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水长流,吃穿不愁。

——民间谚语

引言

平心而论,在我国政商界,存在较为严重的“上市崇拜文化”。企业界,众多企业家将公司上市作为人生终极奋斗目标;投资界,以实现企业股票上市变现为投资节点乃至终点;消费者,拥有证券代码的品牌和企业更受青睐;政界,辖区公司上市被作为重要政绩。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证券市场演变历史与国家命运存在着并行关系。即,上市融资,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包括品牌价值提升、市场地位提升、企业家话语权提升、投融资实力提升等等,这也促使众多企业想方设法要“钻”进国内证券市场。

在《奕泽财经》看来,注册制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上市门槛降低打破各界的“上市崇拜”文化,让A股走进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道路。但是,从全面注册制落地半年实践看,这一任务任重道远,甚至有背道而驰迹象。东拼西凑资产冲击上市有之、破产资产重新打包上市有之、财务造假一查即撤有之,为顺利过会、注册、上市,“招数”尽出,“攻势”凛冽。

然而,急功近利地追求上市,对企业稳定成长以及全面深化的注册制,或可能是不利的。

最新案例就是云汉芯城(上海)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奕泽财经》从深交所公告获悉,云汉芯城(上海)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如下简称云汉芯城)首发11月9日上会。

一、为上市 涉嫌变更主营业务

云汉芯城是一家电子元器件的分销机构,主要通过旗下的B2B商城销售电子元器件,销售的主要产品包括半导体器件、被动器件和连接器三类。根据云汉芯城《招股书》披露,公司属于国民行业分类中的批发业,同属于此类公司包括中电港、华强商城、力源信息等。根据《奕泽财经》观察,在中美电子信息技术竞争的大背景下,今年以来,从事电子元器件分销的批发行业公司,对上市颇有热情。

图 1 云汉芯城B2B商城

经《奕泽财经》初步了解,在全球电子元器件流通领域,大致有两类渠道商,一类是代理商和授权厂商,它们代理原厂的产品或者获得经销授权,主要客户是电子大厂,让大牌对接大客户;还有一类就是独立分销商,对上,它们从原厂寻找货源,对下,它们对接大量的中小电子厂家。

云汉芯城,就属于独立分销商。

一眼便知,这门生意很是“憋屈”。原厂本来就有代理和授权渠道,云汉芯城必须将“热脸”贴上去;而下游大量的中小电子厂,单次采购金额小、对接成本高,而此类中小电子厂,都是原厂代理商和授权商“看不上”的客户。

这一点,我们从云汉芯城的毛利率就能到知其冷暖。与可比公司相比较,汽车元器件分销的雅创电子平均毛利率在17%左右,而同样作为线上分销商的华强电子网,毛利率在19%左右,但是云汉芯城报告期内毛利率仅有11.05%、12.16%、12.16%、14.22%,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两头受压,这也导致云汉芯城在长达十多年时间内,未能实现盈利。

《招股书》显示,云汉芯城成立于2008年,彼时,互联网电商已经初露端倪,公司创始人就萌生了利用互联网从事电子元器件分销的想法,2011年,公司旗下云汉芯城B2B网站上线。

但是,直到2020年,云汉芯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奕泽财经》从云汉芯城《申报稿》看到,2019年,云汉芯城还亏损3000万元,2020年刚刚扭亏为盈。到了2021年,公司盈利直接“起飞”,当年盈利1.61亿元。更为夸张的是营业收入,2019年,云汉芯城营收有15.34亿元,但是2020年则直接翻了一番还多,营业收入高达38.36亿元。

问题来了——云汉芯城为何能够在短短一年以内,实现营收翻倍、实现利润翻了5.3倍?

