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高云)讯,近日,中信建投证券举办了首席访谈系列会议第三期,本期访谈的对象是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联席负责人、宏观经济与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博士。

7月30号政治局会议对中国下半年经济工作和十四五规划做了部署,中国经济形势总体持续好转,国内的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与此同时,海外复工复产相对缓慢。面对上述因素的影响,国内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会怎样?

以下为黄文涛博士核心观点:

一、中国二三四季度GDP环比的改善一定是确定性的事件,同比上升也是确定性的事件,所以横向比,中国是一枝独秀,纵向比,中国环比同比也是改善的。

二、美国经济复苏面临三大风险点:疫情风险、政策风险、经济内生风险,美联储政策按兵不动的概率比较大。

三、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最大的亮点还是中央在保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上面非常地坚定,信念非常地坚定,信息非常地充足。

四、房地产行业政策,还是“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结构性的政策。

五、各类政策都是在稳步推进,都是在逐渐地落实,相信在政策发力的过程之中或者说随着政策逐渐发力,我们会看到社会就业的稳定。

以下为会议实录: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吴海燕(主持人):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相较于一季度的6.8%的下滑,二季度GDP增速终于回正,实现了3.2%的增速,国家统计局也发布了最新的7月的PMI的数据,请黄总简单地解读一下最新的经济数据,您认为国内第三、四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会如何,您对于下半年的CPI怎么看。

黄文涛:应该说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数据还是在持续的改善过程中,从数据的公布的时刻来看的话,应该说还是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那么一个结论性的意见是认为经济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因为从数据来看的话,一季度是下滑6.8%,二季度是增长3.2%,那么应该说中国经济最差的时候就是在一季度,二季度是中国经济复苏最快的时候, GDP增速从下滑6.8%到增长3.2%,实现十个百分点的上升,应该说在上升过程当中,工业和建筑业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数据表现得非常好,数据改善得非常快。

在整个结构当中,我们看到出口的数据是好于市场预期的,房地产方面尽管有政策的不友好和严厉性,但实际上市场的力量还是很强大,房地产的数据也是好于市场预期的。反而被寄予厚望的制造业和消费低于预期,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现在还是负增长,主要是因为海外的需求不确定不稳定,订单在流失,加上中国的PPI在同比通缩区间,所以盈利改善也会受到制约。消费方面,由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相对疲弱的,所以现在看消费也是低于市场预期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经济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在结构上我们发现出口和房地产是好于预期了,但是制造业和消费是低于预期了,所以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我们看到二季度中国经济复苏最快的时候过去了,到了三季度、四季度,可能复苏的主力军就不是工业,不是第二产业了,而是需要第三产业能够赶上来,这是从供给侧三大产业来看。

从三大需求来看的话,出口和房地产可能会继续超出大家预期,但是制造业和消费能不能赶上来,成为并驾齐驱的几个表现比较好的部门,现在看还有不确定性。所以下半年中国经济能不能好于预期或者说像大家预期得那样快速地稳定地复苏,从产业来看的话要取决于服务业,从需求来看的话要取决于制造业和消费。如果说制造业和消费走上了正轨,如果说我们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走上了正轨,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应该说是步伐比较稳健的。如果说相反的话,复苏的进程可能还会一波三折。

现在有个基本的预期,假设下半年中国的疫情还是点状的爆发或者说没有大规模地反复的话,显然下半年服务业的复苏应该会按部就班地到来。我们假设这样一个情况的话,那么预测三季度中国GDP达到5%,甚至5.5%,四季度会达到6%,6%也是中国的潜在的增长速度。如果下半年保持这样一个增速的话,全年GDP增速就是2%到2.5%,跟全球比的话,全球都是负增长,中国还是2%到2.5%,那也是一枝独秀,也是难能可贵的。

从纵向比来看的话,中国二三四季度环比的改善一定是确定性的事件,同比上升也是确定性的事件,所以横向比,中国是一枝独秀,纵向比,中国环比同比也是改善的,这是下半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一个基本面,就是说中国经济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当然复苏最快的二季度也已经过去了。下半年中国的复苏是方向明确的,但是道路的曲折性,大家还是要高度的关注,这是对中国增长的判断。

