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讳莫如深的厦门“总部经济”,在事隔多年后重新被高调提起。联系到厦门主官不久前的擢拔和当下的台海局势,关于推进新一轮“厦漳泉一体化”又再引发多方猜测。

问道者 谢嘉晟

01  曾对“总部经济”讳莫如深

10月23日上午,厦门召开总部经济发展大会。这是自2006年厦门提出“总部经济”概念以来,围绕厦门总部经济发展最高调的一次。

出席此次大会的除了有厦门市各套班子领导外,还有外地高能级企业代表、本地总部型企业代表、知名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和咨询机构代表,以及各区和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人。

大会的主题是“共谋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厦门于2006年首次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十多年来,围绕“总部经济”议题召开的大会小会和出台的各种文件不少,但就其份量,能和此次相提并论的只有十几年前的第一次,但此次厦门官方的重视程度和引发的社会关注度则超过了第一次。

从厦门官方到媒体圈大多知道,对于“总部经济”的提法,厦门已经有好多年讳莫如深了。即便出台一些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也大多低调处理,或“换一种提法”。

因为厦门担心提“总部经济”,经常会刺激到周边兄弟城市。

在周边兄弟城市以往的概念中,厦门发展总部经济其实就是收割周边城市的劳动成果。厦门高颜值高素质,有特区区位优势,有更加优越的营商环境,很容易形成“总部经济”的低洼地带。而能在厦门建立总部的,一般都是比较成熟的企业。

其中以泉州受到的刺激最大。现在的厦门本岛东部海岸,从观音山到五缘湾一带的沿海商务区,几乎清一色为泉州企业所占领,并且多数为上市公司。

企业总部的异地迁移,对发源地来说意味着税源的流失。因此,厦门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很容易被周边兄弟城市解读为挖墙脚。

为了避免刺激到周边兄弟城市,有相当一段时间,厦门对于发展总部经济的提法讳莫如深,为吸纳企业总部而出台的配套政策,多数时候不得不低调处理。而迁入厦门的企业顾虑到发源地政府的情感,也都不把厦门根据地称为总部,而改称为“运营中心”,

直至此次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大会的召开。

  

02  企业飞走并非厦门挖脚所致


看到在辖区内发展壮大的企业一家家飞走了,周边兄弟城市的反弹可以理解。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周边兄弟城市其实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企业选择远走高飞,多数因本地资源受限所致,最突出的是发展空间触顶和遇到人才瓶颈。以2007年在香港上市的安踏体育为例,它代表了泉州企业当时的发展现状。

企业上市是一道里程碑,在新的发展阶段,企业需要对接更高的资源平台,也需要网罗更多的优秀人才。发源地的资源已然无法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在整个海西,作为区域经济中心而又近在咫尺的厦门毫无疑义会成为首选。

厦门在这个时候提出发展总部经济堪称恰逢其时,正好可以及时解决泉州企业转型升级中遇到的痛点,并对症下药。相对于泉州,厦门高颜值高素质的营商环境显然更容易留住人,也让企业有更大的人才选择和腾挪发展空间。

事实如此。

安踏体育董事局席丁世忠作为企业代表在厦门总部经济发展大会上发言时称,2007年安踏的运营中心落户厦门,那时安踏厦门的员工只有300人,现在安踏的员工已经超过5000人;2007年安踏上市,市值不到200亿,现在已经超过2500亿。

“厦门是安踏的风水宝地,助力、见证了我们快速发展的全过程。”丁世忠说。

厦门并非在2006年才具有总部经济概念,这种意识在特区创立之初就已经具备了。

戴尔是最早进入厦门的世界500强之一,中国总部于1998年在厦门设立。22年来,戴尔已成为厦门最大的高科技企业。

戴尔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黄陈宏在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大会上发言时不无感慨:“戴尔之所以选择厦门,一是《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其中提出要将电子工业的发展成厦门的支柱产业;另外一件事是,为了解决戴尔全球化、个性化的生产,满足对海关通关的及时性、准确性的高要求,厦门政府专门为戴尔建立了一套海关信息管理系统。”

黄陈宏的言外之意其实是在夸伴随特区成长不断完善的厦门营商环境。

厦门鼓励企业前来设立总部,但从周边兄弟城市飞走的企业,也不全都奔着厦门而来,泉州劲霸就把总部迁到了上海。厦门优越的营商环境也难保企业不流失,曾经的厦门房地产四大家族中骏、宝龙、禹洲和明发四家港股上市公司,出于发展需要,都从厦门迁往了上海或南京。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周边兄弟城市成熟企业的飞走,并非厦门挖脚所致,而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03  或是“厦漳泉一体化”的需要


厦门此时突然高调再提发展总部经济,联系到最近发生的几个变化,难免让社会各界浮想联翩。

首先是台湾关系,此中缘由众所周知,东南沿海与台湾一水之隔,厦门地理位置很特殊。要让福建GDP超过台湾,厦门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带动作用很重要。

其次是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不久前再挑重担,升任福建省委副书记。

现在离胡昌升公示出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已有一个多月,但胡昌升至今仍在厦门就职,不过,对外公开的职务已经变成“福建省委副书记、厦门市委书记”。

胡昌升在厦门市总部经济发展大会上的一些提法令人耳目一新。他强调,厦门市召开总部经济发展大会,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学习高层讲话精神,站在新的起点上,让企业与城市共同成长,加快把厦门打造成东南沿海重要的总部经济集聚地。

“把厦门打造成东南沿海重要的总部经济集聚地”的提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11年启动的“厦漳泉一体化”。

2012年,《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规划》出炉,规划中提出至2015年初步实现同城化,至2020年基本实现同城化,实现产业、空间和社会的高度融合。

如今,2020年已经过了四分之三。名为“二岸猿声啼不住”的公众号在一篇文章中,通过数据对“厦漳泉一体化”的进程做了总结:

自2011年以来,厦漳泉都市区仅在人口聚集有了一定的成效,至于经济总量、政府财力、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提升速度并没有明显高于甚至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单从数据对比而言,“厦漳泉一体化”建设难言成功。至于“2020年基本实现同城化,实现产业、空间和社会的高度融合”,更是停留在想象阶段。

和早期很多同城化推进中遇到的困难一样,“厦漳泉一体化”同样面临谁指挥谁,谁领导谁的问题。

“闽三角”曾与“珠三角”、“长三角”齐名,现在的“闽三角”与“珠三角”、“长三角”已非一个量级,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已经代替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提法,而“闽三角”还在“厦漳泉一体化”上踟躇不前。

“厦漳泉一体化”踟躇不前有多方面的原因。厦漳泉同城化刚推进时,还曾在三地轮流坐庄召开联席会议商议对策,到后来,不仅联席会议开着开着开没了,关于“厦漳泉一体化”的表述也鲜有人提了。

因此,此次厦门高调再提发展总部经济,或有未来“厦漳泉一体化”的全盘考虑。厦门市委书记兼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在未来推进“厦漳泉一体化”中,必然更有号召力。站在“厦漳泉一体化”的高度考虑,厦门当仁不让将是企业总部的聚居地。

所有猜测都只能留待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