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自然界中,蚂蚁雄兵的力量无穷。在商业经济体中,蚂蚁金服也在释放无穷尽的力量。

​出品| 大力财经

文 | 魏力

01

出招就“王炸”,蚂蚁果然大力出奇迹

8月25日下午,蚂蚁集团正式在香港证交所、上海证交所提交A+H招股书。根据招股书文件,公司拟在A+H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机制实施前)。

据彭博社最新消息,蚂蚁的目标估值为2250亿美元,总筹资金额300亿美元,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在此之前,记录创造者是沙特阿美的294亿美元募资额。而2018年蚂蚁集团C轮融资时,根据公开报道其估值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独角兽。

事实上,为备战上市,蚂蚁集团已经经历了多次转型与调整,这把王炸并非一时心血来潮。

2019年9月,蚂蚁从此前的分润协议转为阿里持股33%的股权投资公司,并完成交割。此举被市场解读为,理顺股权架构,关联交易的合规性进一步提升,为上市扫清障碍。

不仅如此,公司还于今年6月将注册名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从“金融”全面转向“科技”,业内普遍将此视为公司顺应监管,预备上市的前奏。

然而,从此前的券商上市辅导过程来看,其实已经开启了加速度。戏剧化的是,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网上关于蚂蚁金服计划在“A+H”两地同时上市的消息传出来时,甚至在7月份该消息还曾一度再次被媒体报道时,都被蚂蚁金服随后通过其官方微博回应否认了:“这个真没有”。

没想到,这才一个多月过去,故布疑阵多时的蚂蚁集团,终于用提交招股书的行动实锤了自身要上市的事情。

果然,一言不合就出招放“王炸”的人,要么是底气十足,要么就是破釜沉舟。而蚂蚁集团,明显是前者。

说实话,如此巨无霸公司从小道消息传出到如今正式提交招股书,要完成在沪港两地上市,推进速度能够如此之快,超过了市场预期。按照投行人士的预期,蚂蚁在10月份就可能完成上市。届时,必然又是一波狂欢。

02

蚂蚁招股书的三个想不到

或许,就如同其名字一样,蚂蚁本身就是大力出奇迹的奇特物种。从支付宝母公司的前身阿里巴巴开始,到当下几度改名后的蚂蚁集团,这只蚂蚁孜孜不倦攀爬了16年,一路翻山越岭,终于在昨日正式递交招股书的那一刻,俨然彰显出化身龙象的峥嵘气象。

现在,蚂蚁这牌打出来,第一把就是万亿级的王炸,自然是有底气的,原因在招股书中可见端倪,其中有三点就是人们想不到的。

1、想不到,蚂蚁集团的营收规模有多大

招股书显示,2017-2019年,蚂蚁集团营收分别为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而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营收还是达到725.28亿元,实现净利润219.23亿元。

从规模计,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数字支付提供商和领先的数字金融平台;同时,蚂蚁集团还是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服务平台、中国最大的线上理财平台,以及中国最大的线上保险服务平台。

此外,招股文件显示,从最早成立于2004年的支付宝开始,至今经过16年的发展,蚂蚁已经形成了一个繁荣的金融服务生态:

首先,支付宝APP服务超过10亿用户和超过8000万商家,合作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为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务/商业类App,月活用户7.11亿,超60%的用户用过支付宝App获得生活服务。

其次,蚂蚁合作的金融机构超过2000家,其中约100多家合作银行、约90家保险公司、约170家资管机构等。

以余额宝为例,背后提供服务的是24家第三方基金公司。而花呗借呗和网商银行的服务背后,有约100家合作银行。

也就是说,支付宝的10亿用户、网商银行超2000万小微企业(2019年7.1-2020.6.30有借贷的数据),实际上是支付宝和2000家金融机构一起服务的。仅凭蚂蚁一家之力,无法完成。

毕竟,蚂蚁,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抱团成长的社会性群体。

2、想不到,蚂蚁集团增速行业有多高

对于蚂蚁集团的增速,这次招股文件可谓首次披露:蚂蚁集团2019年全年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超180亿元),突破千亿大关,而2018年这一数字为857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0%。

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在新冠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上半年依然没有改变,今年1-6月,蚂蚁营收达到725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8%,超过了腾讯金融科技今年一季度增速的30%,外界一直以来的担忧的行业竞争风险颇有几分多余。

事实上,蚂蚁的营收规模同行业中最大、增速也是最高这是几乎被公认的。要知道,三年来,蚂蚁集团始终保持着30-40%的营收增速,利润方面翻倍增长,如今更是半年已实现去年全年利润的1.2倍。

此外,作为移动支付领域的巨头,截止 2020 年 6 月 30 日的 12 个月内,蚂蚁集团在国内的总支付交易规模达到 118 万亿元,占数字支付市场 50% 的份额以上。

同时,作为蚂蚁集团的国民应用,目前支付宝APP连接了中国超过10亿用户,除支付、信贷、理财和保险外,还通过两百多万个小程序,让用户在手机上触达超过1000种日常生活服务,小到买菜、出行、订酒店、生活缴费、查询社保等。

就冲这一点,谁敢吱声说不服呢?

