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招联金融因营销违规被银保监会公开点名之后,中银消费金融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

撰文 | 木音

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近日,中银消费金融在官网发布利率及收费公示,利息收费标准为11.5%-23.9%,消费分期手续费利率为12%-24%,提前还款手续费为2%-3%。同时,逾期违约金按逾期时贷款余额0.01%/日-0.02%/ 日收取。

「消费金融频道」注意到,中银消费金融在相关产品宣传页面中对客展示的利率与官网公示的利率不一致。中银消费金融微信公众号里的借款产品信息显示,新易贷-好客贷年化利率最低9.125%,明显低于官网公示的标准。

10月20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招联消费金融公司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通报》,对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存在的夸大及误导宣传等问题点名批评。

营销违规方面,招联金融在相关宣传页面、营销话术中,未明确说明展示利率为日利率、月利率还是年利率;“超低利率”“0门槛申请”“全民都可借”“随借随还”“想还款可以提前还款”等宣传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如今,中银消费金融也存在展示利率与实际利率不符的情况。

中银消费金融旗下拥有“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交易分期消费贷款”线上线下融合的三大产品体系,具体产品包含新易贷乐享贷、业主贷、保单贷等。

其中,新易贷-乐享贷是专为个人消费者推出的一款抵押消费贷款,业主贷、薪享贷、保单贷、好客贷是专为个人消费者推出的一款无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产品,最高额度均为20万。从中银消金的进件条件来看,中银消金对用户资质要求较高,一般需要有稳定收入和较高的偿还能力。

近期,中银消费金融还发布代理渠道供应商入围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根据中银消费金融2020年整体业务规划,渠道条线业务压力较大,急需引入新代理渠道,加速业务发展。

基于合规要求,中银消费金融对渠道供应商的基本资质要求把关得比较严格。若想成为中银消费金融的渠道供应商,投标人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应包含咨询服务的类似表述,近两年内未发生过金融案件被监管部门通报、处罚或被媒体曝光事件。

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玩家增多及线上化服务模式兴起,以往重度依赖线下模式的中银消费金融面临的获客难题尤其大。尽管中银消费金融着手建立App等自营场景、流量入口,与今日头条等流量平台合作,但不足以支撑今年的放款量目标。

短短一年之内,中银消费金融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接连更迭。银保监会近日核准朱强标中银消费金融董事长的任职资格。在4个月前,新任总经理田红艳获批上任。

田红艳上任后,便改弦更张吹响转型号角,宣布“2020年是中银消费数字化转型的启航之年”,加速“线上线下融合,逐步以线上为主”的业务转型。

作为全国首批开业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银消费金融曾无限风光,业绩领先同业。借助行业先发优势及股东方中国银行的品牌优势,中银消费金融凭借散布全国的代理和中介持续攻城略地,一度在2017年以净利润13.75亿元排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绩首位。

经过两次增资后,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也由5亿变为15.14亿元,背后的大佬依然是中国银行和百联集团。不过,伤痕累累的老巨头想二次创业,重返高光时刻,恐怕还需要迈过不少坎儿。

消费者习惯、定价空间、风险复杂性、运营成本等消费金融受理环境的变迁,给中银消费金融“二次创业”增添了不少困难,当然最重要的当属对消费金融核心竞争力的认知。

因业务屡屡违规,中银消费金融创下持牌机构处罚记录,2018年一年内连续收到三张罚单。其中,2018年5月,上海银监局对中银消费金融进行处罚,罚没合计人民币138.68万元。罚单显示,中银消费金融在2016年办理部分贷款时,存在以贷收费的行为。

乱收费和风控不审慎造成借款人综合息费过高、坏账风险高企。2015-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的逾期贷款率3.59%、4.17%、5.39%,连续攀升的逾期率最终演化成压身坏账。

业务转型和合规要求下,中银消费金融逐渐走下盈利冠军的宝座。今年以来,平安、小米、光大消费金融陆续开业,蚂蚁消金获批筹建,这些机构均是以存量身份进场。凭借资金、场景、获客能力,新玩家入场必定会加剧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竞争。

消费金融市场从互联网过渡到金融科技,科技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要素,在这方面,从近期冲击IPO的马上消费金融身上即可看出。无论是线上获客、场景搭建,还是智能风控、智能贷后管理,中银消费金融推陈出新可能还需要时间。

财报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总资产约312.17亿元,较2019年末的329.02亿元下降5.12%;总负债约231.75亿元,较2019年末的249.76亿元下降7.21%。

与2019年全年业绩对比,中银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大幅缩减。2019年,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43.15亿元,净利润达6.59亿元。今年上半年营收约占去年全年的49%,属于持平水平,而净利润仅占去年全年的15%。

由于线下扩张团队的回撤,以及监管对产品利率的把控,中银消费金融何时能回到净利10亿元的梯队,仍然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