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阿里巴巴马云曾经说: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这些创业先驱的观点,也在深刻影响着AR行业的创业者,在让一些创业者争前恐后、跃跃欲试的同时,也让另一些创业者迷茫无序、踌躇不前。

2014年后,如今被称为AR四小龙之一的Rokid成立,隶属于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创业之前曾是阿里巴巴工作室领头人,负责深度学习,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研发。

此外,公司还集结了一支含金量很高的创始人团队。例如,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FO王舜德在创业之前,背景同样光鲜,前后担任金山软件和好孩子集团的CFO,前阿里巴巴集团的财务副总裁兼公司财务总监。

不过,公司成立十年,AR行业似乎依然是一个小众行业,虽然如祝铭明所言,AR确实改变了这个世界,但是却没有如其创业之初所期盼的那样,如火如荼地发展。

相反,目前的AR产业,正在经历To C场景有限,To B却难以商业化的困境。因此人们不禁要问,Rokid真的能靠一己之力,为整个行业力挽狂澜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并不容易。

资本加持却艰难前进,小众市场难逃困局

早年的Rokid,身处炙手可热的AR赛道,也曾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融资喜讯不断。2024年1月初,Rokid与合肥市政府签署了《灵伴智能投资合作协议》,双方将共谋共建元宇宙产业发展,并展开深度合作。与此同时,Rokid还完成了C+轮融资,融资规模接近5亿元。据报道,本轮融资由合肥市政府整体牵头,并引入多家财务和战略投资机构共同参与。

而在此之前,Rokid也屡屡传来融资消息,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2022年期间,Rokid累计获得过9轮融资,甚至仅2022年一年,Rokid就获得了4轮约13.59亿元的融资,至今融资总额甚至超过20亿元。不过,虽然Rokid在资本层面十分得意,但是其盈利状况如何,外界不得而知,甚至几乎成谜。

据观察,目前处于蓝海赛道的Rokid,看似前途无量,但是实际却面临着多重困境。而其遇到的市场拓展难点,也非常明显。

一方面,从Rokid成立时开始算起,AR行业虽然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却依然处于概念期,终端消费市场对其依然十分陌生。

而且,Rokid近两年推出的多款消费级AR眼镜产品,正是面向C端消费者的,而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认知,也源于这些新产品。只是,对此类新兴事物关注的消费者,依然十分小众。

另一方面,AR等产品缺乏足够的应用场景,也让Rokid的技术、产品难以找到用武之地。由此也导致了,其商业化十分困难。例如,在消费端应用方面,目前的AR眼镜,相当于便携式的“投影仪”,虽然能连接在手机、PC上工作,但是因为本身没有算力,功能、应用十分单一。

此外,在与之配套的内容生态方面,目前也是十分欠缺的。在AR投屏方面,其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观影与游戏。但是,目前能与之适配的AR原生内容却十分匮乏,不仅需要依赖爱奇艺、腾讯游戏等第三方内容平台,而且也会导致其消费场景缺失。

因此,看起来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头部的Rokid,实际恐怕徒有其表。而据IDC机构表示,2023年是中国AR/VR厂商困难重重的一年,若干头部厂商接连面临了裁员、架构调整、资金链困难甚至退出市场等诸多难题。而通过此前影创科技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等利空消息也不难看出,AR/VR行业的前景恐怕并非一片坦途,而Rokid能否成为一个例外,也尚未可知。

To B与To C两难,商业化陷入困境

相比笨重的VR头盔,很多人认为AR眼镜等更“轻盈”、体验更佳的产品,是虚拟现实行业的“救星”。因为AR眼镜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同样可以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在一起。

只是,在整个产业链经过了10余年的推进,并走进终端市场后,尴尬却依然存在。如前文提及的那些原因,AR产品在终端市场难以泛起浪花,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市面大多数AR、VR企业,瞄准的都是To B的市场。例如微软Hololens等知名AR产品,都是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不过,Rokid对于瞄准C端市场,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据了解,作为C端市场的尝鲜者,Rokid的成绩预期,在2021年已经达到了头部VR一体机品牌的销量。只是,在AR眼镜方面,近年的销量也只是在数十万量级。

