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照相”产业的逆袭!正在最常用的手机上上演着...

尽管手机品牌商们嘴上说着拍照之争就是算法之争,但私底下还是硬件升级“真香”!

各手机大厂在发布会上浓墨重彩地描绘各种拍照功能的背后,我们看到手机相机硬件也在迅速地升级迭代,而这背后有一股中国力量正在快速崛起。

说到隐藏在手机硬件背后的巨头,相信大家第一时间会想起蓝思科技、伯恩光学、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手机产业链制造企业。

事实上,靠手机产业链闷声发大财的公司还有很多,有一个来自中国的隐形龙头,躲在苹果、三星和华为的背后,默默的赚钱,甚至多项技术都达到了全球第一。

这个企业就是舜宇集团。2007年上市至今,舜宇光学市值增长超过30倍并超过1700亿港币,一跃成为名震全球的科技巨头,光是2020年年上半年营收就已经达到188.64亿元。

如今,舜宇的车载镜头业务长年保持全球第一;手机镜头业务、安防监控摄像头业务全球第二;手机摄像模组业务全球前二,是华为、三星、索尼、松下、卡尔蔡司、宝马等诸多国际品牌背后的“隐形巨头”。

它以6万元贷款起家,经36年发展营收近400亿,市值更是上千亿,股价从上市时的3港元/股扶摇直上167港元/股;

它是国际知名科技大佬谷歌、亚马逊等争相邀请参与相关前沿产品设计的对象,也是华为、三星、海康威视、等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它参与过谷歌的tango项目,为华为P9手机贡献过双摄像头。它就是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

2007年,舜宇光学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画出了一条向上攀登的迷人K线。从上市之初市值38.2亿港元,到迈入千亿市值俱乐部,成为香港资本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黑马。

从细分领域的“名配角”,到车载镜头雄踞全球第一、手机镜头和手机摄像模组名列世界第二,舜宇无疑是光学行业的巨型龙头。

而提起舜宇集团,就绕不开舜宇集团的创始人王文鉴,他的创业经历更是为人所称道。

王文鉴生于百业萧条的解放前夕,创业于改革大浪澎湃的80年代,舜宇的腾飞有时代为汤底,有机遇为佐料,但绝离不开王文鉴的经营主料。

王文鉴,1947年6月出生于浙江余姚。

在成长过程中正赶上建国初期那段朝气蓬勃的日子,这些经历也促成了王文鉴后期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

到了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浪潮汹涌推进,余姚希望能办一家有科技含量的工厂。

时任余姚电容电器厂质检员的王文鉴带着8名高中毕业生前往浙大学习光学冷加工技术,并且在不久之后就建立了一家光学加工厂。

创业时期最忌讳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在企业造血能力不是特别强的时候,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无疑是企业长青最好的方法。

1984年10月,37岁的王文鉴学成归来,怀揣6万元贷款,利用原城北胶木厂的4间厂房,将舜宇集团的前身——余姚第二光学仪器厂办了起来。

起步阶段的舜宇集团,规模很小,主要制造传统光学产品,包括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的镜头镜片。

起初,王文鉴觉得单一项目的抗风险能力实在太差,王文鉴就有了向其他业务探索的想法,生产过通信通信交换机、消防设备、工业陶瓷等项目;

可由于欠缺相关产业的经验以及对市场不是很了解,王文鉴不但没有赚到钱,反而亏损了八百多万。

与其所有行业都涉及,不如在单一行业做到状元。

“梧鼠五技而穷。”这次失败,王文鉴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开始专注于光学产业。

1988年,王文鉴团队与浙大光电技术开发公司成立了科技生产联合体,通过产学研结合,掌握了光学领域的核心技术,并研究生产出了光学镜头、显微镜、望远镜等20多种光学元器件产品。

从对高科技领域“一窍不通”,到在业内立足脚跟,公司在王文鉴这只领头羊的冲锋下,发展迅速。

1994年,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实行了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浙江大学余姚光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创立十周年之际,销售额达到了6000多万元。

