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巨无霸们,接连走上前台。网易、京东、百胜中国......,现在到了蚂蚁时间。7月20日,蚂蚁集团官宣“A+H”同步上市。整层办公楼的欢呼场景,羡煞无数网友。有舆论估算,若其“A+H”同步上市成功,至少会造就60个亿万富翁。

01万亿起步与蚂蚁概念股

暴富神话,再拉序幕。

8月14日,证监会浙江监管局公示其辅导备案文件,中金、中信建投为A股辅导机构。

8月25日,蚂蚁集团分别向上交所科创板、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业内预测,最快10月末或能科创上市。

受此影响,阿里巴巴当日美股大涨,创下新高,股价跃至286美元,市值超7735.34亿美元。

上市节奏,似乎仍有提速迹象。8月30日,蚂蚁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

往期看,登“科”速度纪录属于中芯国际。从6月1日申报获受理,6月19日上会,到7月16日登陆科创板上市,用时46天。

而蚂蚁审核更快些,从8月25日递交招股书到预定的9月18日首发上会,仅耗时25天。

据上交所信息,蚂蚁集团拟科创板IPO募资480亿元,港股募资金额尚未披露。

相比募资,市值体量更有话题感。按此前业内预计,其估值或达2000亿美元,约1.5万亿人民币。

这是什么概念呢?

科创板巨无霸中芯国际,目前市值0.43万亿;创业板巨无霸宁德时代,市值0.44万亿;A股主板巨无霸贵州茅台,市值2.18万亿,宇宙行工商银行,总市值1.8万亿。

入场就是万亿起步的蚂蚁集团,一旦上市,可谓妥妥“资本奶牛”。开盘后,能否超越A股王贵州茅台也未可知。

只是,热闹总是一部分人的。

有网友直言“我大众化需要的是芯片、光刻胶、疫苗等,不是吸金兽”、“最好别上市,被中芯国际整怕了”。

上述言论有迹可循。

二级市场的蚂蚁概念股,早已近水楼台。比如君正集团股价,一度直线拉升,成了股民眼馋的“别人家的股票”。

今年以来,君正集团股价涨幅超260%,是去年涨幅的8倍以上。两市股价涨幅排行榜上,排名第47位,超越以岭药业,中国中免等牛股。

之所以被贴“蚂蚁概念股”标签,是因其与蚂蚁金服同为天弘基金股东,算是“有福同享”了。

目前,蚂蚁金服是天弘基金第一大股东,君正集团持有天弘基金15.6%股权,是第三大股东。

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短期行情。

随着获利资金退场,截止9月15日收盘,君正股价7.89元,与今年高点10.58元/股相比已跌20%。尤其是其连续出现涨停就跌的异常表现,投资者需谨慎拿捏、防割韭菜。

02上交所21问

毕竟,蚂蚁集团的IPO也并不坦途。

8月30日,上交所发出问询:总共涉及关于发行人股权结构、董监高等基本情况;发行人业务;公司治理与独立性;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分析;重大事项提示和风险因素及其他事项等6方面总计21个问题。

9月7日,蚂蚁集团公开回复。

对于2018年销售费高企(473.45亿元),蚂蚁集团表示:为战略性投入所致,非定期被动重复发生,不存在活跃用户忠诚度需要依靠定期的大规模销售投入情况。

对于2018年净利21.56亿元,2017年82.05亿元的大滑原因,蚂蚁集团表示,主因公司当年营业成本中的交易成本占收入比例上升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同时,还有上文的市场投入,导致销售费用增长较大。

从2020年上半年看,蚂蚁集团净利219.23亿元,已高于去年全年180.72亿元的水平,成长性彪悍。不过,这个体量仅为工商银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844亿)的三之一。

2019年,蚂蚁集团全年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180.7亿元。工商银行营收7760 02亿元,净利3133 61亿元。

