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医疗与保险,成为健康险继续发展的首要屏障,而掘金“保险+医疗健康”万亿机会的关键,在于构建以医疗健康服务能力为基础的生态闭环。与此同时,“保险+医疗健康”的另一个基础设施是“用户”,高赔付、低保费、具有极致性价比的百万医疗险产品因此成为吸引用户加入生态的“入口”,成为撬动互联网时代主流用户80、90后用户需求快速释放的重要杠杆。

文/林晓珊 来源:经理人传媒旗下《中国保险家》杂志

疫情是一场大考,倒逼了保险行业的很多业务加速发展数字化能力,也挑战了传统模式在疫情中的持续规模化能力。与此同时,头部保险公司正在经历着从关注“保单”向关注“人”和“家庭”的转变,从关注销售、增员向关注客户需求、社会环境变化、保险社会价值的转变;在大互联时代,由被动的风险承担者转变为主动的风险管理者,聚焦客户需求和价值创造,打造不可替代的稀缺能力,成为了保险必须聚焦的方向。

在此过程中,百万医疗险迅速崛起,以“杠杆高、人人买得起”等特点,成为无数年轻人入门健康险的选择。对于保险期仅为一年的短期医疗险来说,“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常常是保险经纪人推荐百万医疗险时的“主要卖点”。但正是这种“短险长做”,也是近年百万医疗险产品最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之一。另一个备受市场争议的问题,是百万医疗险的保额是否真的能达到宣传的数百万元。

事实上,行业发展初期丰厚的利润回报快速吸引了大量竞争参与者,市场产品数量快速扩充,产品竞争触及阶段性同质化瓶颈。目前,部分头部保司从良性发展、互利共赢的角度出发,努力发挥影响力优势,通过持续创新引导行业思变,率先打破同质化竞争局面。

拨开百万医疗险的种种争议和疑虑,我们仅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透视这一险种的本质,发现其最重要的使命,是险企在搭建“保险+医疗健康”的互联网平台上争夺80、90后用户的流量入口。

健康险:服务生态才是核心

银保监会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下称“保费”)收入8172.7亿元,同比增加1106.7亿元,增长15.7%,增速高于行业保费同比平均增速(6.13%),也超过产险业务(2.4%)、寿险业务(5.4%)、意外险业务(-0.09%)的保费增速。从保费规模上看,2020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占全行业保费比重为18%,与车险接近,是保险市场仅次于寿险和车险的第三大险种。

健康险由重疾险、医疗险、长期护理险和失能险四大险种构成,四大险种承担了健康诊疗各个阶段的不同功能,互为补充。其中,重疾险近年来已成为人身险公司的主流产品,在健康险保费占比中超过五成。

从近十年的情况看,2011-2019年,中国商业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从692亿元快速增长到70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4%,与远高于同期寿险13%和财险12%的年均增速。更重要的是,健康险市场的快速增长才刚开始。

2020年年初国常会通过并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描绘了健康险的未来图景——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换句话说,未来5年,健康险市场年均增速将达到20%。这无疑意味着保险业发展历史上必然经历的主角更替:从财险到寿险再到健康险,也是伴随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价值观转化的印证——从重视财产、到重视生命再到重视健康。

站在2021年新冠疫情尚未远离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健康险井喷背后,不仅是因为疫情催化国民整体健康意识提升,还有监管层大力发展保障型业务的政策引导,也有数字科技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叠加健康中国建设的红利,让健康险成为备受瞩目的一条赛道。

而且,健康险与医药行业结合市场空间巨大。商业健康险作为“三医联动”中日益重要的支付方,将与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进一步融合。因此,在经过新冠疫情的考验之后,商业健康保险除了其本身金融产品的属性外,也增加了一定的日常消费品特性,买健康险已成为很多人主动自愿的行为,从“要我买”变成“我要买”。

在用户消费观念发生如此革命性转变的情况下,健康险市场却面临长期产品供给不足、风险识别手段缺乏、盈利难等挑战,恶性竞争也日益加剧,行业痛点凸显。

整体而言,近年来健康险市场虽然加速增长,但大部分参与者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保险经营思维,销售方式主要以保险代理人面对面销售为主,缺乏医疗理论和服务体系的支撑,面对市场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除了精算和金融团队,如何与医学团队合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且,以“惠民保”为代表的短期健康险市场同质化竞争倾向较为明显,这些不合理竞争也导致保险公司成本率上升利润率下行,而且这种竞争态势也同时会影响潜在客户的观感,从而让获取客户信任更为困难。