从通胀角度来看的话,我们认为目前大家担心的几个问题,一个是猪肉价格,一个是南方的水灾对于中国粮食价格的影响,我想影响其实都是在消退的,首先南方的水灾已经告一段落或者说已经接近尾声了,从历史来看的话,洪水的影响应该说比旱灾的影响要小得多,洪水过后,粮食和蔬菜可以进行田间管理、补种等,使得洪灾的影响被缩小到最低限度。

从历史来看的话,洪水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和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大,反而对蔬菜会造成一两个月的供给的影响,但是只是一两个月的时间,所以我们想南方的水灾对于中国食品价格的影响应该说只是短暂的,它不会改变CPI的趋势,可能会造成短暂的蔬菜价格的波动,但是不会造成趋势性的影响,这是一个判断。

从猪肉价格来看的话,下半年猪肉价格的边际会有所改善,生猪供给改善之后,猪肉的价格也会逐渐地下行。从我们的分析来看,随着粮价的企稳和猪肉价格的下行,下半年中国的CPI还会延续上半年回落的态势,到了12月份中国的CPI可能会到达1%左右,应该说是一个相对温和的CPI。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不存在通胀的条件和基础,反而要预防经济不及预期、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通缩的风险。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吴海燕(主持人):说完中国的经济形势,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经济形势,我们看到美国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美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滑32.9%,创下1947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您觉得美国经济短时间内的走势会怎样,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还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黄文涛:我们看到最近公布的美国二季度GDP的数据,环比的数据是下滑了32.9%,数据看起来很吓人,但是同比维度来看的话,二季度下滑了9.5%,应该说是比大家的理解还是要好得多,其实跟市场的预期也是基本一致的,就是它不像环比的下滑幅度那么大,同比的话是9.5%,因此我们看到数据还是基本符合预期的。

下滑也是经济受到疫情冲击的一个必然的结果,经济由于按下了暂停键,消费特别是服务业等大幅地萎缩,应该说也是在预期之中的,也是一个合理的结果。所以我们看到数据公布之后,美国股市走势是相当平稳的,市场对数据已经有充分的消化,有充分的吸收,它对市场的影响其实是不大的,况且下滑是正常的结果,也是过去时了。未来的话,疫情会对美国经济带来困扰,我们想三季度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到底有多大,现在看的话,从高频数据来看,那么5月份的数据包括PMI、就业数据、消费数据、地产数据等,都是持续改善的,尽管最近一段时间数据有一些钝化,但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向上的大方向并没有太大的疑问。对中国来讲,经济最差的时候是在一季度,对于美日欧来讲,经济最差的时候是在二季度。总体来看的话,中国也好,美日欧也好,下半年比上半年好是大概率事件,或者说几乎是确定性的事件,这是对于美国经济短期向上方向的一个判断。

但同时,美国的复苏跟中国一样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说,现在美国经济复苏存在的最大的一个风险就是来自于疫情的风险,毫无疑问,现在美国是全球疫情的震中了,跟大家对美国的医疗水平,对美国的经济发达程度的认知是有违和感的,大家一般不会认为美国的成为全球震中,现在却发现美国的确成为全球疫情的震中,具体是什么原因我们就不过分探讨,但是现在看,它对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是非常大的。最近几个周,我们看到疫情蔓延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所以下半年疫情的确是美国经济受到冲击的一个比较大的风险点,或者说是最大的一个风险。

第二,就是来自于政策的风险,因为美国的失业保险和个人补贴7月底就要到期了,现在已经是8月份了,那么地方和州政府的新的财年的财务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刺激政策“药不能停”,但是目前两党尚未就刺激政策达成共识,看看本周会不会有结果。这是政策的风险,就是说“药不能停”,但是这个“药”怎么出,谁来出钱,现在看还有分歧,还没有达成共识。

第三,就是经济内生的风险,因为经济刚刚按过暂停键,经济恢复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刚性修复阶段度过之后,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恢复存在不确定性,也需要一定的实质,加上现在美国社会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在激化,现在美国社会也是不太平,这对美国的经济也是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冲击,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那美国的利率政策会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我们看7月份的利率政策和利率决议基本上符合市场预期的,美联储的政策还是按兵不动。过去两个月最大的变化是疫情的二次发酵,或者说对经济产生的一定程度的负面的影响,但是从金融环境指标来看的话,经济复苏大方向还是没有变,所以这些因素叠加到一起,美联储选择了按兵不动,也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在三季度更多的信号出现之前,我们预计这种按兵不动的局面应该不会被打破,就是说既不会更宽幅地放松,也不会出现货币政策转向,应该是按兵不动的概率比较大。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吴海燕(主持人): 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有哪些亮点?

