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摘得全球科学领域最高荣誉桂冠、家庭美满幸福、每天还在探索最前沿问题,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而且,即便已年过半百,他们大都身体健康。这种生活模式在全球顶尖科学家中甚至普遍,实在令人钦羡。

事业上的成功或可归因于过人一等的IQ,这是由基因先天决定的,实属人力范畴之外;在人生选择、家庭生活等“后天”环境中,他们为何也能“全面开挂”?是因为“上帝眷顾”?抑或真有一些普世性的幸福秘诀?

10月30日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特设“科学态度大师讲堂”,即邀请全球顶尖科学家们来谈一谈这一哲学问题。其中,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想要快乐很简单,一是挣足够的钱,这样就不用再为钱发愁;二是对朋友、邻居、家人足够好,他们也会对你好的;三是做造福世界的事。”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

找到热爱并全力以赴

“不用再为钱发愁”并不意味着“不工作”,而是“不再为钱而工作”。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热爱及特长所在。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20年图灵奖得主、中科院院士姚期智认为,最快乐的状态,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在四年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

而后,则为之全力以赴。

“事实上,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最能带来满足感。你们的目标不应当是为了让人们高看你们,而应当是享受你们正在做的事;如果不喜欢现在做的事,你们可能处在错误的岗位,或在从事错误的工作。”朱棣文说。

早前,朱棣文曾任职美国能源部部长。他回忆称,能源部长的工作耗时巨大,每周得工作70多个小时,即便如此,他依然抽出时间与研究团队成员共同撰写了30多篇论文。朱棣文说,为此,他不得不放弃爱好和休闲时间,常常工作到深夜,可这并未让他觉得疲惫,因为思考科学、做研究始终是他的“兴趣所在”,哪怕这些研究付出没有任何的经济回报。

此后,他转而继续研究生物学、材料科学、纳米科学等科学领域,他自称自己对这些领域“一无所知”,但热爱及投入最终又让他取得了成功——发明了制造更好粒子的新方法。

“如果你们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得到快乐,你们可能没有做对工作。”朱棣文坦言,“当你意识到你一生的工作恰恰就是你的爱好,这是最妙不可言的便事了!更何况你还能从中获得报酬!”

坚定的乐观主义者

面对风起云涌的外在世界,多位科学家坦言,他们仍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

“我从未为未来担忧,因为我乐在其中。”朱棣文说,今年,他已经72岁,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在接下来10或20年,我还想去做更多的事,去思考科学如何能够真正为世界带来更美好的东西,并将它践行出来。事实上,这也正是我在过去40年里一直在做的。”

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系与化学系教授雷蒙德·斯蒂文斯则表示,悲观并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即使外部世界不可控,他能做的,还是用自己的知识对世界多作出一点贡献、让明天更加美好。

“不要沉浸于私人圈子,接触更广泛的社会,然后思考自己能够为世界做点什么。”朱棣文说。事实上,个人的幸福感与环境休戚相关——“首先,为了快乐,你们必须能够与他人分享快乐,为他人带来快乐而非痛苦。还有一种,我称之为‘全球同理心’,它不局限于你的朋友、家人或社区。”

朱棣文又补充说:“很多年轻人在思考未来要做什么、担心自己能够挣多少钱、赚的钱又够不够多?不用为钱发愁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够简单。”朱棣文认为,快乐很简单,有衣可穿、有屋可住、有车可行、不必奢侈,拥抱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