显然,看似巨无霸的蚂蚁,只是个弟弟。估值2000亿美金的蚂蚁集团,有多少泡沫,各位自去思量。

更关键的还在以下两问题。

2019年末,蚂蚁集团商誉余额较2018年末增加34.14亿元,增幅180.18%,主要是其2019年公司收购World First所致。《问询函》要求说明World First商誉占购买对价比例较高原因,对于商誉减值事项的会计处理、信息披露及审计评估情况是否符合《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的要求。

蚂蚁集团回复称,商誉占购买对价比例较高主因:业务协同、专业化团队及潜在客户关系。

其次,胡祖六管理的春华基金涉嫌上市前“贱卖”平安信托投资人所间接持有的蚂蚁股权份额一事,上交所特别予以关注。

上交所要求说明,胡祖六为蚂蚁集团独立董事任职资格(今年8月起担任),春华秋实(天津)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胡祖六是否直接或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是否具备独立董事任职资格?

蚂蚁回复称:胡祖六2011年至今为春华资本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春华秋实(天津)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明德春华(天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00%持股,明德春华(天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自然人胡元满持股 99.95%、 王学清持股 0.05%,而春华秋实(天津)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的主体持有蚂蚁集团股份。

截至本回复出具之日,胡祖六未直接持有发行人股份,亦未通过其控制的任何实体持有发行人股份,其近亲属控制的实体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超过1%。具备独立董事任职资格。

有舆论指出,对于胡祖六本人,还需证实两问题:是否“贱卖”?胡元满等人是否为其亲友?

之前,有投资人称,经过律师初步评估,秋实信托所投资产低价转让给第三方,造成投资人损失9.6亿元。被低价转让的资产之一为蚂蚁集团股权。

2015年5月,该投资者2亿信托资金通过春华天津入股春华景信(天津)”(以下简称“春华景信”),占春华景信22.22%股权;再由春华景信投资蚂蚁集团。彼时,春华景信持有蚂蚁集团0.47%股权,折算后,其间接持有蚂蚁集团0.1%股权。

到2018年底清盘时,春华天津所持蚂蚁集团股权的交易对价为4.49亿元。

令人玩味的是,招股书显示,2018年蚂蚁集团经过一轮境内融资,估值约9600亿元。如按蚂蚁集团2018年7月估值算,蚂蚁集团0.1%的股权价值9.6亿元,远高于4.45亿元的退出价格。

以下是投资人向其他媒体出示的相关证据。

对此价格质疑,平安信托解释是:“交易对价为管理人基于市场环境、公司基本面等情况,与交易对手博弈的结果。

业内人士指出,往期看上市前退出方会接受一定折价,但折价近一倍比较罕见。真相如何,留给时间做答。

第二个亲友问题也很刺手。胡祖六曾表示,那个胡先生我不认识,但我也很尊敬他,这之间有很大的误会,在一个适当的时间点我们会进行澄清,只能说现在时机还不够成熟,我们这边有很多事实性的东西还不能够讲,完全是有苦难言。静默期间,监管要求我们不能发表任何公开评论。

业内人士指出,蚂蚁集团这种巨无霸企业融资,无疑就是投资界的香饽饽,一般机构基本没可能入局。除了战投引进,就是关系匪浅的朋友有些机会。

据上述投资人称,其共同出资请的律师团多处走访搜集证据,经胡祖六老乡证实,胡祖满实为胡祖六亲弟。一个村子有多大,到底谁在说谎?

同时,春华基金为蚂蚁投资方之一,难道不知蚂蚁上市安排?出于什么样原因,会在蚂蚁上市前做出转让股份决定?而蚂蚁集团回复的胡祖六近亲控制的实体持有的发行人股份不超1%。是否也值得玩味?

