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丈夫就职于中国某大型民企的海外分公司,杨沁桐(化名)作为员工家属,9年来一直在欧洲生活。此刻,她和丈夫、孩子居住在丹麦的哥本哈根。

在这次全球流行的新冠疫情中,丹麦也受到较大冲击。

据世界卫生组织3月24日公布数据,丹麦已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患者1460例,死亡24例,康复1例。

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著名铜像,小美人鱼

国内的疫情逐渐被控制,而病毒又在海外肆虐,有关华人回国“避难”的报道屡见不鲜。当《国际金融报》记者问及杨沁桐是否有回国的打算,她说:“沿途风险太高,即便父母要求我们回国,我也不会冒险。”

杨沁桐补充道:“据我所知,我身边的朋友,包括丈夫所在公司的同事,目前只有一位因为公务回国。疫情刚在丹麦蔓延时,还有一些华人朋友想包机回国,他们专门为此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方便讨论,但此后,包机回国的事并没有进展。其他华人朋友们想法和我一样,觉得一路上要经过太多人群聚集场所,容易交叉感染,还是宅家里最安全。况且,因为疫情,现在回国后需要经过各种检测和隔离,程序繁琐,我认为选择这时候回去不是明智之举。”

1

出现两次抢购,但物资供应有保证

当地时间3月23日下午3点,丹麦首相梅特·弗雷泽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宣布丹麦政府针对此次疫情的相关政策将延长至4月13日,如有需要将进一步采取更多的措施。同时,丹麦政府建议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复活节不要外出,不要举行聚会。

哥本哈根

杨沁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疫情发生后,丹麦政府宣布过一系列防疫政策:3月13日,丹麦的学校开始停课两周,政府、企业工作人员开始居家办公;3月19日开始,关闭餐馆、咖啡馆、室内健身场所、理发店等场所,餐饮店可继续提供外卖。当确诊人数达到800例后,丹麦采取封锁边境措施,非必要性人员和车辆不得进入丹麦。这些防疫政策都将延期至4月13日。

“丹麦确实出现过两次‘抢购’潮,一次是政府宣布停课、居家办公的措施后,另一次是政府宣布关闭部分营业场所后。但秩序还是正常的,只是大家一次性购买量比以前大,大部分人主要囤了各种食物,如牛奶、果蔬、肉类、大米等。”杨沁桐说。

3月11日,丹麦政府宣布停课及居家办公的防疫措施后,当天超市里的食物卖空

杨沁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抢购”发生的第二天,超市的冰柜和货架又是满满的。丹麦政府向大家保证物资一定会充足。此外,现在在丹麦,也有企业转产防疫用品。

丹麦生产果汁的企业改生产消毒液

同时,超市为了降低顾客交叉感染的概率,在排队通道上贴了“小红点”,顾客踩在“小红点”上排队买单,便可以保持“安全距离”。

买单排队通道上贴的“小红点”,丹麦人民的“保持距离”排队法

在居家抗疫的日子里,丹麦人民也常采用线上购物方式来满足生活所需。并且,在丹麦还有专为华人服务的超市,华人可以通过微信与超市工作人员沟通并下单。

“以前配送员会把货物送到家门口,现在为了避免密切接触,都是把食物放在楼下,顾客自己下楼取。只是最近因为订单量太大,送货不能很及时,一般需要等1-2天。”杨沁桐说。

华人超市的订货群

2

生活所受影响不大

丹麦虽接连出台了各项防疫政策,但并没有强制大家戴口罩。记者了解到,在欧洲很多国家人民的观念中,没生病的人是没有必要戴口罩的。面对这次疫情,大家认为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捂住口鼻即可解决大部分飞沫传染。

“在丹麦政府颁布关闭部分经营场所、封边境等防疫政策之前,我就开始每次出门都戴口罩了,那时候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注目;但在政府一系列防疫政策出台后,大家对戴口罩不会感到奇怪,而且也有些丹麦人戴口罩,虽然不多。”杨沁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最近刚好感冒,医院的一位护士还对我说‘谢谢你戴了口罩’。”

丹麦街头的宣传画,提醒大家打喷嚏时用手肘遮挡

因为疫情更早在中国暴发,所以很多生活在丹麦的华人早已有心理准备。杨沁桐丈夫就职的企业要求员工居家办公,并给员工发放了防疫物资。丹麦的学校停课后,反而让杨沁桐松了一口气,因为她一直担心孩子在学校有交叉感染的风险,目前,孩子在家通过网络学习,杨沁桐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期有很多以前收费的网络课程都免费了。”

防疫期的丹麦,公交车上几乎无人

杨沁桐坦言,“疫情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不大,‘戴口罩受歧视’之类的情况我目前也没碰到过,当地人对华人态度和以前一样友好。但对一些合租的华人来说,可能会担心交叉感染的风险。”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吴斯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