当下,还是AR眼镜C端市场发展的初期。包括微软Hololens等AR眼镜在内,虽然发售多年,但定位一直是B端专业应用。早年也有少数品牌通过众筹方式面向C端发售过AR眼镜,但除了Rokid Air,几乎都未正式开放销售。国内电商平台上另有部分打上AR眼镜标签的产品,本质上也是3D头戴显示器,并不具备AR功能。

而作为刚刚进入C端市场的新品类,Rokid的成绩预期,已经达到了2021年头部VR一体机品牌的销量。而此前发布的Rokid Air,3000元左右的定价,虽然相比行业内其他产品动辄上万,并不算高,但是从市场培育期来看这种新产品,入坑门槛也并不算低。

对此,Rokid方面也曾毫不避讳地表示,产量与价格不是当前拓展市场的难点,从0开始教育市场,才是最大的挑战。Rokid高管甚至认为,即使AR眼镜的销量突破百万,也不能证明这个市场出现了爆发。

因为在硬件之外,AR眼镜等产品还需要丰富多样的软件、内容与之配套,从而形成AR生态。但是这些因素的完善,显然还尚需时日。毕竟到目前为止,市面的AR应用为数不多。

C端难以变现,那么从B端突破,是否就能撕开一道口子呢?事实证明,也并非如此。据了解,AR眼镜也的确能在To B端中的实际场景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企业的质量检测环节,AR眼镜就可以起到自动开启全程录像,并通过AR眼镜,质检员可以监测产品生产全过程,并通过其智能化功能,控制质检程序、选择质检项目、输入检测结果等。

不过,对比国内围绕To B端服务的SaaS产品、AI人工智能产品来看,由于B端用户需求分散,产品定制化程度高、研发、运营成本同样居高不下,因此该类企业也难以摆脱长期亏损、难以盈利的局面。而Rokid面向B端市场的商业化困境,原因或许也正在于此。

由此可见,在商业化方面,Rokid可谓To B与To C两难,短期恐怕难以突破眼前的困境。

行业竞争激烈,Rokid未来挑战巨大

尽管Roikd入局AR赛道较早,甚至早几年通过AR眼镜渗透C端市场,也如同进入无人之境。但是很多智能科技企业也没有因为这个行业不温不火,而放弃超前布局。

例如,2024年初,苹果的首款头显设备Vision Pro在Apple Store美国区上线了预售海报。彼时,Vision Pro公布了上市日期,起售价3499美元。而据研究机构Canalys预测,Vision Pro上市五年后产量可能会增加至1260万台。

除了以苹果为代表的海外智能手机品牌强势入局之外,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也蜂拥而至。OPPO、华为、小米等智能手机厂商也纷纷杀入了消费级AR眼镜领域,该赛道的市场格局也动荡不安。

这也意味着,Rokid未来也必然会与这些科技企业,在AR赛道来一场角逐。而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H1国内消费级AR眼镜主要线上平台市场销售报告显示,雷鸟创新延续优势并进一步扩张,以32.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Nreal和Rokid也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分别以22.9%和19.7%的市场份额斩获第二名和第三名,而华为以11%的占有率跃升至第四名,INMO影目以5.2%的份额位列第五名。

虽然目前Rokid处于市场份额位居行业前三的水平。但是要知道,在此之前的2022年第三季度,行业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还是Nreal,而对比之下,Rokid虽然排名仍在第三位,但市场份额环比已经开始下滑。

而从行业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不难看出,Rokid的行业地位能保持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

结语

Rokid官网如此介绍:Rokid是一家专注于人机交互技术的产品平台公司。这也意味着,Rokid要做的,不只是AR眼镜等硬件产品,而是通过具有一定人机交互的产品,打通行业生态链形成平台模式。

只是,从目前Rokid布局AR眼镜等产品拓展市场举步维艰难看,其未来的梦想恐怕依然有一些遥不可及。而在Rokid产品销量算不上火爆、行业的爆发期还没来临之时,Rokid只能靠融资输血、靠资本续命。因此,其未来能走多远,还尚未可知。

但愿这个走在行业前列的科技品牌,能够坚持到企业实现正向盈利、行业真正迎来春天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