黄文涛:政治局会议应该说是一次万众瞩目的重要会议,因为它会给中国下半年经济定调,特别是要给即将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一些安排那么,会议的确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球。会议公报出来之后,我觉得至少有几点需要大家高度地关注。

第一点,会议是布局长远,高瞻远瞩。会议在充分强调了国内和国际的不稳定或者说不利的局面之后,重点对十四五规划、对2035年远景目标做了很大篇幅的阐述,就是说我们没有局限在当下,我们反而跳出目前的困局,我们反而站得高,看得远,对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对十四五的规划、对未来5年做了充分的阐述,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非常精妙的布局。所以我们其实是跳出目前的困局,在展望未来,布局长远,这是会议的一个亮点。

第二个亮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还是在处在一个居安思危的环境之中,就是我们现在在中国经济触底回升的过程之中,我们并没有沾沾自喜,反而中央还是对于未来的整个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非常具有高瞻远瞩性的布局,所以我们说它是居安思危的这样一个会议,其中体现在三点,会议认为现在的局面非常复杂,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较大,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要从持久战的角度来加以认识,所以居安思危,有了三点布局:

第一点就是讲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个是跟前几次会议一脉相承的,虽然不是新的提法,但是把国内大循环上升到一个更加高的高度,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顺势而为提法,为什么要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说我们闭关锁国,这个提法其实是对海外疫情的蔓延,对海外疫情给经济带来重创,对外需短期内很难改善而做出的一个战略的调整,也是对国际环境恶化所采取的一个应对之策,我们认为中央还是要利用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巨大的人口规模和市场规模,发扬中国经济的韧性,扩大中国自己的内需,实现内部需求和科技创新的自我循环,这是国内大循环的一个含义,并不是说我们要闭关锁国,我们还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只是说我们现在要充分挖掘内需,挖掘中国自身的经济的潜力,所以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格局,这是居安思危的第一点。

第二点,其实中央对于疫情还是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要对疫情持久战做好准备。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人类什么时候能够战胜疫情,应该说大家都没有一个确定性的意见,一些专家认为今冬明春疫情还有第二波,有一些专家认为参考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经验,第二波可能会比第一波来势更加凶猛。当然我们都不是疾病防控专家,,也不是疫苗专家,我们只能听专家的意见,具体有没有第二波疫情爆发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的话,中国的一些省份相继出现了疫情的点状的爆发,疫情还是此起彼伏的,从国外情况来看的话,美国的疫情还在快速地蔓延,一些拉美国家、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印度和巴西这三块金砖国家疫情还在快速地蔓延,特别是巴西甚至还有失控的风险。

所以其实不仅是中国,从全世界来看的话都要做好疫情持久战的准备,因为世界是平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中国的疫情完全战胜了,但是海外疫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的话,也会外溢到中国,包括中国的出口、外需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中央这次对于疫情的持久战部署应该说还是比较充分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如果疫情还有第二波的话,我们已经做好了中国经济遭受二次冲击的准备,因为防患于未然,我们现在所有的政策其实没有用到极致,就是对未来的困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们未来还是很大的政策空间可以使用,有很大的政策工具可以运用,这是对持久战的准备。

第三个居安思危,就是我们这次经历虽然遭受了重创或者说我们的传统经济和新兴经济被疫情冲击的程度都是深重的,但实际上中央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并没有动摇,我们看到这次会议还是有既往的坚持房住不炒,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样经济不好就要放松房地产,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看到中央在房住不炒方面出现任何的动摇。我们在保持政策定力、不搞大水漫灌方面,的确是保持了政策的定力,保持了战略的定力。本次会议还是强调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要稳定传统经济,发展新型经济,这都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战略方向的重要表现。所以中央在保持战略定力方面非常有自信,这是居安思危的几个看点。

此外,我认为最大的亮点还是中央在保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上面非常地坚定,信念非常地坚定,信息非常地充足,我们看到经济遭受重创的时候,并没有因噎废食,反而从年初到现在,通过各种会议、通过各种制度的出台向全世界释放出中国人民继续扩大开放,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我想本次会议给全世界和中国的广大投资者带来的信心就是中国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我想这个应该是本次会议的亮点。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吴海燕(主持人):“房住不炒”再次出现在政治局会议中,您对于今年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怎么看?我们看到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出台了一些收紧房地产的市场政策,您认为未来的政策上是会边际放松,还是继续会有一些收紧的趋势?