苟富贵勿相忘!很多企业家能做到与员工共苦,却鲜有同甘之辈。而王文鉴的舜宇光学却做到了股权分散、钱散人聚,甚至于公司的保安、食堂里打饭的员工都成为了千万富翁。

作为民营企业家,很多人在创业的道路上,都会让家族成员担任高管,掌握企业主动权。但是,王文鉴不一样,不仅防止家族化,还尽量让员工获利。

在1991年,为了避免出现任人唯亲,特地建立了选拔机制,引进高层次人员。

1994年,舜宇光学开始施行股份制改造,王文鉴没有选择把股权集中在家族成员和主要经营者手中,而是按照员工的工龄长短、岗位职责和贡献大小,把股权量化分配给了更多员工,让1993年底前进入公司的300多名员工,连保安、厨师和保洁人员在内,都以极低的价格拥有了股份。

同年,余姚市第二光学仪器厂更名为“浙江大学余姚光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次年升格为省批企业集团,更名“浙江舜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舜宇又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调整,王文鉴的股份进一步被稀释,而持股的员工人数不断增加,如今已经有2600多人获得了公司股份。

而这些员工中,就连扫地员工都在内。所以,在2007年,舜宇集团上市,催生了几十位亿万富翁和几百位千万富翁。但是,创造这一切的王文鉴,从未登上新财富500富人榜。

随着数码科技的兴起,夏普、诺基亚、索尼等巨头相继发布带摄像头的手机,有一款能拍照的手机成了时尚青年出街必备品。

1999年,舜宇开始生产数码摄像头,进入光电信息领域,并在这一波浪潮中再次腾飞。

2004年,舜宇进入车载镜头领域,为汽车企业提供各种镜头。2008年,判断智能手机将取代功能手机,手机镜头的主要应用领域也会向智能手机快速转移,舜宇迅速收购了韩国力量光学54.9%的股份,获得设计并生产高端智能手机镜头的能力。

就这样,在王文鉴的带领下,硬生生将4间旧厂房,打造成行业帝国。

随着国产手机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搭上顺风车的舜宇业绩也突飞猛进,2017年到2019年,舜宇的营收分别是223.6亿元、259.32亿元、378.49亿元,市值业已达到1622.24亿港元,成为头毫无疑问的光学巨头。

如今的舜宇,已是全球光电领域的龙头。然而,与其辉煌的业绩相比,舜宇普通员工都能成为千万富翁的故事更让外界称奇。

作为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早在2011年,舜宇的销售收入达18亿元。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董事长王文鉴在公司只占不到7%的股份;

除了王文鉴外,舜宇的领导层中没有一位家族成员,他唯一的儿子也没有接班,王文鉴也被员工亲切的赞誉为“最六亲不认的老板”!

在很多草根创业的第一代创业者把辛苦打拼的企业交给下一代时,舜宇却离家族化越来越远。2010年,舜宇拿出了1亿股份重奖公司优秀员工。

从曾经的“三无”小作坊,到如今的全球光电龙头,舜宇和它的创始人王文鉴最为人所知的,不是公司上市后市值增长超过30倍并超过1700亿港币,而是让公司的保安、食堂里打饭的员工都成为了千万富翁。

舜宇的成功能否被复制,我们不得而知,但其创始人王文鉴的创业经历中,有不少经验值得被借鉴与铭记。

财富上要看得开,企业家有舍才有得

“一部电影,不可能只有主角。配角演好了,也照样光彩照人。零部件做得好,能提高终端产品的身价,照样有很大的市场。当人家用了你的镜头感到自豪的时候,你就成功了。”——王文鉴

参考资料:

尖商星评《王文鉴:中国智能光学制造先行者》、

宁波日报《舜宇创始人王文鉴:学习是赢得竞争的唯一武器》、

东南财经《这位余姚人造就了数十位亿万富翁、数百位千万富翁……》、

全球甬商《践行“四知四行”甬商风采录——王文鉴:千亿集团平地起》、

华商韬略《王文鉴,他6万元办出世界级大公司,厂里的保安、厨子都跟着成了千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