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概念爱好者

写在前面:关乎「内循环」的大风其实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威力,就像有些朋友私信我,说8月份消费股涨得这么好,但是9月份好像不是很灵光,想问问说9月份关注什么?

其实消费股涨得好,还得看背后的逻辑,多数人看的是国内外环境,而我的理解是内循环的第一枪就是消费内循环,那么接下来呢?当然是制造内循环,制造业数据不断提升,制造业的复苏,顺周期的个股会是接下里的重点。


一,前言
下午的时候和大家分享了万业之母机床的思路,实际按照这个思路延伸下去,下一步就要解决的是企业复苏之后的人工问题,而这恰恰是自动化领域的又一次翻盘之作。

二, 从人口拐点到工程师红利
1.劳动力结构性转变与产业间劳动力转移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核心原因。
受到国内整体劳动力数量趋势性减少、制造业劳动力转移至服务业的双重影响,制造业一线用工人员持续减少,制造业各子行业的自动化改造升级需求迫切。


2.人口素质提升为制造业转型储备足够力量。
人口素质是决定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日本1980s制造业创新转型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1,韩国1990s制造业创新转型时为9.8。2015年中国整体受教育水平达到9.3,2019年已达到13.6。我国已建起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为制造业转型储备了足够的力量。


3.智能化转型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随着可变成本增加不断吞噬企业利润,提升质量、增加效率、降低单位人工成本、加快技术创业等成为制造业企业的必由选择,而智能制造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工程师红利接棒,持续推进自动化发展。
以两大工业自动化下游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2018年我国汽车/3C企业办研发机构中,硕博士人员数量的CAGR分别为12.6%/8.1%,保持高速增长。


三,市场规模
国家统计局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为10,459.4万人,测算得到国内工业机器人实际密度仅为61台/万人。




根据“保有量=工业机器人密度*制造业从业人数”,2013-2018年我国制造业从业数年均降幅-3.5%,假定2019-2025年维持相同增速;2013-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CAGR为41%。依照IFRS统计口径,至2025年真实密度达到276万台/人,对应2019-2025年CAGR为23.0%。由此可以得出,2025年国内机器人销量36.6万台,对应本体市场超过450亿元。

四,投资逻辑
1.当前站在周期复苏的起点。
中国自动化市场自1Q18以来逐季回落,19年10月呈现复苏态势,未来2年将迎资本开支大年。

2.中游制造的周期逻辑是“下游产能利用率提升—盈利改善—产能投资——中游设备需求好转”。
2020 年 8 月制造业 PMI 为 51.0%,因南方洪涝等因素环比略降 0.1ppt,但连续六月位于扩张区间。7 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创历史新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H20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10%,7 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 2.1 万套(+19%),创历史新高;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速 14.7%,延续高增长。

3.制造业盈利体量与质量双升。
诸多工程机械,激光等龙头企业上半年技改项目加快推进,以提升整体经营稳定性。从能力角度上看,2020 年 1-6 月我国制造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9.8%,6 月营业利润率已恢复至 5.19%,盈利体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五,相关上市公司
1)工业自动化景气持续超预期。7 月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19.4%,连续五个月同比双位数增长,受益标的:拓斯达、伊之密、锐科激光、国茂股份。

2)手工具市场国产品牌全球替代加速。全球工具行业市场约 630 亿美元,其中手工具市场约 150 亿美元。受益标的:国内龙头巨星科技,创科实业。

3)线性驱动升降办公桌和电动医疗床需求爆发,国产化龙头竞争优势明显。受益标的:捷昌驱动。

以上是我自己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也就是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QQ群,也没有微信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所有信息只为自己学习使用,不作为买卖依据,买者自负,卖者也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