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杨扬

英特尔,这位曾经的芯片垄断者,近年来也逐渐力不从心了。

如果说一切都是因果必然,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昔日的巨头英特尔走向了“注定”的下滑与没落?

有人说:英特尔完美地错过了移动互联网的机遇。那么错失了新时代的“入场券”,与第五任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脱不了干系。

在2005起的8年任期中,错过移动互联网是欧德宁留给英特尔的史上最大败笔。

然而,欧德宁却是最早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准备的人之一:

他在2005年梳理英特尔业务时,便把“移动”作为重要一环,如果当初他的革命能够逐一开展并更加有序一些,或许今天的英特尔将完全不同。落得如今的境遇,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第一次“走歪了路”,要从拒绝乔布斯开始说起——由于决策上的失误,英特尔与初代iPhone的芯片订单失之交臂。

欧德宁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当时因苹果报价过低,拒绝了对方开发手机cpu的请求。彼时的他或许以为是自己“抛弃”的苹果,殊不知真正被“抛弃”的是英特尔自己。

失去苹果,似乎已冥冥之中将英特尔的生命轨迹指向衰落的一方。然而此时的英特尔还无暇过多思考,便要投身于另一场“战役”。

2006年是英特尔分外狼狈的一年。异军突起的AMD凭借超高性价比,在CPU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占有率一度接近50%。而三年前,英特尔还在独享着80%以上的市场。

虽然英特尔随即还以颜色,推出酷睿双核处理器,夺回电脑CPU的王座,但也因此贻误了进入移动芯片市场的战机。

2007年06月29日,初代iPhone发布,引得全世界瞩目。这款宣告着新时代来临的智能手机搭载的是三星设计的ARM架构芯片(SoC),与此同时,高通也发布了首款骁龙芯片骁龙 S1。

骁龙芯片推出一年后,不甘心的英特尔也推出了面向移动设备的Atom系列芯片。但却将这款芯片押宝于上网本,直到四年后才将基于x86架构的Atom处理器用在手机上,这未免有些姗姗来迟。

由于散热差、兼容性差的软肋,Atom处理器不敌以高通为首的ARM处理器。此后,英特尔转攻平板电脑芯片领域,但即便大举烧钱补贴,也没能与苹果、高通、三星抗衡。

2016年,英特尔终于宣布停止开发Atom系列处理器,从此退出移动手机、平板电脑领域。

这时候,移动基带业务就成了英特尔“最后的稻草”。

2010年,英特尔以14亿美元收购英飞凌的无线业务,为苹果提供基带芯片,并直奔4G而去。

2017年,苹果和高通矛盾激化,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专利诉讼。英特尔一跃成为了苹果唯一的基带供应商。

但英特尔没能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或者说是其已没有能力把握住这个机会——由于在通信领域专利根基尚浅,英特尔的研发力不从心,远远赶不上一直深耕通信业的高通。

这一次真正的“老大哥”苹果不愿等了,转身投向高通的怀抱,达成世纪大和解后。而后,英特尔也黯然宣布退出基带业务。

昔日的“芯片巨人”落得如此境遇,你是否会为其惋惜?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