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有“三傻”,银行地产和保险。整个2020年“三傻”跌跌不休,2021年前两个交易日,大盘暴涨,银行地产再度被爆锤。

这与2020年底监管部门放的大招直接相关——“房地产限贷令”,将银行分为5档,针对每档银行设置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银行规模越小,房贷占比上限越低。

房地产贷款不仅关系房企,由于一直都是银行最优质的贷款,对银行影响也很大。不过,银行与银行差别也很大。

就说城商行,宁波银行仅1月4日微跌,而后一路向上,涨幅超10%,而另一头部城商行,成都银行却跌去了12%。原因很简单,前者未踩线,而后者超过监管上限13.3%,调整压力不小。

分机构看,国有6大行只有建行、邮储、中行踩线,工农交行还有一定上升空间;中小银行中,成都、郑州、青岛、青农和兴业银行超出监管上限较多。

未来2至4年间,它们要将超标的房贷业务降下去,虽说短期冲击不大,但也够一些银行喝上一壶的,典型如成都银行。以兴业为代表的银行还能靠做大分母来合规,但成都银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过去几年,成都银行搭上房地产这趟“高增长、低坏账”的高速列车,大幅增加低坏账率的涉房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由2015年的17.7%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26%。

成都银行也由此逆袭,一扫此前增收不增利、不良率攀升的阴霾,2019年其营收、利润分别增长47.5%、97%,不良贷款率下降了0.92%。但现在,其要在4年间将涉房贷款占比压缩13个点。

这意味着,留给成都银行的舒服日子不多了。

/ 01 /

曾经的“小甜甜”,如今的“牛夫人”

“两道红线”一出,在部分银行眼中,曾经的“小甜甜”——涉房贷款,转眼变成“牛夫人”。

从过往数据看,银行的涉房贷款占比越多,不良贷款就越少、经营业绩就越强。甚至可以说,谁的涉房贷款越多,谁就能挤入中国优质银行的行列。

但眼下,“两道红线”的影响已经显现。根据《财经》报道,某国有大行东北区域分行即将进一步收紧房贷额度,现有项目必须尽快完成。更有银行,一日即放完当月限定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额度,有的则规定日限额两百万,点滴作业。

对银行来说,涉房贷款占比上限的管理属于首次。背后是监管希望银行贷款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而与其他监管指标不同,在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上,监管对中小银行的要求远高于大行。

具体来看,银行的涉房贷款政策分为五档:一档涉房贷款占比最高不超过40%;二档涉房贷款占比最高不超过27.5%;三档涉房贷款占比最高不超过22.5%;四档涉房贷款占比最高不超过17.5%;五档涉房贷款占比最高不超过12.5%。

基于2020年中报数据测算,7家上市银行的住房贷款占比超标、18家的房地产贷款占比超标。

中小型银行受政策影响比较明显。国有6大行建行、邮储、中行略踩线,工农交行还有一定上升空间;而24家中小银行中,17家银行踩线,其中,总涉房贷款超标的前5名分别是成都、郑州、青岛、青农和兴业银行。

成都银行(SH:601838)个人、企业涉房贷款占比分别为26%、9.8%,涉房贷款总额占比总贷款的35.8%,超出监管上限13.3%,稳居行业第一;郑州、青岛、青农和兴业分别超出监管上限的10.4%、9.1%、7.5%和6.2%。

也正因为成都银行涉房贷款占比超标最多,在近5年银行业坏账高企的背景下,它成了为数不多贷款不良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银行之一。

2019年,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1.94%。同期,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43%,其中,房企贷款的不良率为0.02%、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为0.25%,涉房贷款均大幅低于公司总体的贷款不良率。

新规出台,“小甜甜”转眼变成“牛夫人”。超标的银行,要在接下来2至4年完成整改。

对大部分银行来说难度不大,造成的冲击也有限。比如兴业银行(SH:601166),总涉房贷款超标6.2%。对此,公司投资者关系部表示:“这个政策是分4年执行,2021年兴业银行预计新增5000亿贷款,这是分母部分增加,分子部分每年有10%的按揭贷款到期,到期了就会调整到别的地方,所以达标很容易”。

