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美国封锁回到大陆,三次创业却三次被踢出局。”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作者 | 刘晓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大tiktok、华为之后,又一家中国企业遭遇劫难!

前端时间据路透社的报道,美国国防部的官员透露说,美国政府正在评估中芯国际与中国军方的关系,以确定是否对该公司进行制裁。

如果中芯被列入实体名单的话,那么美国供应商在向该公司发货之前必须获得许可证,而该许可证是“难以获得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中芯的遭难,不过也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技术发展的恐惧,对华战略的根本变化——上升为动用国家公权力,对中国高科技产业进行巧取豪夺,进而达到遏制中国的根本目的。

用任正非的话来说,就是:“美国一个大棒打下来,把我们打昏了,开始还以为我们合规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在反思;结果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打下来,我们才明白美国的一些政治家希望我们死。”

和中芯企业一样,其幕后创始人的故事也是命运多舛、几净波折。怀揣一腔报国之志,放弃了美国优渥舒适的生活,来到中国从零开始、投身于国家科技事业。然而却三次创业、三次失败,遭遇了很多除了技术本领之外的劫难,遭封杀、间谍战.......最后,竟被一脚踢出中芯的大门,彻底出局。

他,就是张汝京。

横扫美国芯片业的“建厂狂魔”

张汝京,本来可以在美国过着高薪舒适的精英生活。

他的父亲是张锡纶曾是我国有名的炼钢专家。抗战时期,他和妻子主持的第21兵工厂,生产了中国90%的重机枪。他自小在台湾长大,从小父亲就教育他“以做中国人为荣,我们就是中国人”。如今,是到了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

1970年张汝京从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随后去美国留学。张汝京大学就读的是“工程科学系”学电子,毕业后赶上了信息产业井喷般的发展,成为各大企业争抢的人才。

张汝京29岁时,进入了“德州仪器”研发部门工作。德州仪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张汝京的顶头上司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也是集成电路的两位发明者之一——杰克·基尔比。此外,另一位华人芯片之父张忠谋时任德州仪器副总裁,这个人与张汝京后来产生了诸多交集。

张汝京卓越的才干受到了上司的赏识,他被上司派出去划地盘,建新厂。先是在美国本土的德州,建4座芯片生产厂。紧接着到欧洲意大利,后来再到东南亚,日本、新加坡、台湾,一连串建了10座厂。

他被业内称为“建厂狂魔”。他去哪建厂,哪里就成了芯片市场热土,美国的芯片业高速发展,连带着做生产的东南亚也蓬勃发展,然而只有中国,安静地像个局外人。

1996年,一队中国电子代表团到公司总部参观。临走时问了张汝京一句:“你愿不愿意回国?”

“我们在北京等你!”代表团在离开美国时说。

这句话戳中了张汝京,几天考虑后,张汝京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辞掉工作,回国办厂。

当时钱学森回国的艰难在西方华人圈里广为流传,张汝京的回国之路也并不顺遂。尽管要放弃当下的蒸蒸日上的事业、安稳舒适的生活;尽管遭到了诸多劝阻反对、艰难险阻,他还是回来了。

最成功时被赶走

怀揣着为新中国芯片事业开疆拓土的热忱,张汝京回到了祖国。他首先去了无锡,来到华晶上华。

为了公司发展,张汝京经常在台湾和无锡之间,两地奔波。“芯片建厂狂魔”的威力显现,张汝京团队开发的0.5微米半导体项目,达到了大陆最先进的水平。

然而1998年2月的一天夜里,张汝京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台当局要求中华开发把大陆的项目都停掉。”

虽然极不情愿,但张汝京不得不离开,于是他来到了台湾,专心做世大半导体的项目。

在张汝京的带领下,世大发展迅猛,仅用3年就成为全球第三大代工企业,产能超过台积电的三分之一,完成了台积电13年才走完的路。

在世大,张汝京依旧对大陆念念不忘。根据他的计划:世大第一厂、第二厂建在台湾,第三厂到第十厂全部放在大陆。

不过与此同时,世大也引起了台积电的注意。在芯片行业,当出现后起之秀时,摧毁它的最好办法,就是收购它。于是,台积电发起了对世大的收购。

2000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出资50亿美金,以8.5倍的高溢价买下世大。这场收购张汝京只有一个条件,“收购完成后,世大的第三个工厂,必须要建在大陆”。

当时并没有人对这个提议提出反对,但让张汝京万万没想到的是,此后他三番五次地找到台积电负责人,询问大陆建厂的事,都没有收到明确的回应。

看来台积电,并不准备兑现承诺了。愤愤不平的张汝京决定离开台湾,来到大陆自己建厂。不过对于张汝京的辞职,台积电并不同意,并且警告他,“如果离开,你在台积电的大量股票将被收回。”。

那就,不要了。张汝京断然离开,放下所有毅然来到了上海。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太太和孩子,甚至90岁的老母亲,都一起迁居至上海。

