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2021展会的召开,随着三星、LG、海信、索尼等中外巨头一系列显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布,再次引发全球彩电产业对于显示技术谁能抢夺新C位的热议。不过,在家电圈看来,显示技术C位的逻辑已经被时代淘汰了。

池栾||撰稿

量子点、OLED、激光、印刷式OLED、QD-OLED、透明OLED、MicroLED、MiniLED……到底谁是接下来显示技术的C位?是蓄势多年OLED,还是风头正劲的激光,或是被寄予厚望的MicroLED?亦或是其它?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或许产业和企业真正需要反思的是:下一代显示技术,真的还有C位和龙头吗?

回顾全球彩电产业的发展史,CRT显像管电视、LCD液晶电视,曾以绝对的C位撑起行业一片天。但那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户需求单一且供需不平衡。如今,互联网浪潮席卷、消费全面升级,面向更多元化的场景和用户需求,如果还是以传统企业主导的思维,抱着“抢C位”的想法,可能会害惨一大批彩电企业。

与其争抢C位,不如多条腿走路?

在2020年之前,彩电领域一度高调的认为“后液晶时代”正在到来。领军企业在三星LG推动下形成量子点、OLED两大阵营希望可以对垒,没想到却让海信引爆的激光大屏电视热潮悄然兴起,最终三大主流显示技术成为产业焦点。

在疫情黑天鹅下,变数却突如其来:不被巨头看好、意味着落后的LCD面板一再涨价,三星电子数度延迟停产LCD产线,甚至无限期延长;量子点显示市场却退烧;OLED高歌猛进却受限于良品率、成本、供应商单一等局限,难以市场化放量普及。与此同时,MiniLED以及MicroLED却被炒热,成为所谓的C位新热门“选手”。

以当前被不少厂商认为是继OLED后最具前景的MicroLED来说,不但涌现出了三星“The Wall”、LG163英寸商用电视LG MAGNIT,索尼 Crystal LED等外资抢占,康佳、TCL等下游厂商以及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上游供应商也在加速布局。尤其是更快商用的Mini LED更是进入新的风口期,量产被提上日程。

值得注意的是,MiniLED也好、MicroLED也罢,单从企业的布局看,也并非战略押宝、更多在占位为主、借势炒作概念。在布局新兴显示技术的同时,针对OLED电视的发展也并未放松,包括索尼、海信、创维在内等都进行了价格下探,显然是在探索“战略倾斜”打开更大的市场,同时TCL们还积极探索喷墨印刷式OLED等。而激光领域在海信等中国企业外,还吸引了三星、LG等更多企业加入布局,但液晶电视仍然还是厂商的规模底盘和重头戏。

多元场景细分需求,让彩电难有C位!

不局限于单一显示技术、选择多条腿走路,这已经成为领军彩电企业发展思路的共鸣。背后的根源,并不是某一显示技术的成熟度不够,或者说产业化规模有待考证,而是用户需求和场景多元化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产业未来瞄准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依托技术最终提供的解决方案。

以一向注重画质和游戏体验的索尼来说,刚刚推出基于模块化的Micro LED显示技术的Crystal LED。因为Micro LED显示装置的体型更大、更厚、成本也更高,索尼的C系列Crystal LED 模块化显示屏的定位,就主要是面向公司大堂、陈列室、会议室、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

作为中国彩电一哥的海信,如今的产品类型已经完成对激光、液晶、OLED、量子点等多方位覆盖,同时也开始布局Mini LED面板等等。而不是像有些企业,还在采取押宝的策略赌OLED,或者量子点。这本身就是与时代的变革相违背的。

说到底,彩电企业要考量的是产品应用在哪一个行业?什么领域?对象是谁?场景如何?比如当前户外广告商用大屏中,最合适的选择仍然是液晶屏;家庭想要选择轻薄大屏、影音体验佳的话,激光电视则是首选;冲锋多年的OLED还是中小屏的使用更为广泛。

互联网时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场景的多元化,其实早已被诸多彩电企业关注。近年来,社交电视、智慧屏、游戏电视、旋转屏,甚至教育电视、电竞屏等,面向特定消费群体、特定需求的细分品类,屡屡被推向市场,站上彩电产业创新的最前线。这并非简单的企业“自救”,更是“去中心化”时代的必然。

都2021年了,互联网思维早已替代传统制造思维、产品思维。一些彩电企业认为的“显示技术的未来极不明朗”是正常的,因为在用户需求主导企业创新的时代,显示技术绝对不会再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如果还有彩电企业抱有“抢占C位”的传统思想,不得不为其捏一把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