给德国产业链带来巨大负面影响。《逼近的瘟疫》作者劳里·加勒特也指出,这次大流行将会对全球经济体系造成根本性改变,因为当前的全球化高度依赖供应链和分销网络,这些恰恰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很多人将会失业,忙于解决病毒的社会可能顾不上救济弱势群体。据德国劳动局估计,如果该国经济活动到年底才能逐渐恢复的话,德国今年的失业人数将达到300万人。目前,这艘欧罗巴之船在世界经济的汪洋之中,风雨飘摇,等待救援。

而德国经济的基本面就是全球制造业的基本面,一旦支撑德国甚至欧盟经济的制造业发出故障的信号,将对正在复苏的全球经济给予沉重打击。以汽车行业为例,由于该行业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是典型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全球化特征明显,受疫情冲击也最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100家汽车工厂宣布或计划停产;就连老牌工业强国德国亦是表示,经此一疫,该国或许需要10年才能恢复汽车业的辉煌。

不过汽车行业受到的冲击,只是全球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的一个典型。事实上,全球制造业几乎所有领域都不可避免地被疫情海啸覆盖。数据显示,2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下降至47.2,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扩张。其中,产出指数接近20年来最大降幅;新出口订单指数也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工厂就业则连续3个月下降,就业流失速度达到2009年以来最快。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中国防疫形势稳步向好,成长中的中国制造业迅速脱颖而出。

根据机构测算显示,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比重从1990年的2.7%增至2019年的30.9%,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供应链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也愈发重要。因此,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国一手抓国内疫情防控,一手积极推动复工复产,为"逐渐停摆的全球经济"按下了重启键。

据工信部数据,截至3月28日,我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到了98.6%,人员平均复岗率达到了89.9%。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复工复产,无疑对全球产业链重新运转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给全球制造业吃下一颗"定心丸";另一方面,时下中国制造正在全力驰援全球抗疫战场,一批批口罩、检测试剂盒、呼吸机、药物等防疫救治物资,源源不断从中国工厂的生产线走向世界各国的抗疫前线。同时,一趟趟中欧班列的逆风驰骋,将急需的抗疫医疗物资和民生保障物品送往欧洲大地,解决了许多国家的燃眉之急。

相较之下,在海外发酵之际,大多数国家选择彼此封闭和指责的狭隘行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合作应对危机的意愿和能力。正因如此,中国在疫情控制上所取得的成就,也让世界产业链的中心正向中国市场转移。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疲软之际,3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却迅速回升至52%。足以见得,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生产能力最稳定的市场,是现阶段全球制造业的避风港;而中国在稳定全球供应链上展现出的责任和担当,必然也会赢得更多危中之机。正如加缪所说,"对未来真正的慷慨,在于把一切都献给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