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 · 市场

  “偏科生”靠“补习”能否得高分?

  回答这个问题前,可能要根据主体不同的资源禀赋来判断。

  在公募基金市场上,银行系基金大多都面临着“偏科”的问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兴业基金。

  去年年中兴业基金董事长叶文煌在公开报道中也曾直言不讳的表示:公司当前面临的最急迫、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股债发展的相对不均衡。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去年上半年,兴业基金在管规模3072.85亿元,其中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合计规模接近3000亿元,占比超过95%,而权益型基金只有140多亿元,仅仅占比一个零头。

  事实上,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兴业基金一直在寻求突破。

  叶文煌曾提到,为了改变公司“偏科”状况,公司除了自身培养的人员之外,还想引进一些刚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的研究人员、基金经理。股东方兴业银行也鼓励公司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市场化创新,在选人用人、薪酬激励、业务布局、考核管理上探索新路子、新方法。

  2021年,公司引入行业元老级人物钱睿南加盟,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权益投资部和研究部,期望其为公司权益投资带来改变。此前钱睿南任职银河基金,在市场上战绩不俗。

  然而,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恰好遇到市场波动,钱睿南到任兴业基金后业绩只能说差强人。公开数据显示,其目前在管产品任职回报最差的“翻绿”至-26.54%。

  去年9月9日,兴业基金又从国泰基金“挖来”了李辉,其成为兴业基金新一任总经理。

  李辉拥有丰富的金融领域从业经历。1997-2010年间,李辉曾于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海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AIG集团、星展银行工作。2010年4月,李辉加入国泰基金,先后担任财富大学负责人、总经理办公室负责人、人力资源部(财富大学)及行政管理部负责人,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等职。

  彼时,市场提问:李辉的到来,能给兴业基金带来什么?但是似乎,半年过去了,市场并没有看到比较明确的答案。

  大资管时代,权益业务和权益投研能力无疑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靠“挖人”是否真的重组一家公司的投资DNA?

  值得一提的是,观察兴业基金的偏股类产品,我们关注到聚利灵活配置混合(001272)。

  这只产品成立八年,早期业绩不错,但是一直没有分红。可是,去年底突然分红,并且分红前规模暴涨——由2023年三季度末的0.52亿上涨至2023年年末的3.94亿,涨幅高达661%。

  公开信息显示,分红前的时间段有机构投资者集中买入。

  在公募基金领域,突然分红,分红前突然有机构买入,并不是稀奇事,甚至成了“常规”。

  我们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我们想表达的是:尽管兴业基金想通过“挖人”来提升自己在权益类产品的投资能力,也积极的想要改进自身在权益投资上的投研能力,但是在具体产品上,其管理方式似乎还是“老一套”。

  纠正“偏科”不容易,想要创新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