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在很多网友的印象中,平安集团旗下的独角兽公司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金所)是一家P2P网贷平台。实际上,论业务,早年的陆金所,确实有着浓浓的P2P平台色彩。

不过实际上,早在2019年,就有媒体报道称,陆金所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调整其业务模式。此后,网上甚至传出陆金所退出P2P的消息。

据观察,随着国家对互联网贷款的监管越来越严格,陆金所确实在逐渐淡化其“P2P”甚至“金融”标签,业务与模式转型成为其当前发展的主旋律。

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23年底,网上传来陆金所更名的消息。彼时,有媒体获悉,自2024年1月1日起,“陆金所”App正式更名为“陆基金”App,由上海陆金所基金销售有限公司提供基金服务。

据业内人士解读称,这一变化的发生,意味着App上陆金所基金只能通过基金代销牌照售卖基金类产品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陆金所将进一步弱化其网贷标签,全面进行战略转型。

升级战略,换一种方式押注财富管理赛道

早年的陆金所,头顶中国最大在线财富管理平台的光环,其业务范围也覆盖了科技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

不过,随着陆金所对P2P业务的全面清退,其P2P业务的运营主体上海陆金所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经营状态于近日由“存续”变更为“注销”。

此外,企查查APP显示,上海陆金所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简称:陆基金)董事郑伯松退出,由总经理陈祎彬兼任。

而据陆金所官网介绍,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赋能机构,是中国平安集团的联营公司,已在纽交所及港交所双重上市,为小微企业主提供获取普惠型产品和服务的便捷渠道,并赋能机构合作伙伴,落实普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通过其业务介绍不难看出,金融服务依然是其业务核心。而此前的平台型网贷模式,也因为此前国家对金融行业的“三降政策”而被逐渐弱化甚至不再从事。

据了解,所谓的三降,是指P2P公司需降人数、降余额、降店面。而对于上市公司,网贷平台的自有资金占比,也是较为重要的监管指标之一。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陆金所弱化其P2P属性,并非不再从事网贷业务,只是更加注重自有资金的运转,降低因为行业监管带来的风险。

在规模方面,陆金所也在行业处于较高水平。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陆金所已累计为超过1970万人提供借款服务,管理贷款余额4264亿元。

由此可见,无论是退出P2P还是APP更名为陆基金,对于陆金所而言,只是模式转型并非不再从事网贷。

只是,种种迹象表明,陆金所或将进一步弱化其金融属性。而押注基金业务,也可以视为其换一种方式押注财富管理赛道。

从彼时财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等均为其转型的方向。

聚焦战略,收购平安壹账通虚拟银行

正如陆金所的App更名,此前陆金所斥资9.3亿港元收购平安壹账通银行,也被视为其进一步进行战略聚焦的大动作。据观察,陆金所弱化贷款业务,强化基金业务也可谓顺理成章。

一方面,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陆金所背靠平安集团,股东背景强大,且兼具理财、基金、贷款等多项行业主流业务。

因此在此前押注贷款业务受到一些监管政策的影响后,转型押注基金业务也是顺应时代趋势、提升其资产质量水平的明智之举。

另一方面,从发展潜力来看。过去无论是陆金所的P2P类平台贷款业务、还是其小微企业贷款业务,都因为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红利,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与利润空间。

但是如今,行业竞争加剧,各大互联网头部平台纷纷入局,行业早已是一片红海。因此,陆金所顺势而为求转型,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而言,也是利大于弊。

正如2023年发布半年报时,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CEO赵容奭表示,小微融资服务市场极具挑战,结合政策要求,陆金所控股聚焦长期可持续发展,将继续坚定推进多元化战略转型。

其提及的转型方向包括与银行合作的融担模式、消费金融业务等,同时聚焦重点地区小微企业、关键人群精准支持,加强风控,提高产能和效率。

对于陆金所收购平安壹账通,业内人士也倾向于积极解读。据了解,2023年11月,陆金所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壹账通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卖方)及平安壹账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虚拟银行)订立购股协议。

据此,卖方有条件同意出售,而陆金所有条件同意根据购股协议的条款及条件透过出售及购买虚拟银行的间接控股公司Jin Yi Tong Limited(作为目标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本收购虚拟银行,代价为现金9.33亿港元。