是是非非,真相如何,等待时间做答。

03巨型蚂蚁隐忧

烦恼不止于此。

不可否认,能成为全球新兴金融独角兽,蚂蚁集团是不断进化的。

2003年至2012年,蚂蚁金服处在“支付宝”时期,聚焦支付业务。

2013年至2015年,蚂蚁金服开拓了余额宝,进入泛金融领域。

2016年,出海加速,与泰国Ascend Money合作推出泰国版支付宝:True Money。

2017年,菲律宾、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陆续落地,同年蚂蚁聚宝升级为蚂蚁财富。当年3月注册用户数达5.2亿。

2018年,巴基斯坦、印尼、孟加拉国等陆续落地。当年11月注册用户数达9亿。

2019年至今,蚂蚁从金融公司向金融科技公司转型。

动作之快、发展之猛,毋容置疑。曾经的蚂蚁新兵,已是行业巨象。

但展望前路,是一片坦途吗?

海越深,越易隐藏危机。

细观这只巨型蚂蚁,其一直强调“科技”含量,此次募资也重点塑造科技属性,但具体业务仍与金融紧密相关。

比如蚂蚁的联营公司网商银行,需适应银行业政策;蚂蚁创新保险产品,也存潜在监管和业务风险。换言之,行业政策的调整变化,都可能为其带来巨大影响。

上述观点,并非妄言。

近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准入决定》),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同步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以下简称《金控办法》)。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披露拟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并接受监管,并由浙江融信持有相关从事金融活动的牌照子公司的股权。换言之,其拟将以全资子公司浙江融信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接受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金控办法》明确规定:企业集团整体被认定为金融控股集团,金融资产占集团并表总资产的比重应当持续达到或超85%。

而据《证券日报》记者根据招股书数据推断,其金融资产占比或低于85%。

再看民间借贷利率。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宣布降低民间借贷利率上限。即以7月20日发布的一年期LPR3.85%的4倍计算,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15.4%。较过去的24%和36%,大幅下降。

这对蚂蚁集团而言,自然不是好消息。

招股书表示:如果蚂蚁的持牌小额贷款子公司需要遵守新的规定,那么蚂蚁的业务、财务状况和业绩都将遭到重大不利影响。

在上交所发布的《二轮问询函》中,要求蚂蚁集团结合最新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等新变化,补充披露发行人现有业务和合作模式是否面临调整或变化,以及对发行人未来持续经营的具体影响。

蚂蚁集团回复称,尽管面临法律法规及监管政策的不断变化,该公司在持续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是坚持普惠:该公司为服务小微而生,始终坚持普惠的业务理念,专注于服务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第二是坚持开放平台模式:该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平台与工具,帮助金融机构向未被充分服务的消费者和小微经营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并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管理风险。第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该公司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该公司在致力于以创新方式发现和解决客户需求的同时,始终严格遵守届时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致力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咬文嚼字,正能量爆棚。问题在于,看看用户投诉,还需进一步知行合一。

在黑猫投诉平台,搜索“蚂蚁金服”,得到投诉共有7613条。

2020年08月21日 ,用户7494676430投诉称“之前借呗逾期,但是我已经全部还完逾期。还有5510元未到期还款,支付宝借呗自动扣除我银行卡的钱总共5510.88元。还未到期为何自动扣除我的钱,违反了合同协议”。

2020年08月12日,用户7478255223投诉称“在我没有购买任何东西的情况下,扣了我费用”。

另外,暴力催收、恐吓、侵犯隐私也是热门投诉原因。

专家表示,金融科技处在风口,越来越多企业发力金融的同时,合规监管的篱笆也越扎越紧。即便是支付宝这类基本普及的成熟产品,也有“牵一发则动全身”的隐患,需持续创新优化、查漏补缺,加强品控、风控。

上述言论,并不夸大。从近日李开复“口误”风波中,可见端倪。一个涉嫌泄露人脸数据,让旷时科技、蚂蚁集团站上风口。虽然之后三者进行了辟谣,但引发的数据隐私讨论、互联网企业业务边界与责任风控,还是需引发各方思考。科技创新一方面带来无限便捷,一方面也带来很多道德伦理冲突,想来,这也是蚂蚁集团加强科技属性后,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

