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的性格大概随了创始人汪滔了。

最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公布了针对大疆的337调查终裁:不会发布禁令。

沉默寡言、暴脾气是汪滔身上的标签,也是大疆身上的标签。面对外界的夸赞,大疆鲜有回应,面对市场的负面声音,大疆也是置之不理。

2017年至今,美国政府以及美国军方曾出台大大小小政令去限制大疆的产品,但毫无疑问这些政令都没能达到目的。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目前大疆大概掌握了80%以上的无人机市场份额,在美国,这一市场份额更是超过了85%。

换句话说,大疆的市场份额越限制越高,且很难找到替代的产品,这也是美国没对大疆下手的原因之一。

打铁还需自身硬,用实力才能赢得尊重!

不可替代性太强造就了大疆强硬的性格,其对内对外始终“表里如一”。

实际上,从2006年创业开始,大疆并非含着金钥匙出生,从深圳民房起步的那一刻,大疆几乎两年时间里都在摸索合适的商业模式。

作坊式的创业,大疆一做就是两年。直到2008年大疆首款较成熟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XP3.1问世,大疆才逐渐有了方向。

其后的五年时间里,大疆一直都在潜心打磨更好的商品。据悉,大疆内部技术人员占据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

2013年1月,“大疆精灵”问世彻底的改变了这家初创企业的命运。四旋翼飞行设计,680美元的单价把大疆推向了全球。

一年以后,大疆的无人机卖掉了40万架。它在打响名声的同时,也带火了整个无人机市场。

2015年,这家成立了9年的多的企业刚刚迈过了100亿美元估值的关口,作为全球最有潜力的独角兽企业之一,市场对它的热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所有的投资者都想从大疆的发展上分一杯羹。

2018年4月,大疆要以竞价的方式融资10亿美元。

当时,大疆对投资企业的要求是,认购一定比例无收益的D类普通股(本质上是一种无息债),才能获得B类普通股的投资资格。

尽管条件非常苛刻,但首轮竞价结束之后,仍有100多家的机构递交保证金和竞价申请,且认购金额超过了300亿美金。

疯狂的投资人和那些想分一杯羹的机构大概也没想到,这笔投资最后会成为“鸡肋”。

那轮投资结束后,大疆的估值超过了150亿美金,如果加上D类股,大疆的估值或超过240亿美金。

拿到这些钱之后,大疆准备大干一把,可是在内部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大疆内部发现,在供应商引入决策链条中的研发、采购、品控人员存在大量腐败行为。在其它体系中,也存在销售、行政、售后等人员利用手中权利谋取个人利益的现象。

由此,大疆内部的反腐运动就此展开,在这场反腐中,一共有45人被查处,涉及资金约10亿(大疆曝出的损失数字)。

汪滔曾经说过:“要坚决打击腐败,并且把这一项进行到底”。

在扫清了所有障碍之后,汪滔将大疆延伸到农业、医疗影像、教育等行业,除此之外他切入自动驾驶领域,但对于一家老牌的创新型企业来说,这一切似乎又显得太慢。

一位接近汪滔的内部人士曾经表示,汪滔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他在对员工方面有点像乔布斯,骂人是常有的事情。

和他一起创业的陈金颖、卢致辉、陈楚强也都相继离开了大疆,有时候大疆更像是是汪滔的“一言堂”,他可以否定任何他的反对者。

内部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之后,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比他晚几年创业的张一鸣相比,汪滔内部管理的水平似乎比他的雷霆手段要差一些。

今年疫情,一些员工在家中收到了裁员通知。

数据在路透社的错误翻译下变成了裁员14000人。最终,大疆的公关总监不得不出面回应了此事。

他表示:“大疆一共就14000人,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裁员风波过后,在面对大疆遥遥无期的IPO之后,有些投资人也“反水”了。

投资人爆料称,高价投资大疆以来,企业与他们沟通少,上市没有消息,退出遥遥无期。甚至有一些失去耐性的投资人正在私下寻求转让股权,但这一切显得并不那么容易。

面对投资人,大疆依旧强硬,并且没有低头。

至于交流,那就更少了。

市场和外部的风起云涌,均没有对大疆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它始终按照自己的步调踩着节奏向前,摒弃外界声音是汪滔的的选择。

但是,大疆已经14岁了,作为一家已经步入“中年”的企业,IPO其实也该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