3、想不到,蚂蚁集团的净利比重多悬殊

蚂蚁集团的收入主要分为3类: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创新业务及其他。招股文件显示,蚂蚁集团2019年全年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为180.7亿元;其中,2019年3者收入分别为519.05亿,677.84亿和9.3亿。

今年1-6月,蚂蚁营收725亿元,三大项占比分别35.86 %、63.39%和0.75%。从收入构成来看,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创新业务当中,营收的半壁江山来自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其中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收入459.5亿,为重中之重的核心业务,该业务在2019年占总营收比例约为56.2%,提升十分明显,预计将继续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其实,除支付宝外,蚂蚁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业务向来都备受关注,这次招股文件更是首次披露了数金科技平台的全貌。招股文件显示,过去一年,蚂蚁数金科技平台的用户为7.29亿。理财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高达4.1万亿,保险平台促成的年度保费则为518亿,花呗借呗服务用户约5亿。

其中,借呗和花呗两个重要的贷款类产品可谓是蚂蚁金服的利润奶牛。尤其是借呗,每年可以为蚂蚁提供至少数十亿元的利润。但根据此次蚂蚁金服的招股书,蚂蚁共计 2.1 万亿信贷规模,其中 98% 的资金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 ABS。

也就是说,花呗、借呗、网商银行用户获得的贷款或者信贷额度,98% 来自合作银行和发行 ABS,而非蚂蚁自有资金。业内一般将此类模式称为互联网联合贷款业务。

其净利的比重,不可谓不悬殊。

03

蚂蚁纵横睥睨,高速中能换挡

说起来,这些年来从支付宝到蚂蚁集团,长于战略布局的蚂蚁总是处处能为人先。不断地进化,总是能将战略实现,长出新的东西,刷新人们对蚂蚁的认知。

从最早的小心谨慎,到如今的大开大合,蚂蚁在商业场上的纵横睥睨,不仅势大力沉,也维持着高速的前进态势。当最让人惊叹的,还是其即便是在高速中,也能灵活机变,随时调整换挡。

结合招股书信息,我们不难看到其中有10个关键的第一次,是蚂蚁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节点,其中包括5次革新支付技术与5次关键的“降门槛”。

1、5次革新支付技术

支付宝以支付起家,从招股文件看,截止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支付总量已经达到了118万亿人民币,为中国第一。

如此庞大的支付量是如何达成的?16年时间里,支付宝曾经5次革新支付技术:

2004年,发明在线担保交易解决方案,中国用户第一次实现网络交易; 2010年,发明快捷支付,网络支付第一次可以不用插U盾,为后来的移动支付扫清道路; 2012年,发明反向扫码技术,第一家支持移动支付的便利店诞生,开启移动支付浪潮; 2014年,研发生物识别技术,并首次投入商用; 2017年,首创的双离线支付技术第一次运用于公交车,最后一个带零钱出门的理由终结;

这五次革新,不仅让支付宝成为中国最大的数字支付服务商,也让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移动支付之国。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甚至显示,在移动支付逐步普及的十年里,抢劫案数量下降超九成。今年年初,人们更惊喜地发现,移动支付的非接触优势,成为中国疫情防控的重要优势。

不止于此,借助移动支付工具,今年疫情之后,超过170个地方政府在支付宝发放消费券,成为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回暖的一支奇兵。

2、5次关键的“降门槛”

蚂蚁集团通过支付起家,业务顺延至数字生活、数字金融科技等领域。招股书信息显示,其数字金融科技板块的年用户达到7.29亿,在理财科技、微贷科技、保险科技三个领域促成的交易规模均为市场第一。同时,2019年,超过60%的消费者使用支付宝APP使用数字支付以外的生活服务,包括出行、办事、公益等。

换言之,支付以外的业务,已经撑起了蚂蚁集团的大半壁江山。这些业务最主要得益五次关键的「降门槛」创新。

2008年,推出水电煤缴费,中国老百姓第一次在网上缴纳水电煤气费; 2010年,发明无人工审批的纯信用贷款,第一次贷款可以无抵押物、无担保人; 2013年,推出余额宝,货币基金的门槛第一次降低成1块钱; 2016年,推出蚂蚁森林,中国人第一次实现手机种树,绿色公益门槛降低; 2019年,推出相互宝,大病保障第一次实现先保障、后付费。

这些几块钱理财贷款,省几分钟时间的生活服务,看似微小,结果却成为了打破二八法则的秘诀。当大部分商业公司还在服务头部20%的人、赚80%的钱时,蚂蚁集团的商业模式一开始就确认无误:降低门槛,服务80%的人,从而形成聚沙成塔的效果。

正是由于蚂蚁牵头,让这些关键的门槛降低,推动了中国在数字金融、数字办事、数字公益等若干领域开启了弯道超车模式,带来的巨大成果就是: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全球服务小微最多的银行、全球最大的互助社区、全球参与人数最多的公益项目均花落中国。