在《奕泽财经》看来,谜底或许在销售模式之中。

云汉芯城在《招股书》中表示,自己有两种销售模式,分别为“先销后采”和“先采后销”。在报告各期,云汉芯城“先销后采”模式贡献收入超过95%以上,而“先采后销”贡献收入最高的年份,出现在2022年,全年贡献营收占比6.42%。

图 2 云汉芯城两类销售模式(来源速:招股书)

不过,虽然“先采后销”贡献收入占比不高,但是增势很是强劲。云汉芯城回复文件中显示,2019年,“先采后销”收入仅有800余万,次年升至4000多万,2021年贡献收入1.7亿元。

更为深远的是,“先采后销”深深影响了云汉芯城的存货。

《招股书》显示,“先采后销模式的库存商品”在2021年年底超过1亿元,在今年前6个月高达7179万元。早在2021年,“先采后销模式的库存商品”存货金额已经超过“先销后采模式的库存商品”。

图 3 两类销售模式下的库存商品(来源:招股书)

简言之——贡献极小收入的“先采后销”模式占了超过半数的库存。

《奕泽财经》认为,至少在报告初期,云汉芯城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通过“先销后采”模式,确定了客户订单,向原厂进行采购,实现“中间商赚差价”,在这一模式下,不需要过高的存货。但是,从2021年开始,大量的收入用来购买存货,再通过拉长、拉多应收账款的方式,实现销售的增长。

即,云汉芯城从2021年开始,从一家电子零部件的“现货公司”转变为一家从事电子零部件供应链的“期货公司”。

盈利模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根据IPO审核实践,要求至少三年内发行人主营业务未出现变更。就云汉芯城而言,虽然未出现主营业务跨行业、结构性变化,但是支撑主营业务利润的盈利模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此种变化,是否应该归为主营业务重大变化?

二、为上市 贴钱招揽下游厂商

在“先销后采”模式下,云汉芯城几乎做的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从网上承揽订单,向原厂订购,然后发给客户。

那么,为何云汉芯城突然之间要转变盈利模式,转向“先采后销”呢?

在《奕泽财经》看来,有三件事情,对云汉芯城的管理层以及运营思路,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促成了其进行业务和盈利模式的转变。

其一,子公司被列入“实体清单”。

2023年3月,云汉芯城香港公司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名单。受此影响,有美国三家供应商停止了向云汉芯城供应商品。结合2023年1-6月罗彻斯特电子(Rochester)、TTI在公司前五大供应商中消失,有理由怀疑,停止向云汉芯城供应元器件的美国企业就包括这两家。

而这两家供应商“能量”非同小可。 2022年,公司对罗彻斯特电子(Rochester)、TTI的采购金额分别为2.8亿和2.32亿,两者合计超过5亿元,结合公司的毛利率,粗略可以推算出——因为中美电子元器件“打架”,影响云汉芯城营业收入至少超过6亿元以上。

但是,这一发生在2023年的事件,怎么会促使云汉芯城转变盈利模式呢?

《奕泽财经》观察到,早从2021年开始,云汉芯城似乎就已经听闻“风吹草动”,从彼时开始,对云汉芯城香港的海外采购进行优化,降低该公司从美国公司采购占比。也是从2021年开始,云汉芯城开始尝试“先采后销”,大量收入用来购买存货。

其二,“先销后采”独木难支。

在很长时期内,至少在2019年之前,云汉芯城几乎全部是“先销后采”,这一模式风险小,稳赚不赔。但是,却无法支撑云汉芯城成功登陆中国证券市场,2019年,云汉芯城是亏损的,2020年扭亏为盈。这一收入和盈利指标,显然无法满足上市指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盈利模式,进入了管理层的考虑范畴。

其三,电子分销公司纷纷上市。

《奕泽财经》注意到,在中美电子信息领域对抗的背景下,证券管理部门对电子制造业有支持倾向,也意识到,电子元器件流通是电子信息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于是,在注册之下,受理和上市的电子元器件批发企业,有明显的增多趋势,包括华强电子网、商络电子、雅创电子等先后上市,这刺激了云汉芯城上市的意图。

而要上市,云汉芯城需要大幅增加营业收入和利润,也即要找到更多的客户。在大客户被线下分销商和代理商瓜分殆尽的情况下,云汉芯城只能将目标投向国内大批量的中小电子企业。

《招股书》显示,云汉芯城前五大客户,在报告期内出现频繁变动,几乎是走掉一批、新来一批。并且,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采购金额占比均不超过5%,这就说明,云汉芯城几乎所有客户,都是中小规模客户,而非大厂大牌。

图 4 云汉芯城前五大客户(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云汉芯城采购金额在50万以下的客户,占到了绝大多数,而采购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客户,数量很少,今年上半年仅有22家。这更加验证了云汉芯城客户以中小厂家为主。