再加上传统健康险主要是以金融手段进行销售和成本风险控制,缺乏科学的医疗理论和数据的支撑,无法建立起有效的风控模型,存在较大的“逆选择”风险。在没有模型的情况下,保司只能通过设定免赔额,围绕产品盈亏的平衡点进行博弈。

2020年,健康险业务赔款与给付支出2921亿元,增加569.7亿元,同比增长24.2%,这一增速也远高于其他险种。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之际,客户对于商业健康险的态度也变得更加“挑剔”,不仅注重赔付,更追求优质的服务体验,对于健康险的经营发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回归良性竞争?构建“保险+健康管理”生态圈正在成为当下保险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认为,“健康保险未来的大发展不单纯是保险产品的开发与销售,而更多的是构建由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健康管理等多产业组成的健康服务链和利益共享链(如智能化审核系统、PBM合作等)。积极探索建立自身的医疗与医药服务体系。健康保险专业化经营应该是一种医疗和保险高度整合体系(Highlyintegrated insurance and medical provider)。建立客户的健康大数据,解决同质化竞争、客户粘性差、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又可实现风险的有效管控的目标。”

显然,未来谁能够在健康险产品之外,率先构建上下游产业链贯通的医疗服务体系,谁才可能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上的健康险龙头。只有将保险跟医疗打通,形成服务一体化,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各个链条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才能形成健康险服务闭环。

“保险+科技”将驱动健康险新格局‍

正是基于健康险相关市场的巨大潜力,保险公司和各类险企正在着力通过科技手段构建“医疗+保险”生态体系。

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在《2020年注定是健康险变化的大年》报告中指出,健康险发展空间广阔,但仍处于低渗透率阶段,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健康险保费结构以重疾险为主,医疗险为辅。其中,长期医疗险产品较少,较难满足消费者长期保障的需求;二是由于缺乏基础数据,产品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定价存在隐患,保险公司风控能力也受到限制;三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现有产品健康管理服务主要定位为促进销售,难以满足客户真实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而且受信息不对称、医疗成本管控能力弱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在医疗服务的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主要作用只体现在理赔环节。

目前,中国健康险每年理赔案件数已超百万件级别,核赔理算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审核票据资料,单个案例需要录入的信息多达100余项。一些保险科技公司为保险公司提供个性化OCR识别技术等服务,大大提升保险公司的业务效率。

同时,借助保险科技赋能,将健康管理等服务前置,与客户保持长期高频沟通,探索“保险+医疗+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链,已成为保险公司解决上述健康险问题的重要途径。

保险科技的介入,不仅解决了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低频沟通问题,给保险业带来了用户体验、渠道、营销的三重变革,使保险回归本质。用户购买健康保险后,可以得到长期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改善,使保险的作用不再只是事后的“付款人”。

有业内人士认为,整个健康险行业的竞争就是筹款效率与赔款效率的竞争,“服务+数据”则是提升行业效率最需要一以贯之的要素。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提升保险产品的定价和风控水平,拓宽保障范围,针对老年群体、慢病群体、高风险职业群体的健康险产品不断出现。

美国传统寿险巨头恒康保险(JohnHancock)就以可穿戴设备辅助的互动式保单为主,通过收集和追踪用户的身份数据,了解用户健康状况,引导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从而降低承保风险。这无疑是一个保险公司克服产品低频次的购买特性,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与消费者保持沟通的样本。

中国健康险市场上,近年来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以等为代表的头部险企纷纷将“保险+科技”提到战略高度,积极投入保险科技建设,整合健康服务资源,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更好地提供健康风险保障。不过,由于健康险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对于科技与服务体系的搭建,有魄力的部分险企尝试从零自建体系,也有的则是选择与第三方服务平台合作。

健康管理就是要让人们把本来花在治病上的钱,把这些资金花在早防病上。解决了健康管理问题,就能解决个人的健康水平提升的问题,实现对保户未来医疗费用的有效控制。未来,通过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化地解决个人的健康水平,必将是商保公司竞争的重点,这将促进健康险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更重要的是,这会对整个社会的医疗成本起到节约作用,让商业健康险真正成为基本社保的有力补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健康保障机制。