04竞品力量 腾讯新王牌 京东香饽饽

这种专业、精进、敬畏,并非苛求。

看看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即使贵为先行者,蚂蚁集团也没多少试错机会。

招股书指出:其中一些竞争对手可能拥有大量流量并建立强大的品牌认可度、技术能力和财务实力。

这个竞争对手,被不少人臆想为是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

推测不无道理。作为相爱相杀的好“基友”,从支付大战到金融全领域角逐,阿腾间的竞争从无断过。

一个公认事实是,金融科技已是腾讯藏不住的新王牌。

得益于海量流量及社交场景加持,自诞生以来,金融科技就展现出强劲增势。原本只列于“其它”收入部分,从2017年一跃成为腾讯第二大收入来源。

公开资料显示,腾讯金融科技起步于2015年,前身为财付通,是腾讯旗下专业为用户提供移动支付与金融服务的综合业务平台;9月FiT正式成立,业务升级为“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2018年9月,FiT业务线品牌升级为“腾讯金融科技”。

2019年,腾讯网络游戏收入1147亿元,增速10%;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收入1014亿元,增速39%。

8月,腾讯202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实现收入298.62亿元,同比增长30%,收入占比达到26%。

吸金及成长之彪悍,不用赘言。

腾讯总裁刘炽平曾说:“金融是个专业度非常高的领域,腾讯对此有一颗非常敬畏的心。”

也或基于此,坐拥微信月活12亿用户的腾讯,在巨大受众基数面前,很多做法仍较保守:不主动推送不靠谱的金融销售广告;零钱通、微粒贷、微保等多项金融产品长期处于灰度测试,没有达到安全级别的产品从来不对用户全量开放等。

换言之,腾讯仍有不少处女地,金融遐想亦或增量空间还远不止于此。

自然,蚂蚁上市之际,腾讯拆分金融科技业务的传言也甚嚣尘上。不过,腾讯已辟谣。

早在三年前的两会上,马化腾就给出过答案:“腾讯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不会包在一个所谓的‘金融集团’里面来做,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拆分而拆分。”他认为,金融的核心是稳定和稳健,拼的是谁的命长,而不是谁在短期内跑得快。

想来,这就是马化腾的高明与可怕之处。总是在暗处隐忍、悄悄成长,大象无形;一不留神,就是雨中惊雷。

不只腾讯。

还有京东。

简单梳理京东金融的战略路径,京东数科与蚂蚁集团的未来竞争或不可避免。

2018年,京东金融正式更名京东数科,金融业务基础上新增数字农牧、智能城市、数字营销三个业务板块。

2020年4月,京东数科组织升级,形成AI技术及机器人、智能城市、数字营销、金融科技这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可以看出,两者本质上都是以C端业务为基础,从而转型数字科技服务。京东数科的基础是京东金融,蚂蚁金服则是基于淘宝、天猫交易的支付体系支付宝。打法类似,不排除贴身肉搏。

8月12日,京东数科与中银香港、怡和集团合资成立的香港虚拟银行livi bank开始营业。京东持有livi bank 36%股权。而蚂蚁集团旗下的蚂蚁银行,也于今年3月开始试营业。

资本层面,与腾讯不同,京东数科有满满的刘强东风格,跟紧蚂蚁步伐。

9月11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披露,已受理京东数科科创板的上市申请。

公开信息显示,京东数科是京东旗下子公司,京东持有36.8%股权,刘强东合计持股50.35%,通过AB股投票权设置,刘强东享有74.77%的表决权。对于这个“亲儿子”,可谓京东亦或刘强东的香饽饽、扶持不遗余力:京东数科约30%的收入来自京东集团,京东不仅是京东数科第一大客户,还是第一大供应商。

但即使强力输血,京东数科还是处在亏损状态。

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以及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分别为91亿元、136亿元、182亿元、103亿元,净利润(亏损)分别为-38亿元、1.3亿元、7.7亿元、-6.8亿元。

