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在博鳌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看今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最要小心一个虚拟现象,需要区分年度同比和环比。去年的基数太低,用年度同比看,数字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预计今年经济保持健康增长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

“18.3%是一个很强的反弹,虽然是好事,但这个数字并不真实,所以我们要看第一季度比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0.6%表明了经济在恢复,也就是说,在经济已经恢复的情况下,今年第一季度继续走强,这个很重要。”朱民说。

朱民认为,中国今后几个季度经济会继续强劲增长,因为2020年中国经济最强的是投资,第二是贸易,消费偏弱。但是从第一季度来看,消费恢复得很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重新回到了50%左右。另外,服务业开始逐渐提升,越来越趋向于平衡,从这个基础上来说,预计今年之后三个季度都会保持健康的增长,贸易经济会走强。

朱民表示,去年中国贸易强劲发展出乎意料,首先是中国加速生产医疗设备、医疗产品应对全球的需求,中国企业快速恢复生产。口罩的日产量从几百万立刻上升到10亿这样的规模,是中国奇迹。另外,由于疫情关系,很多国家产业链工业还没有完全恢复,中国的产业链在发挥作用。去年年初,中央的政策是支持企业,保市场主体就是保产业链,这发挥了积极作用。

碳中和带来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可能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些短期的阵痛效应,这个过程会有多长?它的影响范围会有多大?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好增长和减碳的关系?

对此,朱民表示,2060年是个挑战。“回顾欧洲的发展,从1990年碳达峰到2050年碳中和目标有60年(的时间),我们只有30年的时间,所以这个变化的剧烈程度可以想象。我们的碳排放量超过100亿吨,占全球超20%,那么大的规模要在30年内压缩,这是人类史上没有的”。

“此外,我们和很多已经在做碳中和的国家不一样,欧洲国家刚刚提碳中和时候,人均GDP在3万到4万美元左右,服务业占到经济体比重的70%左右,工业消耗能源部分已经比较少了,其经济增速在2%-2.5%左右,呈现低增长。中国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人均GDP一万美元,服务业现在只占GDP的54%,中国刚刚离开中等收入走向高收入阶段。中国国民经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远远高于欧洲等发达国家,所以这就使得在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非常困难。”

此外,朱民表示,中国的结构压力是巨大的,中国的煤占能源使用的62%,而在2060年,煤几乎要降到4%左右。“我们未来的能源相当大的部分是由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组成。煤、油、气都会大幅度消减。如此巨大的结构变化也在人类发展史上,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经历过,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为什么中国要这样做?

朱民表示,第一,人类的经济活动、能源消费、碳排放、气候变化与整个环境密切关注。中国作为全球的一份子,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有责任。

第二,中国经济进入从1万美元走向高收入阶段的时候,发生了一系列的经济结构变化。在这个情况下,劳动生产力的提升、科技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事情,碳中和给了提升劳动生产力和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抓手,碳中和背后的一切是科技创新。通过能源革命,可以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经济。

记者:李曦子

编辑:程慧

责任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