图 5 云汉芯城客户采购金额分层(来源:招股书)

那么,如何能够笼络住这些中小厂家呢?云汉芯城“先采后销”模式“横空出世”。

在该模式下,云汉芯城大量存货,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小客户提供稳定且低廉的产品,特别是受到疫情冲击以及美国制裁之后,云汉芯城更是以“疯狂”的方式大量备货。为了维持“先采后销”模式,早在2021年,存货商品金额已经超过了“先销后采”模式。

图 6 两类采购模式下的库存商品(来源:招股书)

但是,支撑“先采后销”进行的如此大量存货,却并没有给企业贡献大量利润。以2021年为例,当年云汉芯城“先采后销”模式下收入为1.7亿元,但是当年年末该模式下库存商品超过1亿元。为了1.7亿元收入,占用资金1亿元存货,这样的生意,必然难以为继。

如果说大量存货是笼络中小客户的“一手”,那么,延长账期,就是云汉芯城笼络中小客户的“另一手”。

对于中小电子企业客户来说,会经常性面临资金紧张的情况,谁给予更为宽松的账期,自然会优先考虑谁。

回复文件显示,从2019年开始,云汉芯城赊销收入大幅增长,从2019年的3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亿元,增长了近乎9倍,相比较而言,非赊销收入仅仅增长了3倍不到。

图 7 云汉芯城赊销比例(来源:招股书)

回复文件还显示,云汉芯城客户采购量越大,账期越长。云汉芯城显然是在鼓励这样一种行为——只要你敢买,我就敢赊销给你,款项可以慢慢付。

图 8 云汉芯城赊销客户分层(来源:回复文件)

过于宽松的销售信用政策,自然导致云汉芯城应收账款大幅增加。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 17552万元、39865万元、31795万元、28645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1%、10%、7%、10%,另外,应收账款的回收难度也在增加,表现为坏账准备计提金额的递增。

在《奕泽财经》看来,云汉芯城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死循环”之中——

为了上市,需要增加收入和利润,必然需要扩大客户数量,则必然需要大量存货以及放宽账期,则必然会导致存货跌价风险和坏账损失风险,则必然损耗公司毛利以及净利润。

报告期内,云汉芯城净利润分别为 3079万元、16086万元、13541万元、3,272万元。今年上半年,更是直接下滑61.44%,云汉芯城预计今年全年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39.64%。

而云汉芯城存货跌价以及坏账计提都被审计机构列为关键审计事项。

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一死循环之下,云汉芯城始终很“缺钱”,需要不断从外部进行“输血”。

三、为上市 割完一级割二级

大量存货、放宽信用,凡此种种,固然可以吸引和稳固一批中小客户,但是,很快会面临缺钱的窘境。

从2014年到2020年报告初期,云汉芯城共进行了5轮次的融资,平均每一年就要进行一次融资,融资金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并且,每一轮次融资,均与投资方签署有对赌协议。

在《奕泽财经》看来,频繁融资、高额融资、对赌协议,均说明——云汉芯城“缺钱”不是偶然性的,而是一贯的。

这一点,从《招股书》中也能窥见端倪。 2020-2022年,云汉芯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6,878万元、-5,065万元、18,817万元,两个期间出现大额现金净流出,这与云汉新城推动“先采后销”不无关系。

要大量存货,要大量赊账,同时,需要及时支付原厂采购费用,营业收入越多,越会导致资金紧张和不足。

面对这样的情况,云汉芯城以及曾烨和刘云峰等创始人,只能选择不断从一级市场融资并且签署对赌协议。

但是,云汉芯城的实控人似乎又不甘心仅仅维持公司正常运转,他还想从中渔利。

2018年6月,云汉芯城融资1.5亿,曾烨和刘云峰通过股权转让,共套现3375万元。2020年9月,曾烨和刘云峰又与郦韩英、沈笑彦、鸿迪投资、湘裕君源等8位自然人、法人主体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套现7531万元。通过一级市场上的两次股权转让,创始人曾烨和刘云峰累计套现1.09亿。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其一,创始人既想要马儿不吃草,还想要马儿跑得快,即能够借助“先采后销”成功上市,而且自己还能够获得足够套现收益;其二,在上市之前,云汉新材创始人大幅转让自己所持股份,无疑是对公司上市之后增长缺乏信心。

