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行代销,鹏华资产作为管理人的“鹏华聚鑫1号-25号资管计划产品”(以下简称“聚鑫计划”)在连续两次分配延期后,已全线违约,25只固收产品总规模或超40亿元,资金缺口或超20亿元。

在鹏华资产发布了几次公告之后,10月16日,鹏华称目前聚鑫系列产品相关兑付工作正顺利推进并基本完成,投资者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

这次事件中,由于代销方为宇宙行-“工商银行”;而涉及到的标的是目前的网红HH集团。加上2020“破刚兑”的继续,所以最近成为了资管圈的热搜。

事情已经过去了一周左右,各种分析和评论也已经非常多。有些分析非常及时和专业,给投资者以明鉴;但是也有很多文章存在着很大的误导和误区。秉承着一直以来的宗旨,觉得有必要把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拿出来分析,以正视听。

一方面更好地窥探事情的全貌,一方面为读者的财富保驾护航。

一.资管计划不等于银行理财

此次事件之后,很多标题党纷纷写着“工行40亿理财暴雷”、“4.1的工行理财暴雷”等等这样的标题,其实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误导性行为。

在聚鑫计划当中,工行是一个代销方的角色。而产品的发行方,是鹏华基金旗下的鹏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鹏华资产)。

所以这里明确了是工商代销而不是自营的理财,是一款资管计划而不是银行理财,况且银行理财和资管计划存在很大的差别。包括不限于发行主体、资产投向、风险等级,购买门槛等等。

所以标题用银行理财或者工行理财暴雷,这是非常不严谨的。

最简单的区别就是购买门槛。资管计划都是100万的购买门槛(部分有50),针对的是银行的高净值客户;而银行理财,部分银行现在只需要1万就可以起购买,而不是过去的5万甚至20万。

资管计划不是银行理财,将两者混为一谈是不专业的表现。

至于很多人说的4.1%的资管计划也暴雷,明明只是中风险等级,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到这样一个地步,这又是另外一个误区。

银行代销的资管计划也好、信托计划甚至私募也罢,风险等级都是R3风险起步的,但是这是银行自己评的,客观性与否很难说。不像自营的银行理财,风险等级划分的明明白白。至于为什么这样一个资管计划会出现暴雷,那是后面要讲的事情。

二.信息披露是硬伤

此次工行代销鹏华聚鑫计划事件中,信息披露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硬伤;也是接下来资管机构和代销机构需要好好下功夫的地方。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据《每日财报》了解,鹏华聚鑫系列100万起投,限期6个月滚动发售,银行提示风险等级为R3(中风险)。

自今年7月开始,25只基金陆续到期,但投资者没有等到产品的如期兑付,而是等到了来自鹏华的发布了产品提前终止公告,公告表示,投资管理计划拟提前结束。最晚于公告出具之日起30天内完成分配。可是30天之后,另一份分配延期公告不期而至,再往后就是10月的那份公告。

考虑到固收类产品,加上R3的风险等级和鹏华资产的实力。出现这样的亏损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值得一提的是,事后很多投资者向鹏华资产询问底层资产、索要产品阶段性运作报告的时候,鹏华方面却始终守口如瓶。

互打掩护

聚鑫系列产品在运作期,相关运作报告就无从查询,在产品无法兑付后,代销方工商银行、管理人鹏华基金也没有公布投后报告、季度、年度等定期报告。

不仅如此,多位投资人者的身份信息无法注册鹏华资产官网账号。而鹏华给予的解释为该投资者为代销机构工商银行客户,其身份信息被系统自动屏蔽,因此无法通过官网渠道查询上述报告材料。

而工行的回复则是这样的:未经管理人允许,工商银行作为代销机构,即无权要求管理人提交有关报告,也无权擅自决定将相关报告对外公开。

颇有一点相互踢皮球的意思在里面,但是信息披露的规定都是白纸黑字写在了合同里面的。

三.背后的真相?