80、90后已成保险消费主力

2020年12月25日,平安人寿携手复旦大学保险科技实验室、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保险报发布《城市新中产保险消费生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分析平安人寿十年来合计超一亿份保单的保单数据,挖掘投保人群的购险行为、保险意识和购险动因特征等。

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许闲表示,报告基于海量保单数据分析得出的12大发现,对行业、保险从业者和年轻一代保险消费群体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将从保险的视角为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见右图)。

从2010-2019年间各年龄段新增保单的变化趋势上看,80、90后的保险购买比例呈上升趋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48.9%,达到当年新增保单的近半数。这也从侧面反映出80、90后人群日益健全的保险消费观念和旺盛的保险需求,年轻保险消费市场潜力十足。

报告显示,除00后外,越年轻的群体持有的人均保单量越多,具体到险种上看,无论人寿保险、重疾险、意外险、年金险,主力消费者都向80后甚至90后倾斜。随着年龄的增加,80、90后不仅注重为自身投保,也更加关注全家保障。

报告分析显示,因大部分80、90后都已走上工作岗位,肩负起养家的责任,故而为自己投保寿险的比例较高。同时,为配偶和父母考虑投保寿险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从重疾险投保情况看,近五年投保重疾险的人群年龄集中在70后和80后,女性成为投保重疾险主要群体。2019年,80、90后购买重疾险的人群中60.4%为女性。而且重疾险客户日益年轻化,平安人寿平安福产品投保人群分析显示,80、90后投保平安福合计占比72%,成为平安福消费主力。女性投保平安福较为积极,投保人中女性占比58%,男性42%。随着年龄增长,女性投保比例持续增长,90后中女性占比54%,80后女性占比58%。

此外,轻症的保障也不容忽视。重疾险涵盖轻症更有助于消费者以高性价比的方式管理疾病风险,以“平安福”为例,80、90后因轻症而出险并获得赔付的比例远高于重症。90后轻症出险并获得赔付的比例是重症的20.9倍,80后轻症出险并获得赔付的比例则是重症的13倍。

中国平安的这一报告揭示了健康险未来的走向,那就是谁能很好地理解80、90后的保险需求,谁就能在未来健康险市场的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当前80、90后正在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力量,随之而来的是所谓“焦虑感”和工作生活压力,未来需要直面健康、工作压力、家人生活支出和父母养老等方面的波动风险。

2021年初,中国平安还首次跨界发布《用户健康+保险行为数据报告》。报告显示,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2020年1-11月,“保险”相关话题整体播放量超过349亿次,热度跻身“百亿话题圈层”,整体搜索量亦提升显著,同比上年增长338%。

对用户画像进行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关注保险的抖音用户与关注健康内容的人群画像,无论从年龄分布、家庭状态、消费能力等维度来看均高度重合,普遍集中在31-40岁的80后,已组建家庭且育有子女,同时具备投资、运动、品质消费等标签的人群中。从年龄来看,31-40岁的80后用户最关注保险与健康,41-50岁的70后次之,随后是50岁以上及24-30岁,18-23岁尚未步入职场的“00后”排名最末。

从险种的关注度来看,养老险是最受抖音用户关注的险种,其次是健康险。随着重疾险新规的发布和实施,重大疾病保险的相关内容热度飙涨,受到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关注。

在保险消费行为方面,报告显示,平安人寿的亿级客户群中,26-45岁的中青年人群占比达到43.5%,且也以已婚已育的家庭人群为主。这意味着实际购买保险人群与在抖音平台上关注保险的人群基本重合。

平安集团医疗生态圈的数据还显示,其客户接受过平安好医生健康管理服务的人群占比从2017年的54%逐年上升至2020年的60%,且享受医疗健康服务的用户,其保险产品的合同个数为3.1,客均资产管理规模为1万元,不享受健康服务的客户合同数仅为2,客均资产管理规模减少至5600元。数据对比显示,在购买行为方面,健康管理服务与保险产品的配套协同更受客户青睐。

