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据阿里健康(00241.HK)最新披露的2020年中期业绩公告,其2020年上半财年营收达71.6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为4.36亿元,同比增长286.4%。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阿里健康自2014年借壳上市以来首次实现盈利。这说明了什么?

另一方面,阿里健康的竞争对手京东健康于2017年已赚得2.08亿元净利润。后者于25日赴港IPO,发售3.819亿股,截至26日10时10分,已获超额认购4.85倍。据招股书,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已分别实现净利润2.08亿元、2.48亿元、3.4亿元和3.44亿元。

电商效应

71.62亿元的营收、18.60亿元的毛利,分别同比增长74%、80.3%,如果不对比京东健康的相关数据(据招股书,2020年前半年年京东健康营收88亿元、毛利22亿元),阿里健康的这份报表可谓非常亮眼。

二者营收最大的来源均为网上药品销售。从阿里健康来看,其四块主营业务中,“医药自营业务”营收60.36亿元,占总营收的84.27%;而在京东健康,据招股书,其收入主要来自“自营业务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且称自己为“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方”。

阿里健康方面认为,这说明,用户“互联网+健康”的意识提升了,并且变现能力在持续增长中。

数据显示,其天猫医药平台年度活跃消费者(过去一年内在天猫医药平台实际购买过一次或以上商品的消费者)已超过2.5亿人,用户产生的GMV则超过了554亿元。

手握流量,阿里健康2B的话语权也在增强。一则,入驻天猫医药平台的品牌旗舰店超过100家;二则支付宝签约的医疗机构数超过3.5万家。

互联网医疗的三种模式

进一步来看,申港证券分析师曹旭特认为,互联网医疗的变现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轻问诊的自引流量模式,其代表为平安好医生;二是零售电商利用固有流量“躺着赚钱”的模式,以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为例;三是打通线上线下的“互联网医院”模式,比如大型三甲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

就第一、第二种模式而言,业内解读称,第二种模式产生盈利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和惊喜。

城域集团副总、原乌镇互联网医院副院长曲晓良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从盈利模式来说,理论上,网上药店只要体量够大,赢利是不成问题的。”

他进一步解释称,第一种模式重医疗,第二种模式则重药品,前者具有重资产特性,很难在短时间内变现。平安好医生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其净亏损额为2.13亿元人民币,已是连续第五个半年度亏损。

“走药的这条路径则轻资产的多。”曲晓良表示,据他观察,阿里健康的其他业务如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信息化也并没有产生较好的效益,而药品电商业务则几乎是“稳赚”的——

一则,平台通过药品售卖,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产生盈利;二则平台通过向其他入驻的商家收取平台费、销售抽成等模式也可获得一定收益。“其他一些有医药零售业务的平台,比如丁香园、健客网,在早几年就已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盈利了。”曲晓良称。

新想象空间在哪?

也因此,此部分营收对资本市场而言,其想象空间有限。如何在获得平台规模效应之后,谋求更多的价值溢出?

《科创板日报》记者从京东健康的招股书中发现,其战略布局或在于供应链。

“我们是引领中国医药和健康产品供应链转型的先锋。”京东健康在招股书中称,其缩减了产业链中间环节并提高了效率,并缓解了医疗资源不均衡的供给问题,其生态可实现“医疗健康产业升级,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数据上,京东健康称,其在全国有11个药品仓库、超过230个其他仓库,全渠道覆盖超200个城市。

《科创板日报》记者则在阿里健康的半年报中找到了其构建互联网医疗闭环的意图:“深入运营‘慢病福利计划’,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慢病用户生命周期服务方案”、“自营处方药”、“重新不熟互联网医疗业务,将互联网医疗业务与消费医疗业务及其他业务整合”、“打造互联网分级诊疗业务体系”……

具体操作上,阿里健康将“聚焦医疗内容搜索、问诊咨询、挂号、疫苗预约、体检预约、药品闪送等服务”的APP“医鹿”独立了出来。

曲晓良则表示,据他观察“医鹿”已从独立出来“两个月了”,“但到现在还没有一些动作”。

其后续会有哪些动作?《科创板日报》记者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