显然,相比巨型蚂蚁,京东数科还很羸弱。

但这并不妨碍京东将与阿里的战火从电商、物流升级到金融科技,推出京东金融云、建立AI实验室、成立金融研究院、进军“数字城市”、进军机器人产业等。

同时,也不影响市场期许,毕竟京东集团就是烧钱亏出来的,况且还有一个蚂蚁案例。

目前,京东数科累积融资3轮,估值达到了惊人的1300亿元。有业内人士估算,京东数科估值或达2000亿人民币。

到底值不值,留给时间评说。

可以肯定的是,在金融数字化科技这个新兴赛道上,孕育着无数可能性。先来者有先发优势、后来者也有颠覆可能。

05信仰与焦虑 科技马拉松VS首要任务

想来,这就是金融科技赛道的诱人之处。激烈竞逐,注定不失一场好戏,当然也注定蚂蚁集团不能躺赢。

面对持续加强的金融监管,6月,蚂蚁全称已从“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去“金融”,变“科技”。

尽管蚂蚁在回应中强调技术初心,但结合近几年互联网巨头(BATJ)所谓“去金融化”趋势,仍被一些舆论解读为互联网金融浪潮的终结。

在招股书中,蚂蚁集团表示,此次募资最大比例将用于创新和科技投入,占比40%。

自然,这符合当前的创新大势。2018年,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宣布“不再做金融”,转型数字科技领域,也是类似风格。

不过,硬核科技投入也是一场马拉松式比拼,短期很难带来高回报。

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蚂蚁集团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逐年提高,从2017年的7.32%上升到2019年的8.79%。2019年,蚂蚁集团营收1206.18亿元,照此计算,该年研发投入达106.02亿元。

同期,创新业务及其它收入分别为5.14亿元、7.45亿元、9.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为0.79%、0.87%、0.77%,均不足1%。

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表示,区块链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

的确,高投入,不意味着高回报。虽然2019年包括区块链、数据库服务在内的创新业务,已为蚂蚁集团带来超9亿收入。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创新技术产业还处新基建、新网络的建设过程中。投入及成熟度远无法与to C市场匹敌。聚焦区块链为例,高度依赖金融场景,技术无法规模化应用,是行业共性问题。

且这条科技赛道,竞品维度更宽阔,除了京东数科,还有华为、平安银行、工商银行等。不过,这不影响蚂蚁集团的决心。

7月23日,蚂蚁区块链正式升级为“蚂蚁链”,成为蚂蚁集团科技板块中的核心业务。

招股书显示,创新是蚂蚁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核心竞争力,持续创新要求公司投入大量资源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开拓新市场以及推出新产品及服务,为消费者、商家和合作伙伴创造更大价值。

何以如此?

招股书显示,2018年,蚂蚁集团在推广和广告方面进行较大规模投入,全年销售费高达473.5亿元,占该年收入的55.2%,相应新增的支付宝月活用户数1.19亿;蚂蚁集团2019年投入的销售费用是180.5亿元,相应新增的支付宝月活用户数0.41亿;蚂蚁集团2020年上半年的销售费用是60.66亿元,相应新增的支付宝月活用户数0.52亿。

两年半销售费用投入714.61亿元,新增支付宝月活总数2.12亿。后续还有多少增量空间?

中国互联网民已历多年高速发展,用户数量、流量、增速红利正在见顶。从此看,蚂蚁亦或井贤栋,也应有增量焦虑、成长烦恼。 

另一方面,其数字金融科技平台自营收入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

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自营微贷利息净收入、自营资产管理服务净收入及自营保险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89%、2.93%及2.22%,总计占比7.04%。

自营收入总计占比,2017年-2019年分别为11.26%、10.27%和8.52%。蚂蚁集团解释称,这是因为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推动开放、合作的平台模式。

开放态度值得肯定,但是否也有面对存量深耕、多维场景开拓下自身功力不足的遗憾呢?

显然,对于用户已超10亿的蚂蚁集团而言,如何开拓增量,如何深耕存量,是其重要且艰难的任务。发力科技创新,是其不得不为,也必须而为的破壁利器。

关键在于,抢夺此器的不止蚂蚁一家。

豪门云集,注定又是一场持续且重资的血拼。这一次,蚂蚁集团胜算几何呢?

本文为首条财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