一个人扛起一个产业

当时大陆芯片产品正面临“卡脖子”的瓶颈期,制程工艺卡在了0.5微米,停滞不前。建晶圆加工厂太费钱了。连一条最普通的8英寸生产线,都需要10亿美金。

幸好,张汝京回来了。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大陆,他释放了自己所有的潜能,创造了此前行业20多年都未曾有过的奇迹。

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浦东张江正式打下第一根桩。13个月后,上海第一座8英寸厂正式建成投产,而当时全球芯片厂建厂,最快也要1到2年。

这一经验被迅速复制到全国,上海的1座工厂变3座;在北京,两座12英寸芯片厂破土动工;在天津,中芯国际又收购摩托罗拉的8英寸芯片厂……...

可以说,没有张汝京,就绝对没有中芯国际。张汝京一个人,就顶了一个“国家工程”的作用。

当时的中国芯片业尚处于开荒阶段,人才、设备、资金、技术........没有什么是不缺的。

缺人才?张汝京振臂一呼,吸引了诸多有志之士。当得知张汝京要在大陆建厂时,他在德州仪器和世大之前的100多位海外,还有300多位台湾同胞,也跟着他来到了上海。

缺资金?张汝京拼尽了20年积攒的资源和口碑。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四处奔走,神奇般地为中芯筹到了10亿美金。要知道,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电子工业项目——909工程,最开始的投入是100亿人民币。

缺技术?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美国的主导下,签署了《瓦森纳协定》。这个协定中限制了对于中国等国的先进材料、电子器件、军品等各种商品或技术的出口。

张汝京殚精竭虑,以自己的人格作背书,找到了美国五大教会组织为他做担保,不会吧芯片技术用于军事用途,这才拿到了美国的出口许可。

“搞上去!推上去!做起来!”几座阻挡中国半导体事业几十年的大山,被他一一铲平。短短4年,中芯国际在纽约、香港两地上市,创造了半导体行业最快的上市纪录。次年,中芯国际成为仅次于台积电、台联电的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代工企业。

短短数年,张汝京缔造了一个中国半导体行业举全国之力、花20多年都没能实现的奇迹。

政治与商业的双重剿杀

张汝京带领中国芯片事业取得了如此大的突破,自然让有些人看不惯了。2000年创立中芯国际时,正值两岸关系趋紧的当口,时任领导人是陈.水.扁。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围剿”就此上演:

一方面,是愈加疯狂的政治围猎。

2000年,台湾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罚了张汝京15万美金,并警告他马上从大陆撤资。2005年,又罚了他500万新台币........并表示他们会连续罚款,罚到他撤资为止。

但张汝京态度相当强硬,直接宣布放弃台湾户籍,与台湾脱离关系。台湾政府气得抓不到人,拿他没办法,只得严禁所有台湾科技公司进入内地。

更重要的,是步步紧逼的商业绞杀。

中芯国际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地位,因为很多工程师本身就来自台积电,不管他们有意、或无意,都会在某些项目上用到台积电的一些信息。这事,谁都说不清楚。

2003年到2006年,台积电先后两次起诉中芯国际,理由直指张汝京的台湾团队,认为他们侵犯台积电的技术专利及窃取商业机密。

台积电一场诉讼就能狮子大开口,索赔10亿美金,这相当于中芯3年的收入。中芯被迫选择了庭外和解,6年分期赔偿台积电1.75亿美金。

但在“和解协议”上,中芯国际又被台积电摆了一道。台积电设置了一个“第三方托管账户”——

这也就是说,中芯必须将所有技术存到这个账户里,供台积电“自由检查”。自家最核心的、最隐私的部分,就能供人家随意翻动!

但台积电并没有因此放过中芯,再次起诉了它,状告其违反“和解协议”。最终除了中芯国际赔偿2亿美元现金及10%股权,张汝京还被告知,台积电提出的另一个条件是:让张汝京离开中芯国际。

得知审判结果那一刻,这位61岁的老人在电话里嚎啕大哭。第三天,他说完一句“我对事情负责”,叮嘱了同事“不要被打趴下”之后,便蹒跚离开。

大陆芯片冉冉上升的光辉,熄灭了。在他离开之后,直到今日,中芯每年的国内销量仍然不及进口芯片量的毛毛雨。

结语

可以说,当前的中国站在了一个百年未有的关键节点。西方国家产业脱钩、技术脱钩步步紧逼,毛衣战、技术制裁越演越烈;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大国重器,必须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时候,我们太需要张汝京这样的人才了。一方面我们要给予人才们应有的待遇与激励,凭什么娱乐圈、演艺圈的各类明星就能拿到天价薪酬;而我们的科技领军人物们却只能过着苦哈哈的日子?

另一方面,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当一个国家小学生都以当网红为荣、以当明星为人生目标时,那么这个国家的未来真的是堪忧。

正如任正非所言——

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张汝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