但对于靠房地产逆袭的成都银行来说,却要另当别论。

/ 02 /

乘着地产东风,成都银行成功逆袭

实际上,新规除了要引导银行贷款流向实体经济外,更多地是为了防止部分银行贷款结构失衡。成都银行首当其冲。

往前看,成都银行的业绩可以说“一半是冰、一半是火”。

2011年至2015年,成都银行营收增长80.3%,净利润却只增长了17.5%。而同期城商行中,宁波、南京、江苏等银行净利润年复合增速均超过10%。

这背后是因为成都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11年的0.62%,大幅提升至2015年的2.35%。放出去的贷款大量收不回来,导致公司每年虽然看起来有收入,但却没利润。靠规模拉动业绩增长,在银行这里是行不通的。

但是,2015年至2019年整个银行业坏账高企,成都银行却一反常态,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47.5%、97%,不良贷款率也由2015年的2.35%降至2019年的1.43%。

逆势翻盘背后,是成都银行搭上了房地产这趟“增长快、坏账低”的高速列车。

房地产行业的销售额从2015年的8.7万亿,增长至2019年的16万亿,年复合增速超过15%。在房地产行业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不管是房企还是个人都有大量的贷款需求;且由于房企们经营业绩强劲、偿债能力较强,只要过往几年银行贷款投放主攻房地产行业,大部分银行的经营情况都会好于行业均值。

成都银行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2015年,其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金额为237.8亿元,占总贷款的17.7%,2019年这一数据大幅提升至26%。

2019年,成都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占零售贷款的92.8%。换句话说,其零售贷款,本质就是给个人购房者的贷款。

依靠房地产行业的高增长、房贷的低坏账率,一度掉队的成都银行得以成功逆袭,过上了“躺着赚钱”的日子。

但站在当下来看,留给成都银行的舒服日子不多了。

/ 03 /

超标明显,逆袭故事讲不下去了

吴晓波在年终秀上说,只有那些敢于自我否定,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的(企业)才能站稳脚。

对成都银行来说,涉房贷款就是最大的舒适区。监管限制涉房贷款后,成都银行被迫走出舒适区,公司逆袭的故事恐怕也很难讲下去了。

从成都银行的涉房贷款占比来看,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超过监管上限8.5%;房企贷款占比超过监管上限的4.8%,涉房贷款共超过监管上限13.3%。

也就是说,未来4年里,成都银行总涉房贷款占比必须压缩13个百分点。

其中,超标最多的个人涉房贷款,占成都银行零售贷款的92.8%。这意味着成都银行发放给个人的住房贷款腾挪空间非常小。而其发放给个人的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不良贷款率分别高达21.1%和11.66%,这两块业务不但不赚钱反而在亏钱,若大幅提升占比,势必对业绩造成冲击。

这种情况下,成都银行手里的牌只有信用卡了。问题是,其信用卡贷款占比要在4年间大幅提升,且不说难度有多大,短期为了大幅冲规模,用户的质量就难以控制,况且信用卡用户早已被各家银行抢得差不多了。

至于房企贷款占比,成都银行超标并不算多,且仅占公司对公贷款的13.6%。这意味着这块贷款可以通过做大分母的方式,让其回到监管规定的范围内。

但要注意的是,成都银行给房企的贷款不良率只有0.02%,是其对公贷款中最优质的资产。要做到分母,坏账率则难免会提升。

对成都银行来说,不管是压缩个人住房贷款还是压缩房企的经营贷款,最终都会导致其整体的坏账率攀升,利润受损。

这也是为什么在新规发布后,成都银行股价领跌板块,当日最低触及跌停,此后宁波、兴业等银行收复失地,它却一跌再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