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股限售股面临解禁,承配人账面收益率已接近30%

出品|Metal财经

撰文|鲍比

继重回全球手机出货量市场份额第一的苹果(AAPL.O)宣布造车计划之后,同样受益于竞争对手海外业务受困而排名升至全球第三的小米集团(1810.HK),也加快了追赶新能源汽车概念估值红利风口的脚步。

2月19日,有消息指出,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或将亲自带队启动“MICAR”的造车计划,但这一战略级决策的具体形式和路径还未确定,或许仍有变数。不过,小米集团对于上述消息的回应却“攻守兼备”:“等等看看,暂时没有。”

作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IoT平台,小米的“ALL in IoT”战略中若不能涉足正值风口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多少会显得“名不符实”。而“暂时”透露出在造车时间表上的未知性,不仅令小米当日的股价涨幅攀升至11.81%,并随后迅速收窄至收盘的6.42%,也令其市值单日最大蒸发近416亿港元至7723亿港元。

事实上,早在2012年,“小米系”的核心投资平台顺为资本就已经开始在汽车产业链进行战略布局。次年,雷军还曾远赴硅谷拜访特斯拉(TSLA.O)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并感叹“我们干的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但他干的别人想都想不到。”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至今,“小米系”通过小米集团和顺为资本相继参股了汽配(好汽配、开思)、汽车服务(好快省、弼马温养车网、车车车险)、汽车销售(人人车、好车驾到、Truebil)、车载硬件(板牙科技、睿米科技、新案科技)、车载软件(凯立德、能链集团、博泰车联网)和新能源造车配置(达思灵新能源、智行者、初速度)等领域近30家公司,并成为造车新势力蔚来和小鹏的早期战投,成功分享着后者的市值狂欢。

“小米系”汽车产业链布局

期间,小米曾多次被传出启动造车计划,但均无实质性下文。可如今,随着对汽车产业链的“半包围”布局持续升级,雷军“汽车梦”的达成也可能只欠造车资质的“东风”助力。

然而,尽管小米集团终于在近期达到其2018年上市前外界给出的最高千亿美元估值,也完成“雷布斯”曾许下的股价翻倍诺言,但面对因互联网服务收入预测显著低于市场预期而被麦格理、瑞银等国际投行下调评级,并被给予约5600亿港元的目标市值,该公司能否趁此次造车概念带来的估值红利,摆脱“贴牌”模式下长期对标传统家电行业的估值吗?

Metal财经注意到,还有不到20天,小米集团将再度面临着与上市之初同样的市值压力困境——巨额限售股解禁。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1月,小米集团上市刚满六个月,其老股东即纷纷启动套现计划。俄罗斯电信巨头Yuri Milner旗下的Apoletto Managers基金、顺为CEO许达来、晨兴资本刘芹和倪媛媛等老股东在此后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内,累计减持逾10亿股小米集团股份。

叠加手机行业整体滑坡影响,小米集团期间股价持续承压,并一路下探至8.28港元/股,较发行价的跌幅达51.29%,市值仅为2086亿港元。

困境之下,雷军亲自带队实施战略转型,小米集团的业务核心由此前的手机、互联网服务和新零售组成的“铁人三项”,转换成“手机+AIoT”,并计划斥资百亿“ALL in IoT”来完善“小米系”的互联网生态。

同时,小米手机产品也逐渐摆脱“极致性价比”的形象,从而转向高利润率中高端产品定位。更重要的是,受益于主要竞争对手因外部因素导致的市场份额缺失,小米集团获得“补位”红利。

直至去年七月,小米集团市值才重回上市初期逾4000亿港元的档位,并此后一路高走突破千亿美元关口。

但问题是,2021年3月9日,小米集团将有10亿股限售股份解禁,若按最新的30.65港元/股价格计算,对应的可自由流通市值达306.5亿港元。据了解,此批限售股的持有人系去年12月9日参与小米集团通过先旧后新方式配股的承配人,配售价格为每股23.70港元,较上一日收盘价折价9.4%。

也就是说,承配人不仅通过小米集团的上述融资方式大大缩短了所认购股份的限售期,还凭借价格优势录得目前已接近30%的账面收益率。

此外,进入“千亿+”俱乐部的小米集团目前持续走高的沽空比率,也或将是其股价面临的另一大压力。数据显示,2月19日,启动造车计划的利好消息刺激下,小米集团全天成交额为134.5亿港元,沽空金额达14.57亿港元,两项数据均创近期新高;

沽空比率较上一交易日上升约1.4个百分点至10.832%,位列港交所信息科技器材板块可沽空的证券沽空比率排名的第四位,TOP3分别为联想集团(0992.HK)、瑞声科技(2018.HK)和雷蛇(1337.HK)。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集团三天平均沽空比率为11.251%,且已连续四个交易日上升,市场看空情绪逐渐高涨。

而这一次解禁潮的到来是否会重演小米集团此前的“市值悲剧”,雷军亲自带队启动造车的消息又能否令承配人长期持有小米集团股份,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