据了解,平安壹账通银行作为香港八家虚拟银行之一,为根据香港法例第155章银行业条例注册的全牌照银行,受香港金融管理局规管。其主要业务为透过电子渠道提供银行服务,其服务范围与传统银行类似,但并无实体经营分行。

虽然2021-2022年,平安壹账通银行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是截至2023年6月30日,平安壹账通银行的贷款结余为18亿港元,资本充足率为100%,远高于相关监管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壹账通银行的所有贷款均为香港的中小企贷款,且大部分未偿还结余由香港政府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支持。

因此,陆金所认为,这也是其陆金所聚焦战略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在平安壹账通银行的加持下,陆金所与平安壹账通可谓优势互补,对陆金所未来的长足发展,以及盘活旗下资产,也将大有裨益。

释放“金融为民”的价值,实践普惠金融之路

近来以来,金融被加上了众多形容词,例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所幸的是,陆金所在这五大篇章上都在均衡布局。

以普惠金融为例,在国家扩大内容的政策驱动下,陆金所在消费信贷方面也持续加强供给,2023年前三季度,消费金融业务放款524亿元,累计服务客户约500万人。

而且,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建立线上服务模式、开展网络平台合作等方式,将金融服务便捷高效地触达三线及以下城市长尾客户。

而在科技金融方面,陆金所也通过数字科技,不断提升其服务水平。

据媒体报道,2024年伊始,陆金所旗下平安普惠融资担保(以下简称“平安普惠担保”),通过数字科技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提供坚实金融保障,及时满足小微客户新春期间金融需求。

在春节期间推出“三大安心回馈、辞旧迎新5服务、7X24小时智能客服等服务。平安普惠担保新春期间将多措并举确保“春节不打烊,服务不停歇”。

其中的智能客服“小惠”,可以提供7x24小时在线响应客户需求。仅仅这项“贴心服务”,就可以对其数字科技水平窥见一斑。

据了解,通过该智能客服,客户通过人机对话输入基本信息和需求,就可以快速匹配最适合自己的贷款方案,并获得详细的解答和建议。

如果客户对初步评估结果不满意,“小惠”还可引导客户进行“信用加油”,即通过追加提供企业资质信息、个人保单、个人车辆信息、拟抵押房产信息等方式来提升信用额度和降低费率。

在这些数字科技的加持下,其线上线下服务也形成了闭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服务体验也直线升级。

实际上,金融行业进行数字化、科技化转型由来已久,并且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各大金融机构转型第一步,便是进行品牌名称更名。

除了陆金所APP更名外,嘉银金科也更名为嘉银科技、宜人贷整合后更名为宜人金科,拍拍贷更名为信也科技等,不断强化科技标签。

除此以外,在国内业务逐渐成熟稳定后,一些金融科技企业也向“出海”方向转型。例如,信也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据其2023年第三季度披露的财报显示,信也科技国际业务营收贡献5.85亿元,同比增长67.3%,占集团总营收18.3%。

由此可见,国际业务正在此类机构的营收贡献中占比越来越大,成为金融科技企业业绩增长不可忽视的战略方向之一。

实际上,陆金所转战海外的步伐,也早已开始。早在2017年,陆金所便正式“出海”,首战落子新加坡。

而据媒体报道,2020年8月,继正式获香港证监会批复取得第“1、4、9”三类牌照后,陆金所控股旗下陆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发布“陆香港”App。

值得一提的是,“陆香港”App上线初期,将限时全免平台交易费用,部分优质基金产品的投资门槛将为“1港元起投”。陆金所控股同时表示,陆香港已实施严格的用户数据保密和管控,以确保用户信息和交易的安全。

对于境外市场的布局,陆金所控股认为,公司在数字财富管理领域的开发、运营、管理及推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出海”已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结语

作为背靠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机构,陆金所一直在刷新外界对其品牌印象。而其发展风格,也是通过其前瞻性的眼光,不断的“与时俱进”,通过与自己的过去“断舍离”,并不断创造新奇迹。

难能可贵的是,在波云诡谲、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陆金所总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行业拥有一席之地。

可以预见,在金融行业数字化、科技化、全球化的浪潮下,这个独角兽企业,未来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