而在保险与健康管理计划的购后服务方面,报告显示,自中国平安2017年将“平安run”健康管理计划与平安福保险产品结合以来,把事后补偿转变为事前管理,通过鼓励保险消费者日行万步,从而促进保额增长,共见证了60万人达成年度运动目标,并获得5%-10%的保额增长。根据中国平安与南非Discovery健康险公司等机构推出的《平安run用户健康年龄测评白皮书》,参与平安run的用户“健康年龄”相较于未参加的用户年轻了多达5.9岁,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在构建“保险+医疗健康”生态上,中国平安无疑走在前列。随着保险行业进入产品条款高度雷同、产品形态严重同质化的竞争阶段,健康管理如何与保险深度、有机融合并引领创新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波士顿咨询公司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合作发布的《融合与创新:健康管理助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报告中提出,商业保险机构应该从四个方面借鉴国际经验:一是根据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细分经营,二是建立并完善健康管理流程,三是与医疗科技公司合作,挖掘数据的医疗价值,提高健康干预手段的效率和精准度,四是建立健康管理生态系统,形成健康管理的服务能力。

“百万医疗险”成健康险变革的催化剂

我们看到,保险公司一方面通过科技积极构建“保险+医疗健康”生态体系,另一方面也借助科技大大激活了80、90后的健康保险市场。在这其中,从2016年首款百万医疗险产品众安“尊享e生”诞生以来,“百万医疗险”产品成为健康险市场变革的重要催化剂。

事实上,自面世以来,由于具有保费较低、投保简单、保障范围广、杠杆比率高等众多特点,且填补了医保和重疾险产品之间的市场空白,百万医疗险对不同收入群体均有较强的吸引力,迅速成为广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也成为保险公司吸引80、90后用户的“爆款”互联网健康险产品。

从诞生至今,百万医疗险已更新迭代逾10次。随着市场脱离爆发成长期步入稳定发展阶段,竞争方向将从售前用户营销向售后保险服务过渡。虽然大部分百万医疗险产品尽力填充了增值服务内容,但关于其售后市场秩序的构建仍是一片潜在的空白区域。

但一切都阻挡不了百万医疗险的快速发展。据艾瑞预测,2020年中国百万医疗险的用户规模或突破9000万。据中金公司预计,2021年百万医疗险同比增长49%,仍然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有所回落。增速回落主要是由于2020年基数较高且惠民保开始快速发展形成一定竞争。

从用户端看,保险科技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健康保险市场得以高效运行。而且保险科技向保险公司提供关于消费者更高维度的数据,帮助保险公司更加了解消费者,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保险公司就可以制定更为公平的保险价格,适当的价格将激活消费者的健康保险需求。

从目前活跃于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代理人情况看,保险产品合同条款往往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一些保险代理人通过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保险相关知识,展现专业能力,构建自己的KOL(关键意见领袖)形象。而这些代理人对保险产品碎片化信息归集整理、专业化解读等,已逐渐成为吸引用户做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从保险公司的角度,与车险、责任险、信保等其他一年期短期险种相比,百万医疗险综合成本率较低,盈利表现良好。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要构建良性运转的“保险+医疗”生态平台,足够多的投保用户无疑是平台的“源头活水”,也因此百万医疗险还成为平台们吸引用户的流量入口。

百万医疗险通过其高赔付、低保费的极致性价比,撬动市场需求快速释放。行业发展初期丰厚的利润回报快速吸引了大量竞争参与者,市场产品数量快速扩充,产品竞争触及阶段性同质化瓶颈。目前,部分头部保司从良性发展、互利共赢的角度出发,努力发挥影响力优势,通过持续创新引导行业思变,率先打破同质化竞争局面。可以预计,随着保险科技从百万医疗险等互联网产品中积累更多数据,保险公司就能够更针对性的制定保险产品和价格,80、90后的健康保险需求将进一步被激活。

市场上首款百万医疗险众安尊享e生,诞生至今已完成了18次迭代。众安既结合用户切实需要也基于企业能力发展阶段,以“小步快跑”替代“大步慢跑”,小幅优化、多次叠加、有节奏地进行产品迭代创新,维持较高用户信任的同时,促进竞争环境恢复良性秩序,努力维护百万医疗险领域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也充分证明,保险科技的应用能够根据保户需求及时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

部分健康生态体系完备的保险公司如众安、平安等,通过搭建互联网医院、构建专业医师团队的方式,提供在线问诊、住院安排、术后护理等医疗服务,创造了自营自足的健康管理服务生态圈。同时又以百万医疗险为入口,吸引未来最核心的用户——80、90后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