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才想要买保险的,总是比身体健康时就想要买保险的人要多。

前几天,国家卫健委公布了两组数据:

一是超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

其中,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

二是中国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但是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有长达8年多的时间一直被疾病纠缠着。

提取关键词,令人触目惊心:

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居民有8年多时间带病生存。

这背后,是多少不幸的晚年,是多少家庭的悲剧?

先说老人失能的问题。

所谓失能老人,是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自理能力包括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和洗澡6项基本生活技能。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人是对家庭财力和人力的双重考验。

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的护理主要以家中照顾、养老院/护理机构、医院病房这3种方式为主。

家中照顾是我国大部分家庭会选择的主流方式,也是最节省预算的一种,但需要家里有充足的人手轮流24小时照顾。

在这个压力面前,996的“福报”或许都已经算不上什么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祖训,也在被反复应验。

即使有条件选择养老院或者护理机构,情况也不甚乐观。

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至少有1000万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照护床位。

其中,急需的床位数保守估计是565万张,而至今床位还不到130万张。

即便床位能在短期内补足,但照看的人手又去哪里找?

目前我国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而到2018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才刚到400万。

也就是说,每10位老人要共享一份专业护理服务。

此前有调查显示,上海92%的民办养老院面临着招工难的局面,55.2%的养老机构人手紧张,10.4%的养老机构甚至因为护理人员不足而影响机构运转。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护理价格必然水涨船高,成为绝大多数家庭消费不起的奢侈品。

再聊聊8年多时间带病生存的话题。

其实如果你有留意过菜保一直以来文章下面的留言互动的话,会发现咨询的内容往往就是下面这两种:

我得病了,想买保险,怎么办?

我爸妈年纪到了,想买保险,怎么办?

而菜保在日常的咨询服务过程中,也发现这个“多么痛的领悟”是如此广泛地存在。

生病了才想要买保险的,总是比身体健康时就想要买保险的人要多;

年纪大了才想要买保险的,总是比年轻时就着重保险配置的人要多;

想给老人买保险的, 总是比想给自己买保险的人要多。

有菜友想要给自己父母和岳母买保险。

三位老人身体都各自有小毛病,父亲直肠癌,母亲冠心病,岳母幽门螺杆菌。

一是老人年纪已经太大,二是身体条件不允许,菜保也实在很难帮到这位菜友。

有菜友担心父母只有医保,保障不足。

万一得大病需要花很多钱,到时老人家会不舍得给自己治病,所以想要配置一份百万医疗险作为补充。

但对于60岁的老人来说,已经很难找到可以投保的百万医疗险了。

有菜友想要给岳父、岳母买保险,两位老人都60多岁了。

还是同样的问题,年纪太大,健康告知不符合,只能退而求其次配置意外险和防癌险。

这位菜友的一句感慨,也是很多人对于保险的一个思维怪圈:

保险这东西,没钱时不舍得买,有钱时又年龄太大买不了了。

此外,保险上还有一个常见的思维怪圈是:

很多人在年轻时意识不到自己有保险需求,就算要买保险,也是先给老人买,因为老人身体不好。

而他们没意识到的是,老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自己也会慢慢老去,身体素质也会日渐下行,自己的保险需求也同样很迫切。

对于老年来说,保险需求有多迫切?

这份数据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此前,“第四次我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态抽样调查”报告中提到过两个年龄节点。

一是75岁后,失能发生率大幅提高。

以德国为例,75岁以下老年人的失能发生率不到5%,而75岁之后,失能发生率就一路飙升。

75岁到79岁的失能发生率为9%,80岁到84岁的接近19%,85岁以上则飙升至40%。

二是85岁后,老年痴呆症风险加剧。

有数据显示,到2060年,美国的阿尔兹海默病人数预计将是现在的3倍,占总人口的3.3%。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晚年生病的风险呢?

菜保不是医生,不能在健康养生上给出太多医学方面的建议。有兴趣的可以多看看丁香医生这样的医疗科普号。

菜保能和大家分享的,是如何用保险配置应对晚年生病的风险。

50岁以上的父母,基本已经错过重疾险、寿险上车的最佳年龄段,即便买成功了,也容易出现保费倒挂的情况。

而医疗险的话,如果能配置当然好,但医疗险对健康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到五六十岁一般都很难买到医疗险了。

所以菜保建议亡羊补牢,给父母把意外险和防癌险配置好就行。

意外险用于转移摔伤、骨折、烫伤等风险,防癌险用于保障癌症的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