当然,蚂蚁也并不是一路都顺风顺水。事实上,十次关键创新背后,和拓荒之路相伴的,是蚂蚁撞过的无数次「南墙」。

比如水电煤缴费,在支付宝历史上,这可能是最艰难的业务之一:因为对接机构庞杂、谈判和说服的工作量巨大,曾经整整停滞了2年;因为长达10年不赚一分钱,在内部质疑声不断。但最终,这项业务不仅活了下来,还开启了办事服务向互联网迁移的浪潮。如今,每3个中国人就有1个在手机办事, “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成为现实。

遍布大街小巷的二维码支付,也差点折戟沉沙。2011年7月,支付宝率先推出全国首个二维码支付功能,却被黑产的入侵打得措手不及。钓鱼、盗刷、病毒,接踵而至的安全问题迅速浇灭市场热情,让产品团队备受质疑。

是放弃还是坚持?支付宝死磕的精神再次发挥作用。时任管理层“特批”了一个工作室,来负责撞南墙,接下来的几年内,这个名叫“Open Studio”的工作室,以公司食堂和自动贩卖机为小白鼠,陆续推出声波支付,电磁支付、光子支付,以及正扫、反扫、单离线、双离线等二维码支付的各种版本……最终优胜劣汰,二维码支付克服安全问题,成为了主流。这项小小的创新,是支付宝蓝能够贴满大街小巷,连接8000万月活商家的关键。

总而言之,蚂蚁穷时未独善其身,达时亦心怀兼济天下,或许这就是蚂蚁自创生开始就为自身确定的发展使命。

04

小的力量,大的时代

说起来,蚂蚁服务80%的人这一模式,还跟其名字“蚂蚁”的诞生有一定关系。据说,蚂蚁方面曾公开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因为我们是从小微做起,我们只对小微的世界感兴趣,就像蚂蚁一样,虽然渺小,但它们齐心协力,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在去目的地的道路上永不放弃。”

也是基于这一理念,蚂蚁集团有了致力于“为世界带来微小而美好的改变”的企业文化。

也确实如其所言,蚂蚁做的是小而美的生意,专注于和小人物、小微企业在一起。而在传统商业哲学里,小人物、小商家、小微企业这些是没有价值的代名词,不可用、不可贷。偏偏,蚂蚁却发挥了其“能够举动超过自身体重400倍、拖动相当自身体重1700倍物体”的超强能力,把“小”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致,变成了惊人的“大”。技术正在赋能这个时代,让人们看到的小伟大。

招股书显示,当前蚂蚁服务的小微企业有 8000 万家、个人用户10亿,支付宝数字支付交易规模高达118万亿。

这一切,都得益于科技。技术正在赋能这个时代,让人们看到小的力量,也能成就伟大。这一点上,从研发投入来看,蚂蚁集团毫无疑问是一家货真价实的科技公司。

单从人员结构上来看,蚂蚁集团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十分明显。在蚂蚁集团的员工构成上,64%是技术人员。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拥有约1.67万名员工,其中包括1.06万名技术人员,合计占员工总数比例约为64%。

根据招股书显示,在技术实力方面,蚂蚁集团家底丰厚,包括26项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产品,18项世界级和国家级核心技术奖项,以及在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26279项专利或专利申请。技术能力覆盖了人工智能、风控、安全、区块链、数据库、信贷风险管理平台、智能投顾平台等多个方面。

这一些数据和信息,足以打破一直以来,因为兼具金融和科技属性,所以人们对蚂蚁集团到底姓“金”还是姓“科”的疑惑。

不得不说,当蚂蚁这样一步步走下去,一点点积累起来后,真实第给世人验证了一个道理:无穷小的另一面,何尝不是意味着正是无穷大呢?

05

IPO募资,主要做三件事

今天,蚂蚁集团站到了上市关口即将冲击科创板第一股,关于其IPO募资用途,也成为无数人关注的焦点。

根据招股书,蚂蚁集团本次发行将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拟在科创板募资480亿元,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以下3个方向:

支持创新和科技投入; 助力数字经济升级; 加强全球合作并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及补充流动资金。

招股书显示,在过去三年,蚂蚁在科技创新的重金投入有惯例可循。2017年至2019年,蚂蚁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7.89亿、69.03亿、以及106.05亿。同比来看,研发费用在2018年同比增长44.14%,2019年进一步增长53.63%。

值得注意的是,有媒体统计到,在科创板开市一周年之际,科创板上133个新股研发支出合计212亿元。这意味着,光2019年,蚂蚁一家公司的科研投入就达到了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一半。而未来,蚂蚁显然还会以远超这个数额的研发投入,继续延续传奇,创新发展。

再回首,人们或许惊叹:当初从杭州一栋小二楼出发,支付宝蝶变成蚂蚁集团的成长史,如今赫然已成为一部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发展史。展望未来,即将上市的蚂蚁集团到底能否实现A+H给予的万亿估值,曾经“不疯魔不成活”的蚂蚁在上市之后还能持续带来哪些金融创新,人们不妨拭目以待。

要坚信:小蚂蚁,也有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