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底,全国两会在京召开,其中关于中国商业航天的话题,经由媒体报道,一时引发全网热议。此前的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纳入国家“新基建”,随后上海、四川等多地政府在地方新基建行动方案中都制定了相应规划。

种种迹象表明,2020年对于中国商业航天而言,将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转型中的中国航天业

分水岭的背后,是全球商业卫星时代的来临。

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预计到2025年前,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 亿美元至 8500 亿美元。

全球范围内,SpaceX一时风头无两。仅2022年和2023年,SpaceX除自己“星链卫星”之外的发射合同就有40个。关于它的成功,业内不少人都指出了其在新技术运用和商业规模效应上的巨大优势。

随着政策的开放、民间资本的介入,市场规模会反过来刺激技术发展,中国现在就处于这个转型的阶段。

目前,我国的卫星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等国家单位占据主导地位,但已有时空道宇等民营航天企业崭露头角、迅猛发展。

在国外领先企业已进入商业卫星批量部署的现阶段,面对客观存在的技术、模式差距,“小”“快”“轻”的民营航天企业,将依靠国家的顶层设计指导,充分发挥自身的体制优势。

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

作为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中国商业航天独角兽,很多时候,时空道宇会被媒体类比为天上的华为。

道理很简单,华为在地上建信息通信设施(ICT),他们则将目标放在天上(AICT),都是为了实现人和物的精准互联。

就在上个月,时空道宇宣布,基于GSP100卫星平台打造的首发双星已顺利通过出厂评审,全面具备发射条件。

此前的一年多,这2颗卫星已经历了12次大型试验及超200项测试,测试时长超1800小时,全面覆盖星上8大系统,完成了与运载火箭、发射场、测运控和应用系统的全部接口对接测试。

双星将在今年年内发射入轨,并开展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

该低轨导航增强系统,从大系统论证到整星、载荷、核心平台单机设计,全部由时空道宇自主完成。这位中国民营航天的种子选手,已具备复杂航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能力,证明了其在低轨导航领域和美国商业航天公司并驾齐驱。

时空道宇首发双星

中国商业航天的拓荒之旅

时空道宇交出这样的答卷并不意外。

就像SpaceX内有许多前NASA工程师一样,时空道宇里也有一批来自中国航天国家队的尖子生们。实际上,各国航天业的发展,都经历了由国家战略驱动到商业需求驱动的过程。

时空道宇的现任CEO及首席科学家王洋,就曾在中科院任职并参与数个国家重大型号任务。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首个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当时还在中科院的他,毅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创立了中国首家商业卫星公司,被媒体誉为中国商业航天的拓荒者。

时空道宇CEO、首席科学家 王洋

80后王洋的身边,有着一群和他年纪相仿、志同道合的伙伴。

时空道宇现有团队的工程师,参与设计甚至直接负责过的重要卫星有40颗,如北斗卫星、中国第一个军用星座“遥感三十号”、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等。要知道,2000年至今,我国已发射的重要卫星也不超过100个型号。

他们其中有超过十名卫星专家,更全程参与了北斗三号的设计研制,涉及整星、载荷和单机。北斗三号在功能、性能上都可比肩国际先进水平,并以北斗短报文特色服务誉满全球。

在时空道宇,这些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国内顶尖卫星专家,将以全新的身份,为我国北斗应用及其他卫星系统继续发挥自己的才智。

在王洋的设想中,时空道宇要在卫星制造、量产能力上媲美中科院微小卫星,低成本供应链产品上不弱于航天五院。

目前,时空道宇已掌握50-500kg微小卫星的完整研发及产品定义能力。除了年内会入轨的首发双星外,他们还将于年底推出采用GSP10卫星平台的立方星产品,能满足通信、导航、遥感、科研等多种需求,且具备星座组网业务运行能力。未来,时空道宇卫星产品体系还会向中高轨领域延伸。

时空道宇“立方星”产品

降本增效的商业逻辑

在时空道宇的定位上,除了要成为全球领先的AICT(航天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应用方案提供商外,业务还要覆盖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全产业链。

目前,我国商业卫星的发展已从体制内的“型号化”转变为商用领域的“批量化”,因此制造链的整合对于提升商业效率极其关键。

王洋除了是个“航天系统的老员工”,还任职过华为,拥有其他工程专家普遍缺少的跨专业商科经历。这帮助他,能更好地思考如何发挥民营航天企业降本增效的优势。

王洋计划在本次首发双星出厂后一年内,对自身卫星供应链进行垂直整合,包括所有星上电子学部分的自主研发配套以及部分开源。

实际上在成立时空道宇之前,他的团队就曾大量借鉴汽车制造中的模块化复用、低成本元器件筛选等经验,进行中国商业卫星开源化实践。

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吉利控股战略投资时空道宇。时空道宇计划充分借鉴汽车工业的成熟经验,通过产业端的深度整合,打造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航天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标杆样板。2020年3月,卫星智能AIT中心项目在浙江台州开工,投产后将拥有国内首条脉动式模块化生产线。

卫星智能AIT中心

在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眼中,未来的汽车应该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化移动终端。他预言,只有具备强大的网络能力和后台支撑系统的汽车企业,才能立足于万物互联的世界中。

双方这次的联手,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航天产业与汽车产业第一次带来如此大规模的融合,有望对商业应用场景产生深远的影响。

谈到自己的“全栈式卫星开源计划”,王洋这样说到:“希望在未来,自己的商用低轨卫星不仅将用于汽车智能驾驶,还将广泛应用于智慧交通、无人机物流、环境监测等方方面面,构建起一个对中国所有产业赋能的生态系统,发挥名副其实的‘新基建’作用。”

面对“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国内商业航天公司已迎来更加庞大的增量市场。随着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资本的助推及民营企业与国企间更趋完善的分工协作,可以预见,未来当国人仰望苍穹,天空中属于中国的明星必定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