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增发,不讲武德。

今天,最近频频上热搜的小米集团再次成为了全市场的焦点,而这次的原因则是因为其启动了40亿美元的再融资。

根据其公告显示,小米集团将通过发行可转债以及配售股份,募集资金近40亿美元。消息一出,投资者一片哗然,小米在下午开盘后股价立马大幅下挫,收盘跌超7%,市值蒸发超400亿港币。

增发虽然令人意外,但是这也算是资本市场上的平常事,不过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小米集团的股价才刚刚创出新高没两天,为何要如此匆忙地高位增发?

而且,小米集团并不缺钱,账上的现金高达444亿,其也并没有重大项目急需资金,那增发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作为国内的知名品牌,难不成小米集团也要化身股市收割机了?

高位增发,小米化身股市"收割机"?

高位增发,一直是资本市场上企业收割的常用套路,A股市场中高位增发的公司并不少见,从海外回归的知名企业360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2017年借壳江南嘉捷回归A股之后,三六零的股价迅速攀升,股价从低位大涨接近9倍,市值最高超过4000亿。

就当其股价在高位横盘之时,三六零抛出了巨量的定增方案,从市场中再度募集资金500亿,完美实现高位收割。

至此之后,三六零开始走上下坡路,股价一路慢熊,如今其股价仅为16.56,仅是最高价的四分之一。

而如今,小米集团和当年的三六零动作非常相似。

首先是暴涨的股价。当年三六零借助回归,被资金轮番炒作,股价升至高位;如今的小米集团,在业绩的推动下股价也大幅攀升,最近更是创出了新高。

其次是定增的动作。当年的三六零在高位震荡市,抛出了巨额的定增计划,再度募集资金500亿;如今的小米集团,也是在高位横盘震荡的时候,抛出了40亿美元的定增计划。

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动作,难道小米集团真要做港股"收割机"了?

账上资金充裕,增发疑点满满

其实,增发在资本市场中并不少见,虽然小米集团定增的位置确实比较高,但硬要说也说得过去,真正令人感到其"意图不轨"的,是其账上资金、增发的目的以及定增的手段。

根据数据显示,小米集团其实并不缺钱,其三季报中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高达444亿,比其募集的资金还要多。

不缺钱还要增发,募集这么多的资金是为何?

而其增发的目的也是让人看不懂。

根据小米集团的回应,可转债及配售所得净额拟用于四大用途,分别为增加营运资金以扩大业务,投资以增加主要市场的市场份额,投资战略生态系统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简单来说就是没有重点要推进的项目。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增发是通过"先旧后新"的方式进行的。

所谓的先旧后新,其实是港股特有的发新股方式,是指股东会先将自己持有的股份配售给独立的第三方投资者,然后配售股东再等价认购等额公司发行的新股份。

本质上,这是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一种方式,但是通过先旧后新的方式,资金方实际上拿的是老股,筹码锁定时间比直接发行新股的时间更短,定增方很快就能减持。

就是这三个因素,让小米集团的定增,看上去像是"别有用心"。

资本市场非摇钱树,小米别走"歪"

对于小米集团高位增发的行为,市场上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的投资者认为小米集团高位增发就是"割韭菜",也有的投资者认为小米集团募集资金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但高位增发,且比IPO募资都多,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动机了。除此之外,小米之前的二号人物两年在市场上套现则超过80亿港币。

太多的例子摆在面前,像三六零,分众传媒这样的大企业,也曾在高位进行增发,而在增发之后,股价大幅下挫,只留下一地鸡毛。所以,我们不得不防范,不得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资本市场成立的本意是让企业更好地发展,而企业股价的上涨,本是投资者信赖和看好的表现。但高位增发的行为,确实让市场做多的信心受到了打击,小米的股价刚走出"泥潭",可不要再次掉进坑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