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天财经

周天财经 原创出品

这是一个躁动的时代,也是一个创造的时代。

17 世纪,第一只股票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300 多年之后,20 世纪 80 年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张「飞乐音响」股票面市,中国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证券发行。

从股票诞生至今,证券及其相关交易,就在资本市场的历史长河里,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人说,如果没有现代证券业的高度发达,人类文明的进步或许可能只走到现在征程的一部分。

今天,在这个商业文明与信息革命碰撞交融的当下,已经积累了巨量数据的证券业务信息系统,也走到了科技化转型的前夜。因为传统的数据分析,不足以保证资本市场平稳安全有效地发展,一个更智能、更安全,更数字化的行业迫在眉睫。

平安证券响应行业文化建设及平安集团 「金融 + 科技」,「金融 + 生态」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试图在中国证券业科技化转型中,搭建起自己的「摩天大楼」 。

本文将透过梳理平安证券近几年在证券业数字化 To B 端及 C 端的建设, 一一还原与剖析平安证券如何及早打通数字化 + 自主研发关卡,在证券业数字化、平台化阶段中率先取得战略闭环阶段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故事。

01 自主研发,做时间的朋友

科技化转型,这是一个行业中人人向往的未来,但这又不是一个谁可以轻易抵达的目标,因为这一转型考验的是企业的战略目光之长远,资源调度之合理,人才建设之成熟,业务模块之协同等等。

在中国证券业数字化转型阶段中,相较于国外,中国证券业数字化程度仍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

中证协一份报告曾指出,2019 年度,摩根大通、花旗集团信息技术投入分别折合人民币 685.13 亿元、493.71 亿元,是我国证券全行业信息技术投入的 3.34 倍、2.41 倍。此外,中证协还提出,国内证券行业数字化应用水平有待提升、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撑不足等因素,都制约了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这份报告被媒体总结为「一个高盛顶整个中国证券业」,而这样的调侃之意也令众多「航母级券商」的科技化建设更显得有些箭在弦上的态势。

平安证券在集团建设「科技平安」的大战略背景下,对于科技的尝试其实由来已久。

周天财经了解到,事实上,2015 年之前平安证券其实就已经在往科技化方向努力,但无奈于当时 IT 开发运算能力的限制,只能花钱去采购供应商系统,自身 IT 部分工作多以运维为主。

提起这段时期的工作经历,一位在平安证券 IT 部门工作多年的员工和周天财经说:「采购来的系统,各自封闭孤立,交互程度不够,以至于管理异常艰难,甚至有时系统出了问题,运维部门因为对底层架构的不了解,还要依赖原供应商能力,使得整个建设和维护周期的时间与资金成本,提高了许多」。

这段异常艰辛的转型之路让平安证券的高层意识到,单凭以往的策略,要实现科技转型,极其困难。

2015 年,在一次次尝试之后,平安证券重新审视了整个平安证券 IT 体系的架构与建设后,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抛弃以往「采购 + 运维」的路线,转向了自主研发及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这一战略的背后,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更长的周期,这也代表不是任何一家券商企业能有这样的魄力与底气做这样的事,然而这一战略又很有平安一直以来的战略风格。

纵观以往平安集团的战略风格,向来也都不是走短平快路线。平安证券此举,在某种程度是对集团「金融 + 科技」,「金融 + 生态」的一种跟进,同时也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自信。

做时间的朋友,耐心浇灌,才会收获一个丰盛的秋天。

02 领航系统,围绕 B 端造一个协同系统

从无到有,从有到更好,对于诞生于 70、80 年代的中国企业界而言,这并不是一条陌生的发展道路。

中国企业界身上的那份顽强与执着,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最不可或缺,最难为可贵的一种品质。因为这份顽强、这份执着,中国企业界为中国经济发展趟了无数难关及险滩。

相较于国外证券业数字化的程度,中国证券业数字化转型程度确实不高。对标国外同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头部机构均从早期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培育 IT 能力。

平安证券领导层意识到这一点,行业内部也有相同的声音。时任平安证券董事长的谢永林提出「互联网券商」的转型方向,并积极从华尔街、国内优秀金融机构、优秀互联网企业等多方引入金融、交易、投行、科技等人才,奠定了公司科技转型发展的坚实基础。平安证券也在当年提出了基础平台——领航平台的发展规划,致力打造自主的 IT 能力,研发出一套统一化、开放式、高性能的国际领先技术平台,解决行业严重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的现状。

在平安证券上下集体支持下,从 2015 年启动,平安证券用了 5 年时间,耗资 3 亿人民币,终于在 2019 年打造完成了领航科技平台(PILOT)。该平台为国内首个分布式实时平台,在功能上和性能上与国际同类系统产品相比,都有其突破性的进展。

这套系统成功解决了行业以往严重依赖采购供应商系统的模式,不论是平安证券自己还是其他证券企业。采用这套系统之后,企业内部就可以大大提高实现业务协同发展的效率。

可以这么说,如果把科技化转型比喻成培育一个果园,平安证券打造的 PILOT 就像是一切科技化转型业务的土壤,是所有业务的重要的成长基础与环境。

毕竟只有解决了底层系统的问题,才有可能继续谈论上层建设。

03 背靠集团生态,金融 + 科技为坐标体系

产业科技化,科技公司固然可以打好第一仗,但要产业要真正实现科技化,最终这股带动力量必须来自于产业内部,尤其是头部企业的带头。

证券行业的转型已经启动。目前行业中,互联网及传统券商都在逐渐尝试引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券商交易环节进行数字化,目的是希望透过这些技术,对行业实现精准营销、风险管理、历史数据管理、IT 治理等。

