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拯救慈善,还是慈善拯救商业,这是横在每一个慈善机构面前的难题。

4月17日,水滴公司向美国SEC递交了招股书,拟在纽交所上市。暂定筹资额为一亿美元,主承销商为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银行。

对于筹措资金的用途,水滴公司称将于加强和扩大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业务、研发。

在传统印象中,水滴公司一直都是一个公益的形象。且不少的大病患者通过该公司平台筹集到了救命钱,从而生命得以延续。

然而,直击本质时,我们发现随着水滴公司的发展,它的问题也从来就没有断过。比如患者虚开发票、善款监管、造假监管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水滴公司到底是一家公益平台还是盈利机构?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不清楚的。

更多的人只是在朋友圈当中看到了朋友转发的筹款信息,至于平台大众似乎并没有那么关心。用公益的流量去反哺商业,这种做法到底有无问题?

在这里,我先抛出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社会对做公益的道德要求是比较高的,不管是欧美还是我们,这几年因为公益机构管理人道德引发的信任危机,犹在耳边。

所以,公益就是公益。你可以用商业为慈善铺路,但你不能用慈善为商业牟利。

如果你是100%用自己的钱去做慈善,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水滴公司所有的慈善项目的资金并非来自于公司自有资金,而是通过社会众筹的方式,并且这是水滴公司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这就有问题了。

生意中夹杂着“私心”,就会被外界所诟病。

为了上市,水滴公司也做了多方的准备,包括一个月前已经关停了“水滴互助”。要知道这是水滴公司的创建的根本。水滴公司发展起来之后,也强调过自己是一家商业公司,不是公益平台,但从出发点来说,如果他是一家商业公司,他有资格去筹集善款吗?

如果说,水滴公司的初心是为了慈善,那么现在它的落脚点已经完全在商业上了,此时它关闭“水滴互助”就是为了隔离未来潜在的政策风险。

实际上,发展到今天,水滴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形成了两大支柱。

第一,保险保障。包括水滴互助、水滴筹、水滴保险商城、水滴公益等;

第二,医疗健康。包括水滴健康和水滴好药付。

水滴公司的起源于就是水滴筹和水滴互助两款产品,这两款产品标签就是公益,即这两个平台为患者提供平台,寻求爱心人士的帮助。

但发展到今天,水滴公司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典型的互联网保险公司。

为了上市,砍掉公司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之一“水滴互助”,那么,未来“水滴筹”项目还能持续多久?作为一家商业机构,水滴筹这种公益项目未来是否还会关停?

现在市场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最近有一种声音,即水滴公司是一个“弱”者的角度,寻找上市也是不得已的做法,其中《天天帮别人筹款的水滴公司,三年亏了12亿》这篇让人最为恼火。

在这篇中文,“详细的描述了“水滴互助”完全就是一个流量入口,是水滴公司的“商业模式”,以至于慈善外衣都被扔到了犄角旮旯。

招股书显示,水滴的营收以每年超过100%的速度发展,2020年公司营收达到了30.28亿元。

同时,水滴公司连续三年亏损的态势也在加剧,2020年其净亏损6.64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近12亿元。这种模式是什么模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的大部分互联网公司起家都是这种模式,即补贴换规模,从而抢占市场做大规模。

水滴公司则以另外一种方式,完成了用户的积累其本质还是商业。

综合而言,三年亏12亿并非是慈善的结果,而是商业的“需要”。

所以,商业就应该归商业,慈善就应该归慈善,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爱心人士(用户)为患者筹集的救命钱,出发点是爱心,而不是为了成为他们的商业数据。

那么,公益能不能商业化?

其实在公益圈里,公益道德和商业化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我认为如果是商业反哺慈善,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是慈善反哺商业,这就是一种讽刺。

地产思想家冯仑曾经说过:“做生意从道德层面上来讲,95分就够了。但慈善,必须100分完全好的人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