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欧洲各国二次疫情暴发,单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数持续上升。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或将因此被迫暂停。

当地时间9月20日,法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45万例。全法疫情高风险地区(红区)当天增至55个省份。此前,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已宣布被感染。

9月18日,英国首相约翰逊直言,英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第二波新冠疫情,虽然他不希望实施第二轮全国封锁,但政府可能需要出台新的限制措施。

世卫组织警告称,欧洲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各国必须加大防控力度,采取有力的隔离措施控制疫情,否则之前作出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

路透社对分析师的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病例的重现对欧元区经济复苏构成最大威胁,未来一年经济增长和通胀水平都将受到负面影响。

9月21日,欧洲股市开盘大跌后持续下挫,截至记者发稿,西班牙IBEX35指数重挫3.4%,英国富时100指数跌3.2%,德国DAX指数跌2.9%,欧洲斯托克50指数跌2.5%。

英、法、西三国不乐观

西班牙是欧洲疫情最早反弹的国家,也是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目前,西班牙累计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60万。

西班牙疫情最严重的马德里部分地区从当地时间9月21日零时起再次实施封锁措施。19日,马德里大区官方公报正式发布了全新的管控措施,共计37个区域约85万居民将进入隔离状态,政府将派遣国家警卫队和军事人员参与支持管控措施。

法国国家卫生机构表示,法国9月18日新增确诊13215例,打破了疫情暴发以来的单日最高纪录。法国政府已下令在户外及工作场所必须戴口罩,严格执行自我隔离措施,并承诺将进一步加强检测,但暂不会进行新一轮全国封锁。

英国近几周每天新增病例数超过4000例。英格兰北部地区和首都伦敦情况尤为严重。英国新冠病亡人数迄今超过4.1万,居全球第五,排在美国、巴西、印度和墨西哥之后。

英国政府上周日宣布,将对拒绝自我隔离的人员处以最高1万英镑的罚款,该规定将于9月28日生效。英国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表示,英国正面临感染激增的“引爆点”。

据英国天空新闻当地时间9月20日晚报道,英国英格兰首席医学官克里斯·惠蒂在一份声明中发出警告说,英国的新冠病毒感染率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英国正处于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关键时刻”。

除了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德国自9月16日起单日新增均在2000例左右,累计确诊已经超过27万。荷兰、意大利、捷克等国家单日新增病例也在上千例,形势异常严峻。

僵尸企业拖累经济

由于欧洲二次疫情反弹,在封城等防控举措的实施下,欧洲经济复苏或将被迫暂停。

本月初,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经季调后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终值为环比下降11.8%,欧盟GDP环比下降11.4%,两项数据均创自1995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幅。报告指出,二季度GDP降幅主要是受消费者支出大幅下降影响,环比降幅达到12.4%。

在消费和经济下滑的同时,欧洲一大波僵尸企业在低利率环境中不断增加。

僵尸企业是指连年亏损、只能偿还利息而无法偿还本金的濒临破产边缘的企业,须依靠政府的补贴和银行持续贷款存活。

信贷机构Creditreform研究显示,德国约有1/6,即约55万家公司被视为僵尸企业。美国银行7月的报告显示,在欧洲所有僵尸企业中,英国占比达1/3,堪称欧洲“僵尸之都”。这会严重削弱经济复苏的能力。

英国前进(Onward)智库指出,英国所有企业中,目前有20%是僵尸企业,比率自3月以来约上升4个百分点。在英国住宿和食品服务,以及艺术、娱乐和休闲两项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领域中,僵尸公司的占比分别飙升了9%和11%,比率分别达到23%和26%。

据悉,僵尸企业激增主要是因为许多企业在疫情下营收减少,却借发行新债续命,还有很多已经是“僵尸”的企业,在没有破产也没有重组债务的状况下,仍接受政府纾困。

据国际结算银行(BIS)数据,今年前8个月的非投资级公司,已发行价值3220亿美元的债券,与2019全年的发行量持平。小公司接受由政府支持的银行贷款,但出于疫情打击了营收和现金流,让公司很快就烧光了借来的现金,同时债务仍未偿清,使公司成为僵尸公司。

BBC的一项分析显示,英国经济在封锁前有大量公司破产,然后在英国政府1600亿英镑的一揽子支持计划下,破产率大为放缓。但是,财政研究所(IFS)表示,许多公司早已经负债累累,将陷入困境。

前进智库认为,僵尸企业将对经济造成连锁反应,若政府不采取应对措施,最坏情况是当地每年商业投资或缩减420亿英镑、就业岗位减少逾40万个,生产力减少将导致未来5年有410亿英镑蒸发。因此,报告建议企业可将疫情期间发行、且无法偿还的债务,转换成当公司开始获得盈利时,才需要偿付的债务,以解决负债问题。

德意志银行行长警告称,如果欧洲继续扩大国家援助范围,以保护经济免受冠状病毒大流行的侵袭,欧洲将创建成千上万的“僵尸公司”,并失去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竞争力。

记者 李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