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第一个交易日,指数出现了高开低走、冲高回落的态势。关于指数走势的判断,今天下午的交流中,说的很清楚了,短线最多是牛市中的小级别调整,具体分析可以看看这篇《指数高开低走后,是否会引发进一步调整?》。

而对于主线投资机会,从全年视角看,还是科技+消费。

当前正处5G引领的新一轮科技周期中,前期以硬件建设为主,中后期带动软件革新需求(下游应用),最终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借鉴2010-2015年前后科技股行情硬件-软件-内容-应用场景扩散规律,21年计算机(云计算、人工智能)、传媒(游戏等)、新能源车产业链(汽车智能化)等软件内容及应用产业发展空间更大。

2021年行业配置的第二梯队是大众消费。回顾08年金融危机历史经验,货币宽松、四万亿等刺激政策推出后,高收入人群首先受益,08Q4-09Q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增速的6.0%/1.6%/1.9%,这一阶段珠宝、化妆品、汽车等高端消费增速迅速上升;09Q3起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逐渐超过城镇居民,粮油、食品、饮料等大众消费增速顺势崛起。

2020年城镇居民收入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而农村居民特别是外出务工者收入受冲击较大,20Q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5.4%,高于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增速3.3%,因此2020年可选消费品中汽车和高端白酒表现亮眼。借鉴09-10年经验,预计乳制品、餐饮等大众消费需求或将大增。

... ...

很多同学希望我再说的直白点(大家懂的),希望少发资料。这里有个问题,现在是机构化时代,我如果连机构资料都不发,那大家在思维和信息获取上如何机构化,而不清楚背后的逻辑,怎么做得好。

而我分享的资料,大多数是新财富前一二名。比如医药我基本就是兴业和海通,建材基本就是长江和广发,电新和农业基本就是长江,机械基本就是广发和建投,这些资料对于大家来说,除了这里,应该也是拿不到的。质量也都是非常高的,哪怕不是为了交易,作为学习资料也都是顶级的。 

其次,有同学希望,我高频更新股票池,这样加入的就布局、调出的就放弃,躺赢就好。现在的市场效率很高,好公司估值普遍很高,比如公募报团的前100家好公司估值整体80倍,导致利好信息普遍在股价反映了,就算我做梳理,我给的不错的价格大概率也到不了,那也有什么意义呢。

我真正能做的,其实是加大研究,然后希望找到一些产业的拐点,分享给大家。比如我近期说的建材和疫苗其实不贵,产业层面有超预期的可能。 比如我说看好次高端,这到底是布局谁,其实是看动销的,比如说疫苗,到底给多少盈利预测——核心就是看新冠疫苗,这些都不是提前可以预测的,再比如电动车,估值都看到三年后,核心是要看景气度的变化。而这些,其实有底仓的人还好,没底仓的就要找机会了。 

我理解,在深度研究层面其实是有所加强的,只是有些企业不给研究机会,刚看就起飞,导致企业都来不及去看、或者资料都来不及发。

至于市场本身,大家都知道很不好做,因为今年过年前,也就15%的公司走势不错,多数公司都是跌的。关于抱团,争议还是很多,我大体有这几个看法: 

1)如果从基金持股集中度来看,当前抱团程度跟历史相比并没有特别夸张,基金持股集中度高是常态。比较夸张的是基金重仓股的估值特别是相对估值很高,公募基金重仓的前100大个股市盈率中位数相比市场整体,已经远远突破了2015年的高点。 

2)不存在什么“核心资产”,涨起来的就是“核心资产”,涨不起来的就不是,机构抱团股票一直在变,连续5年进入基金重仓前100股票的个股数量只有10个,可谓是铁打的机构、流水的抱团。 

3)机构抱团股的“瓦解”风险无从谈起,在当前信息高效传播的时代,机构对于公司的好坏达成高度一致非常正常,抱团股是否变化,取决于景气周期,与是否抱团本身无关,事实上,基金重仓持股一直随着景气变化而变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机构抱团行为本身并不构成风险,核心还是抱团股票景气度的变化。重申此前的观点,在当前企业盈利恢复的早中期,同时CPI层面通胀没有太大压力,市场向上的行情仍会延续,结构上重点看好一季报能延续去年年报高增长的科技股、行业景气度继续向上的电新行业和滞涨的非银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