举个例子来说,如何透过大数据及云计算,完成行业客户 360 度画像,从而实现产品及服务的个性化精准营销;比如,如何透过 AI 及区块链技术,构建统一的高并发、低延时的风险控制平台,从而实现行业反欺诈、非法交易预警等功能。

这些业务需求,从科技实力上来说,平安证券的科技化进程不缺乏动能。背靠平安集团的生态实力,平安证券在科技实力方面足够「硬核」。截至 2020 年 6 月末,平安集团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 26008 项,较年初增加 4625 项;在 2020 年全球金融科技专利排名榜中,平安以超 1500 项金融科技专利申请,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在金融科技领域,平安三年斩获了 60 多个行业权威奖项的背书,和 2.3 万个基础科技申请专利。

从业务场景上来说,相较互联网企业,传统券商的业务场景更丰富更立体,产业链渠道更完善。互联网企业可能在技术及战略打法相较传统券商更灵活,更激进,但是传统券商多年在行业中所积累的数据库、产品设计及品牌信用,也绝非互联网企业可以快速匹敌。

平安证券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响应集团号召,在券商科技化这一局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2019 年平安集团年报,马明哲在董事长致辞中提出,「建立高门槛、有壁垒的国际领先科技能力,不断丰富应用场景」。

据此,平安证券借助集团科技实力,全力提速业务场景科技化进程。目前,在领航系统的基础上,平安证券根据业务场景,先后推出了领航固收外汇电子做市交易系统(FLEET)、领航固收外汇实时风控系统(COMPASSS)、领航智能债券评级平台(CRUISE)、IT 基础设施管理的综合管控平台(GIANT)及领航大数据平台(DRAGON)。

这些产品对传统业务的提升效果非常明显。以 FLEET 外汇电子做市交易系统为例,以往一笔交易处理可能是秒级,而 FLEET 完全可以做到毫秒级处理,提升近千倍;以往单日报价 2000 笔,如今可以做到 24000 笔,提效 12 倍。该产品在 2019 年被授予深圳市金融创新奖最高奖项一等奖。

在领航系统的平台上,IPO、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关键业务申报过程,可以完全实现线上化、可视化管理。同时在智能审核环节,平台平台同步支持项目材料智能复核,可针对股、债、ABS 业务申报材料的财务数据及计算准确性等进行智能识别和复核检查。

凭借着其出色的业绩出色的业务创新科技实力,平安证券也荣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2017、 2018 和 2019 年银行间市场系统接入开发机构「科技创新成果奖」,成为国内市场上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荣获此项奖项的金融机构。

04 继续出发,科技普惠用户场景

不管是底层系统搭建,还是业务场景开拓,这些都可以说是平安证券的一条科技化之路。而这条路的终点,最终则指向的是用户场景。

相较于国外以机构为主的市场基础,国内市场份额则以个人投资者居多。这也意味着中国证券业数字化转型,不该只是局限于机构端的数字化,而应该将这些个人投资者的需求同样纳入考量范畴。

因为个体投资者之间,不论是投资体量、还是投资习惯、包括所受教育及财富管理经验都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针对 C 端用户的数字化平台,首先必须保证交易过程尽可能简单的同时,还要保证交易过程安全及智能化。

这并不是一块好啃的市场。

但是,对于平安证券而言,个体投资者是平安证券非常重要的业务组成。如果要实现平安证券的智能化终极梦想,这部分人群在交易过程中所存在的智能化需求,就必须也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平安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之江曾在一次讲话中表示,一流品质的券商在他看来就是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并表示平安证券的目标就是成为平安综合金融服务战略下智能化证券服务平台。

有梦想,就去努力。结合平安自有技术储备,平安证券 APP 在交易通道、财富管理、投顾教育等方面加大了数字化与智能化程度。

经过一番奋斗,截至 2020 年 6 月, 平安证券实现人均创利 44 万/人,每年以 30% 以上的增速提升(2018 年 48 万/人,2019 年 66 万/人) ;个人客户规模突破 1800 万,位居行业第一;债、ABS 发行规模持续保持行业前五,连续三年被评为 A 类 AA 级券商。

这一切成绩离不开一站式智能理财平台「平安证券 APP」。在搭建这一平台最初,平安证券技术部门的期望有两个:首先,这个平台可以围绕 C 端用户的核心交易场景,优化行情、交易过程、账户体系等功能应用,不断升级客户体验;其次,在客户基础金融知识、选股、持仓、资产配置等方面,提供体系化、场景化的智能投教服务。

这些业务的完善,快速提升了 APP 月活用户稳步增长。APP 月活用户从 2018 年不到 400 万,提升至 2020 年 8 月的月活用户超 500 万,券商 APP 中排名第三。「平安证券 APP」单日人均使用时长从 2018 年的不到 20 分钟提升至目前 40 分钟。

以客户为中心,对于平安证券的含义或许正是,围绕客户进行产品和服务定制、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体验。从业务承接的角色,演变成与客户同行的合作伙伴。

 结语

华尔街作家詹姆斯·K·迈德博瑞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证券交易所永远都在市场中做出两种选择,要么以谋取蝇头小利为目标,要么将目光放长远一点儿,追求一个长远的赢家。前者会将自己不断孤立,而后者则会继续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成为至高无上的力量象征。

在证券科技化这一局中,平安证券的选择明显是立足长远。这个战略也许一开始会很缓慢,投入巨大,甚至过程艰辛,但也只有这一战略,最终才有可能会带领平安走向一流品质的券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化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