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花朵财经

陈瑜在这个双节的头尾,分别坐了两次嘀嗒顺风车,但是体验很不好。

从广州回珠海的时候,陈瑜遇到了名曰顺风车实则专职司机开的车,司机通过嘀嗒平台接了二个人,通过其他顺风车平台又接了二个人,于是瘦小的陈瑜不得不和两个彪形大汉一起挤在后座,“右边那个男的还有意无意蹭我的腿,我都快报警了,但车上那么挤,就算报警也很难说他是故意的。”

节后从珠海到广州,陈瑜又遇到了车牌与嘀嗒平台显示不符的车,而且司机全程不愿意戴口罩还抽烟,陈瑜到达目的地后向嘀嗒顺风车平台投诉,客服表示会对司机进行处罚,还会送给陈瑜10元的乘车券,但是至今5天过去,陈瑜并没有在嘀嗒出行APP上收到这张乘车券。

陈瑜的遭遇并不偶然,在黑猫投诉上嘀嗒出行的投诉量达到了5408条之多。

而在很多人印象里口碑不佳的滴滴顺风车,仅有162条投诉。

当然,这或许和滴滴重新开通顺风车服务不久有关,而嘀嗒顺风车也正是趁滴滴顺风车业务叫停的这近两年,完成了狂飙突进式的增长。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按照顺风车搭乘的次数来看,2019年嘀嗒出行成为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市场占有率达到66.5%;按照搭乘次数来看,2019年嘀嗒出行在中国出租车市场的出行平台里居于第二。

嘀嗒出行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8亿,在嘀嗒平台上的月活跃用户数量为1470万,累计搭乘乘客数量3670万。注册的车主数量超过1900万,通过车主认证的突破1000万;注册出租车司机累计突破190万,通过出租车司机认证的超过80万。

“其实确实就是山中无虎,滴滴顺风车以前是顺风车领域的绝对老大,对其他对手存在碾压式的优势,滴滴顺风车叫停,嘀嗒出行是最大的受益者。”一位前出行领域高管称。

根据嘀嗒出行10月8日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中的信息,2017年-2019年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GTV分为达到7亿元、19亿元、85亿元,在2018年、2019年实现171.4%、347.4%的同比增长;同时顺风车相对应的搭乘订单分别为2360万份、4820万份、1.785亿份,在2018年、2019年实现104.2%、270.5%的同比增长。

在2017年-2020年上半年间其实现营收为0.49亿元、1.18亿元、5.81亿元、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702万元、-10.7亿元、1.7亿元、1.5亿元。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调整的净利润率为29.7%、48.6%。

出行领域的重补贴众所周知,嘀嗒出行能取得净利润为正数的成绩,最大的原因是其主营业务为顺风车业务。

顺风车业务和其他出行业务不同,司乘双方对补贴的需求并不强烈——或者说前期滴滴很轻易地就取得了近垄断的地位,也没必要在这一领域大加补贴自找负担——总之,司乘双方都没有形成在顺风车业务上追逐补贴的消费习惯。

其实在滴滴下线其顺风车业务之前,顺风车也是滴滴出行的一块重要业务。

由此,在抢占了一部分滴滴留下的巨大空白市场空间后,嘀嗒的规模效应做了起来,迎来正利润也便不足为奇了。

嘀嗒顺风车目前成为了中国出行领域唯一的IPO公司,但表面看来净利润连续向好的一片好景背后,有着不少隐忧。

其一,是滴滴的重新入局。

“千万不要觉得用户习惯是难以扭转的,至少在出行领域,习惯和体验缺一不可,谁家好消费者就往谁家跑。”上述高管称,尽管在“离开滴滴顺风车的日子”里,不少用户养成了使用嘀嗒的习惯,但是滴滴公司是国内出行领域、甚至是全中国所有互联网公司中技术优势极强的企业,“滴滴的技术方面在出行领域是毫无疑问的第一,而且其它玩家跟它有很大的差距,是差了好几条街的那种,技术优势可以转化为效率和客户体验,进而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

该高管认为,在滴滴顺风车重新入局之后,滴滴必然会发起收复失地的反攻,嘀嗒能否抵挡住滴滴的攻势,这是摆在嘀嗒面前最大的难题。

而且除了滴滴,美团,高德,阿里,也都已经成为出行领域的竞争者,在这些流量头部玩家面前,嘀嗒在各方面都显得脆弱。

告别捡漏之后,日子就不见得那么好过了,猛虎复活,野兽环伺,嘀嗒出行这匹近两年蹿红的黑马还能否继续黑下去?

其二,嘀嗒出行的业务模式单一。

离开了顺风车,滴滴还是滴滴,尽管顺风车业务也是数十亿量级的业务,但是在滴滴快车等其它多种业态面前,顺风车业务损之虽痛却无碍大局。

然而离开了顺风车,嘀嗒出行可能就什么也不是。

招股书里显示,嘀嗒出行的营收结构有三部分:顺风车以及出租车业务网约服务的信息服务费、广告服务。2017年-2019年间,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的收入分别为2770万元、7790万元、5.33亿元,在同期总营收中分别占比56.6%、66.3%、91.9%;广告以及其他服务分别实现收入为2120万元、3970万元、4100万元、在同期总营收中分别占比43.4%、33.7%、7.1%。

其它业务的营收占比不断萎缩,固然是由于顺风车业务“抢滩登陆”的成绩显著,但显然也说明嘀嗒出行的其它业务成长的速度跟不上顺风车的增长速度。

或者说,嘀嗒出行从一个营养结构均衡的健康者,变成了独独一条腿粗壮的瘸子。

如果这条腿被砍掉,对嘀嗒出行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第三:客户体验差,不具备大公司气象。

在一篇2019年的疑似软文中,写道,嘀嗒的联合创始人李金龙称,滴滴是伪顺风车,不怕它重新上线。

现在滴滴顺风车已经重新上线了,至于嘀嗒出行怕不怕的,各位看官自由判断,

讽刺的是,哪怕在当初李金龙以“伪顺风车”指责滴滴的时候,它自己也是“伪顺风车”。

李的解释是,嘀嗒出行APP上都是真正的顺风车司机,但滴滴出行APP上很多专车司机兼跑顺风车,所以属于“伪顺风车”。

关于这一点真的有点无力吐槽,按照李的定义,本文开头的陈瑜正是在嘀嗒出行APP上遇到了“伪顺风车”,而且不瞒您说,花朵财经自己就在办公室做了一下简单采访,两位经常坐顺风车的同事都遇到过“伪顺风车”,其中一位同事说“真顺风车才是少数。我每周往返中山和广州,95%都是专门跑车的,很多根本就没有营运许可证之类的,按理说是非法的。”

非法不非法的,这是老话题了。花朵财经想说的是,消费者最在乎的,其实是体验。而不是什么真伪顺风车。嘀嗒出行不如把自己成千上万的网络投诉先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