这足够了么?显然不够。

《招股书》显然,此次云汉芯城募投项目之中,有4.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是4个募投项目中,耗资最多的募投项目。如若云汉芯城顺利上市,此举,能够极大缓解云汉芯城目前所面临的“缺钱”窘境。

也就是说,云汉芯城通过创业板上市,可以将“先采后销”模式继续玩下去,实控人曾烨等人,在已经通过一级市场落袋为安的基础上,还会从二级市场大赚一波。

故此,是否上市,对云汉芯城来说,危急存亡之秋也。

另外,《奕泽财经》还需要提及的是云汉芯城的募资项目。《招股书》显示,云汉芯城本次拟募集资金94158万元。其中,13,431万元拟用于电子产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占比14.26%。但是,有自媒体查询到, 上海市松江区生态环境局批复的环评报告却显示,项目主体、项目名称、投资金额等方面均有不同和矛盾之处。

《招股书》和《环评报告》,哪一个才是真实的?《招股书》所陈述是否存在虚假?抑或是纸面文字和实际落地存在出入?这都有待于云汉芯城以及保荐机构进一步复核以及解答。

图 9 云汉芯城募资项目(来源:招股书)

四、为上市 人为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奕泽财经》在审视云汉芯城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怪现象”,作为一个注册用户超过60万人的平台,关于平台和商品的投诉以及不满信息却极少。

相反,在各大搜索引擎以及经验分享平台,多是对云汉芯城正面评价和褒奖,其中,溢美之词包括“正品无假货”“仓库面积很大、电子元器件品类多”“实力挺强的”等等。特别是在知乎平台,存在大量关于云汉芯城的提问问题,以及对云汉芯城的“夸赞”回答。

这不免让人心生疑窦乃至反感——这是不是云汉芯城的“水军”?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互联网之中,关于云汉芯城的信息,发布时间集中在IPO报告期内,特别是在云汉芯城提交申请并获受理之后。另外,云汉芯城《招股书》显示,从2021年开始,云汉芯城业务宣传费用出现大幅增加,主要投向了百度、今日头条、360等信息流平台。2020年,云汉芯城广告投放费用不过200万元,但是,2022年,却接近2000万元,增长了10倍。

图 10 云汉芯城营销投入(来源:回复文件)

尽管如此,云汉芯城依然存在“暗疮”。综合互联网中投诉信息,云汉芯城存在“虚假促销”“直播间虚假宣传”“不允许退款的霸王条款”等等。作为产业级的电商平台,作为平台级电商企业,内部管理稍有疏漏,就可能导致消费一方利益的受损以及投诉无门。

除此之外,《奕泽财经》也从裁判文书网查询到,涉及到云汉芯城的文件多达185条,执行案达17条之多。

由此可见,云汉芯城以及其线上平台,与大型电商平台一样,也存在不少管理纰漏和错误,并非尽善尽美,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不过是,在IPO期间,云汉芯城暴露出来的众多问题,被更为擅长从事网络营销和品牌推广的云汉芯城所掩盖。

目的昭然若揭——为公司顺利过会以及上市,营造一个“光鲜”的舆论环境。

总结

在《奕泽财经》看来,云汉芯城报告期内的众多“大增大减”,包括净利润大幅减少、存货的攀升、应收账款的增长等等,都因一件事而起——为了上市。而为了上市,必然要点燃“先采后销”这根导火索,必然存货高企、应收账期延长,必然利润、毛利双降,必然需要补流,必然只能上市“续命”。

这背后,有投资人和创始人利益的驱动,也有对上市崇拜作祟。

企业家可以为了上市夺命狂奔,可以有“哪怕他洪水滔天”的狠劲。但是,普通的投资者需要理性。理性的投资者,能够摈弃“上市崇拜”心理,正确看待注册制下登陆证券市场的公司,真正发现能够持续盈利和分得股利的标的。对普通投资人而言,上市不是重点,而是投资的开始,而是检验投资眼光的开始。

唯有这样的投资者占多数,中国股市,才有未来,全面注册制的中国股市,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