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全国多地出现了极寒天气,很多人忍不住会想起当年在寒冬带给人温暖的“南极人”。

不过,当年的“南极人”现在的南极电商(002127.SZ)这几天自身却是身陷寒冬。

进入2021年,A股四连阳,南极电商却因被质疑财务造假四连阴,四个交易日下跌25.73%,市值蒸发86亿元。

1月12日,南极电商开盘再度闪崩跌停,股价收于9.23元,离最高点的24.41元已经腰斩。

下跌的原因有点儿奇怪,因为消息面上没有什么利空,业绩也不错,确实让投资者有些摸不着头脑。



01
财务造假疑云




对于南极电商的财务造假,市场一直没有停止质疑。两年前,兴业证券就发布过一份研报《盈余管理和盈余操纵的界定和识别》,标题很隐晦,内容却很硬核。对南极电商的质疑多达六个方面:一是净利率非常高而无明显壁垒;二是无明显的竞争对手;三是非常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四是财务数据质量差;五是经营规模翻倍增长,员工数量反而下降;六是供应商和客户高度重叠。

以净利率水平为例,一般的销售类公司的净利率大约在5%左右,有品牌的公司净利润率在10%左右,而南极电商在2015-2019年间的营业净利润率分别高达44.26%、58.17%、54.33%、26.46%和30.87%,远超行业水准。同期应收账款占总收入的比例又分别高达72%,59%、22%、20%,加上前五大客户和前五大供应商高度重合,种种迹象都令人怀疑有财务包装的嫌疑。



02
吊牌之王卖商标收入13亿



与其它企业不同的是,靠“南极人”保暖内衣起步的南极电商,现在这个品牌的内衣已经几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不过,自2012年起,南极人取消生产和销售端的自营环节,做起了品牌授权生意,被称为“吊牌之王”。

不过,界面新闻最新的调查报道称,南极电商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亮眼的业绩背后却是疑点重重,数据打架。

报道称,南极电商的“命门“是经销商和供应商的增速。2017年,南极电商经销商和供应商增长增速达到顶点,2018年出现了大幅放缓。2017年,南极电商的经销商和供应商增速分别为112.9%和40.5%。2018年和2019年,经销商分别增长了22.1%和7.8%;供应商增长了2.4%和28.5%。

经销商和供应商的数量增速放缓,意味着南极电商的亮眼业绩靠的是每一家经销商和供应商的GMV增长驱动。

年报数据披露,2017年到2019年,南极电商全平台GMV从124.03亿元增加到305.59亿元,增速分别为72.15%、65.45%和48.92%,与此同时南极电商相应年份的品牌授权收入的增速分别为35.28%、44.74%和37.89%。因此,市场有质疑其GMV增速过快,存在经销商“刷单“行为。

事实上,深扒南极电商单店GMV数据确实有所发现。南极电商线上门店数增速和经销商增速趋势一致。根据数据,界面新闻计算得到的单店GMV数据在2017年的时候为负增长,之后的2018年和2019年单店GMV增速则大幅提高至32.8%和42.1%。南极电商的经销商们似乎在一夜之间扭转了颓势。这点令人感到奇怪。

贴牌模式的确让南极人的业绩步入快车道。从财务数据看,2019年度,南极电商实现营业收入39.07亿元,同比增长16.52%;净利润12.06亿元,同比增长36.06%。其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毛利率高达93.36%,贴牌业务营收高达13.05亿元。净利润增速也高达36.06%。

做”吊牌“生意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几乎不用任何的投入,到手的几乎就是纯利润。但这种模式是否能让公司长久的健康发展,还是值得怀疑。

面对卷土重来的“造假传言”,南极电商1月5日晚公告,宣布拟以不超过15元/股的价格实施回购,回购总金额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7亿元。公司表示,这是维护广大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1月5日,南京电商董事长张玉祥参加了券商电话会,出面释疑。张玉祥表示,“我们准备了一个回购计划,金额不小,可能是公司史上最大金额的回购,大家安心,很快会予以公告。”张玉祥表示,这是对公司造假质疑的回击,公司账面上有足够的现金流,公司分红也会继续进行,“今天我刚看了一下,我们账上的净现金流已经超过了30亿元。”

只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让公司股价走出跌势。1月6日,南极电商大跌6.49%。1月7日,南极电商虽然一度翻红,但午后再度下挫,收盘大跌2.03%,单日成交量显着放大,全天成交18.44亿元。

能否走出跌势,看来,还需要公司给投资者一个更明晰的答案。

(大众财报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