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来了波回忆杀,写了写40年装修风格的改变,看着几十年前“土土”的家装,不少网友表示:我家以前也是这样的!

除了装修,我们对住宅的认知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变迁,从没有户型观念,到现在要南北通透、动静分离;从没有小区概念,到要求物业、绿化。

今天就以北京为例,说说北京的住宅变迁。

和上海相比,北京更保守、封闭,节奏慢,不太“洋气”。

建国后,北京在和平里、酒仙桥、三里河等地区建造了大面积的筒子楼和平房,作为宿舍和福利房分给各厂职工,四九城里的居民则住进了大杂院。在多数人的工资只够糊口的日子里,住房、家装一切从实用出发,没人有精力思考居住形态的更多可能。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开始出现商品房。最初的住宅楼以塔楼为主,塔楼户型的采光布局并没有板楼理想,据说这种楼型是香港学的日本,大陆又学的香港,日本和香港都是土地稀缺、人口密度大的地区,所以使用塔楼这种户数多的住宅形式,大陆一不小心就学错了。

那时候的主流户型是“三大一小”,即大客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和小卧室,这是在七八十平米的住宅面积限制下,最舒适、实用的格局。

90年代初,北京城迎来了第一个“整体规划住宅区域”。四个现代化的小区从南二环的“棚户区”上拔地而起,组成“古城群星”(芳古园、芳城园、芳群园、芳星园)。整个住宅群从1984年开始规划,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从北京顶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中挑选方案,最终的设计图据说是融合了伦敦和巴黎的城市布局,以方庄环岛为中心,四角放射出四个小区,每个小区的建筑类型、设计风格各异。

方庄小区一亮相就出尽风头,当时芳城园一区有不少明星业主,张国立、宋丹丹、刘晓庆、那英都曾落户于此。周边配套设施有洋气的贵友大厦,热闹的夜宵一条街。贵友大厦楼下的麦当劳当年可是北京米其林餐厅一般的存在,工薪家庭的孩子考第一家长才会奖励一顿,而方庄小区的小朋友每天都能吃到。

不过把方庄小区定义为“高档”有点勉强,它顶多算“经济适用”,七八十米的面积,采光户型都不够讲究。几乎同时期的另一个小区——亚运村,才是当时的顶豪

1990年北京举办了亚运会,为各国运动员准备的亚运村吸引了各路资本,亚运会落幕后,周边大型文娱设施、商场、高档住宅相继落成。

汇源公寓、华侨公寓里200平、4居室的大户型、24小时供应的热水,都是当时北京人没见过的新鲜概念,刘欢、毛阿敏、刘晓庆等名人都在这里置产,亚运村地区迅速成为北京首屈一指的富人区,1990年前后1500元左右的房价,在1995年跃升至1万5千左右。

1998年,北京彻底取消了福利分房政策,全面进入了商品房时代。人们开始学着自己买房,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也开始寻求能够彰显身份地位的住宅区,一说住址就倍儿有牌面儿的那种。

于是,著名的棕榈泉、朱雀门、冠城园、星城国际等高档小区出现在各大商圈、机场高速沿线,其中北京高档小区标杆性的项目,是2005年面世的北京星河湾。

来自南方的星河湾带着江南园林的暖风吹入北京,万米人工湖畔垂柳环绕,几千吨南方石料专列入京,根据地势做出落差和层次,法国梧桐、智利密松等花草林木种植其间,兼具观赏性与私密性,泉池树木相映,为小区业主打造了一个人工“大自然”。

北京业主恍然大悟:“原来小区还可以这样搞!”北京星河湾面世后连续四年位居北京豪华住宅销量榜首,中国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出版书籍《走近北京星河湾》,推广星河湾打造绿色、人文社区的模式。

当物质被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精神,高档社区的高端不只在于建筑质量、园林绿化和物业服务,还有圈层。

海淀区的万柳片区也是北京最早的几个富人区之一,那里的第一个高端项目——万泉新新家园,受到对邻居身份有要求的业主的青睐,也让北京人知道,原来住宅项目还能面向特定人群销售。一个被开发商津津乐道的故事是,一位知名歌星前来买房却被开发商拒绝,理由是虽然你不差钱,但我们的业主必须是知识和教育精英。

万柳地区拥有北京数一数二的教育资源,高档楼盘又主打高知阶层,谁要说自己住在万泉新新家园、万柳书院这些小区,就透出一股有钱又有文化的气息。

短短二三十年,北京人对住宅的认知就从有独立卫浴、有明厅就挺好,变成要挑户型、挑朝向、挑学区、挑邻居,随着交通、医疗、教育资源分布的变化和商圈的扩张,一些曾经的富人区已成为明日黄花,在朝北大悦城、百子湾、亦庄开发区、顺义国际学校聚集区等不同功能区位也出现了各种特色的高端社区。

你家乡的住宅小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一起来留言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