从聚鑫计划所出现的特点如集中违约、净值比例等来看,这个资管计划存在诸如重嵌套结构及“短贷长投”的特点。而其底层资产大概率指向“HH集团”。由于HH本身是3A级别的债券,所以4.1%的预期收益(业绩比较基准)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但是从报道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工行还是鹏华资产,对于信披和底层资产始终是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原因大概就出现在这里,因为集中买入了债券而资金存在错配,加上HH自身的一个问题,所以导致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兑付方案

此案和一般的理财代销存在很大的差别,因为本事件中的鹏华资产,虽然是产品的发行方,但是却不是主动管理方。而是常说的通道业务,属于典型的薄利业务。资金端和资产端都在工商银行的手里,所以工行才会出那样的一个解决方案。

如果仅仅只是代销,主动管理全部在鹏华资产这一边的话,工行是没必要去刚兑的。既不符合监管的要求,对自身也是一个声誉风险,费时费力不讨好。

再来看看这个方案:在工行的兑付方案里,承诺今年10月20日兑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转为工行理财,2%本金作为该理财的收益,1年后到期兑付。

这个方案算是不错的了,至于能不能理解为刚兑,众说不一。不在这里展开。而聚鑫最终如何解决,还是取决于HH集团的风险化解情况。

其实HH也是挺不容易的。2019年疯狂甩卖资产,降低负债,好不容易在年底完成了非主业的清退,主业开始呈现出回暖迹象的时候。一场新冠将这些全部打乱。

疫情对航空业的影响有多大。看看各家航空公司亏了多少就知道了。海航今年的ROE居然是负的,和去年相差不止一点半点。正是这样,所以导致HH系债券净值的大幅下跌。目前来,HH 的风险化解仍处于进行时,而且现在的情况不是很乐观。

毕竟椰子省的财政实力有限,否则早就将HH救起来了。毕竟后者关系到众多金融机构和几十万员工的饭碗。如果能够顺利的进行化解,聚鑫计划也就能顺利回款。本身是一个时间换空间的过程,不过其中确实有很多不合规操作的地方。

根据投资者爆料,现场签约的时候工行态度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允许拍照,也不允许带走协议书什么的。这不太正常了,别个不合规操作在先,所以做出这样的行为应该能够理解。毕竟比起暴雷之后对投资者不理不睬的三方财富,工行的态度好太多了和所作所为好太多了。

没办法,天塌了个高的顶着。

四.哪些启示值得牢记

此次事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低收益的产品为什么有这种风险。

低收益低风险,已经固化成为了人们的认知。尤其是这样一个资管计划,中风险等级,管理方实力不差。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和暴雷相联系,其实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HH本身在市场就是AAA评级,一般情况下安全性好所以收益自然不会很高。只是因为集团本身化解风险出了一些问题,暂时失去了造血功能。如果没有那场疫情的话,HH的主业是能够实现造血的;可惜生活没有如果,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此次事件之后,让很多投资者对于资管计划、银行理财和底层资产又有了新的认识。不过是一种不太让人愉悦的方式,没办法,今年的雷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说到启示:不要盲信大机构,虽然代销方是工商银行,管理方是鹏华资产,中风险的资管计划,4.1%的预期收益,还是出现了暴雷的现象,所以要去除牌照和机构信仰。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此次工商所做的举动确实还算是有作为。

毕竟是自己的资产,所以怎么样还是要体现担当的。

保本理财基本告别历史,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都已经实现了净值化转型。而且银行理财的净值也出现了波动,甚至前段时间净值一度跌倒了1以下,让整个市场感到不安。其实这是正常的现象,净值波动至少说明底层资产真实,而净值波动主要还是因为债券市场的调整,不过这都是短期的。把时间再拉长一下,很多问题的担心就显得多余和没那么必要了。

对于银行理财而言,绝对不能因为这个就一杆子打死,但是也提醒投资者,在买理财的时候多一个心眼。复杂的合同可能大部分没人去看,但是至少要对风险等级,历史表现和管理方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吧,前提是该产品本身的信息披露没问题。

写在最后

良好的信息披露是打破刚兑的一个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很多投资者在聚鑫计划暴雷之后表示,即使买者自负也要了解产品的运作情况,而不是像这样亏的糊里糊涂。

买者自负的前提是卖者自负,否则就毫无意义。最近的金融界年会上,大佬说了。

从此工行代销资管计划暴雷也可以看到,非标转标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完全的破刚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