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机构连接三天披露举牌公告,这一次是中型合资险企。3月25日,中信保诚人寿发布公告,加入险企举牌潮,成为2020年以来第14次举牌的主角。同是这一天,银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新规,再为险资开闸,打破刚兑,定位私募化。

公告显示,中信保诚人寿通过深港通从港股二级市场买入中国光大控股的股份。本次举牌前,中信保诚人寿持有中国光大控股8328万股,举牌后,则持有中国光大控股股票 8649.2万股,占其香港流通股比例约为5.1323% 。

中信保诚人寿表示,买入中国光大控股股票的资金来源为保险责任准备金。如以3月19日中国光大控股收盘价10.24 港元/股和港元兑人民币汇率0.9154为基准,中信保诚人寿持有中国光大控股股票的账面余额约为8.03亿元,占中信保诚人寿2019年四季度末总资产的比例约为1.0128%。

再一次险资举牌,再一次H股市场,熟悉的配方中,还有不同的味道。这一次,中型合资险企加入举牌行列,为2020年险资举牌增添了新气象。

险资再现举牌潮

中小险企开始进场

从披露报告来看,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信保诚人寿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约为173.21亿元,此次举牌后,其权益类资产账面余额则变为约188.65亿元,占公司2019年四季度末总资产的比例约为23.7705%。

同时,中信保诚人寿表示,不排除在后期继续追加投资的可能。

2020年以来,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似乎成为一道风景线,一个月之内连续7次举牌动作,令行业再次将目光聚焦在险资的权益投资上。

据『A智慧保』统计,自2020年1月1日至今,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已14次,其中包括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平洋人寿等大型险企,同时还包括华泰资产、安信农业、太保安联健康、中信保诚人寿等中小型险企。

从举牌频率来看,2020年开年的速度要比2019年快很多。相较于2019年整年的10次举牌来讲,2020年一季度就达到14次,这一年或将再次迎来保险举牌热潮。

尤其是2020年2月,一个月内连续出现7次险企举牌,斥资达数十亿元,力度和数量远超2019年同期水平。

例如,太保家族5成员——中国太保及其子公司太保寿险、太保财险、太保安联、安信农险上演“组团举牌”赣锋锂业,持股比例5.16%。这一场不小的举牌动作,引起了行业关注。

一向低调的太保,连连出现举牌动作,令行业人士也开始感叹险资入市“抄底”的强烈意愿。

举牌回归理性

监管适度放开限制

回首险资以往在资本市场的举牌动作,近一两年的举牌收敛了许多,理性了不少。

从2016年以来,参与举牌的险企包括百年人寿、平安人寿、平安养老、太平再保、上海人寿、泰康保险、阳光财险、国华人寿、中国人寿、华安财险、华夏人寿等。在这其中,更是上演了“宝万之争”等戏码。

一场激进的举牌动作,掀起了资本的浪花,同时也引来了更严格的监管。此后,举牌降温,险企也开始变得冷静。

2017年,险资举牌11次;2018年,险资举牌11次;2019年,险资举牌10次。

如今,举牌热潮再次来袭,却不同于以往。

从险资入市的情况来看,可以发现是以险企自身业绩为支撑,以中长期财务投资为目的,为股市提供了稳健的资金支持。

例如,太平人寿以分红账户的14.22亿元、以非分红账户的4.85亿元,合计超过19亿元,通过参与申购大悦城非公开发行股份,获配283417532股。这次交易完成后,太平人寿持有大悦城股票达到6.61%;华泰资产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接手国创高科73300000股,持股比例为7.9993%。

除此之外,监管的“放行”也给予险资一定的活力。

3月22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偿付能力充足率较高、资产匹配状况较好的保险公司,允许其在现有权益投资30%上限的基础上,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重。

险资偏爱H股

看准“低估”还是另谋其他?

在此次回归的险资举牌潮中,最大的特点便是各家险企对于H股的青睐。

需要注意的是,2月以来,险资举牌全部集中在H股。部分人士认为,近期受疫情蔓延以及欧美股市震荡和波动较大的影响,叠加香港经济本身处于触底阶段,目前港股估值仍然较低。

中国太保新任总裁傅帆也公开表示,除了上海临港是参与定增举牌之外,其他在香港市场的动作其实是一种权益申报。

“各地的监管要求不一致,香港方面是如果达到流通股一定比例,比如说5%,而不是总股本的5%,就必须进行一次权益申报,往往大家会理解为举牌。从目前来看,公司(太保)在香港股票方面的一些投资,在总股本中的占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这跟内地的举牌有一些差异。”

无论是港股因疫情原因被低估,还是权益申报,此次出现的举牌潮,H股仍然是最明显的那一处投资。

或许,未来还有更多险企加入到举牌行列之中,加入到对H股的追逐中。

投资再放闸

资管产品打破刚兑

就在举牌潮来袭之时,监管再次为保险资金投资放闸。3月25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保险资管产品定位为私募产品,主要面向保险机构等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

“办法”引导保险资管产品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一方面发挥中长期产品的优势,丰富市场中长期投资工具和金融产品供给,满足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配置需求;另一方面畅通长期资金对接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办法”全面规范产品运作,在打破刚性兑付、消除多层嵌套、去通道、禁止资金池业务、限制期限错配等方面与资管新规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产品发行、存续、终止清算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据了解,考虑到不同保险资管产品在产品形态、交易结构、资金投向等方面的差异,下一步将在办法的基础上,分别制定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的配套细则,细化监管标准,提高监管政策的针对性。

关于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分析,请阅读2019年11月22日相关报道:

【独家观察】资管新规后,保险资管产品禁止“刚兑”!投资放闸,如何影响险企“钱袋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