黄文涛:应该说广大投资者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特别是最近几个城市出台了新的一轮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大家又开始担心这是不是有有新的变化了,其实我们回顾过去几年,监管层一直在讲房住不炒,房地产政策的总的基调是房住不炒。

从策略来看的话,中央不出台全局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原来的政策不变,基调不变,允许大家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中央不会出台新的全局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是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己的条件,根据自己的房地产的市场的状况来决定到底要不要“加把火”,到底要不要“泼点冷水”,是这么一个政策安排。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看到房住不炒和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政策出现任何的方向性的变化,即使我们最近看到南京深圳对于房价过快上涨出台的一些打压性的政策,泼了点冷水,但是对于全局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或者说过去的政策的方向和尺度,我并没有看到变化。在大的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的打压之下,其实今年的整个房地产回暖的态势还是相当的明显的,就是说虽然政策不友好,还是比较高压的,但实际上来自于民间的力量、来自于市场的力量还是非常的强大,我们看到从年初到现在各大机构纷纷地上调今年房地产销售的数据、房地产投资的数据包括房地产新开工的数据,就是因为我们看到四五六月份中国的房地产的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就是老百姓改善住房的这种需求,现在看民间的力量还是非常的强大的。所以现在房屋的销售数据非常的好,土地交易的市场也是购销两旺,新开工的数据、销售的数据、房地产的投资数据也是不断地超出大家预期,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是不断地上调了房地产的年度投资的数据,我们上个月还认为房地产投资全年会增长2%左右,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上调全年房地产投资到6%了,显然和年初预测是大相径庭的,可见中国民间的力量和市场力量还是非常的强大的,其实也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所在。

至于未来到底是边际放松,还是会继续收紧。我想就监管层来说,他们对于房地产交投活跃,对土地市场的交易的火爆,中央是乐见其成的,他不想看到的是房价过快地上涨,房价的过快上涨跟土地的交易和房屋销售的交易是两个概念。中央希望交易能够火爆,对于整个经济的带动作用就非常的明显,对地方政府的财力的改善也会有非常大的推动的作用。

但是房价的上涨应该说是不符合监管的要求的,中央其实最愿意看到的结果是房地产价格的预期不出现大的波动,一方面不希望房地产价格出现下降的预期,也不希望房地产价格出现持续的快速上涨的预期,稳健的小步的上涨是符合中央监管的预期的。所以,一旦有些地方在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显著的快速的上涨,那么地方政府迫于压力,就要出台打压房价的政策。但实际上对于土地的交易,对于房屋的交易,中央其实是乐见其成的。这是我对未来政策的看法,就是中央在总体的房地产政策上不会有新的政策的出台,也不会说边际一下会收紧或者放松,中央不会出现一刀切的政策,而是授予地方政府的权利,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来出台边际上放松或者边际上收紧的政策。

总体来看的话,还是“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结构性的政策。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吴海燕(主持人):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六稳六保”,近期也有很多政府部门在强调六稳六保,其中“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最近两个月的就业压力比较大,您认为后续政府是否会加大保就业的政策力度?后续政策会从哪些角度来稳就业,您会提供哪些建议?

黄文涛:就业应该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情了,特别是对于老百姓来讲,对个体来讲都是如此。今年中央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或者说顺应经济下行的压力,主动降低了城镇新增就业的目标,往年都是1100万,今年是900万。那么目前来看的话,上半年完成564万的城镇新增就业,数据还是非常亮丽的,我们简单乘以二的话,全年完成1100万没有任何问题,因为下半年比上半年还要更好,所以就就业指标来看的话,我想今年全面完成900万的目标应该问题不大。

但是在总量上数据比较亮丽的相反的一面,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不利的或者说低于原来预期的数据,就是至少中国现在在就业方面还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或者说结构性的失业还是广泛存在的。首先我们看今年城镇新增就业是564万,但这里统计的是城镇新增就业,并没有统计城镇流失的岗位的情况,就是说只统计了 “进口”没有考虑“出口”,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来看的话,今年定的失业率目标是6%,6月份是5.7%,跟目标有很小的领先,因为目标值是6%的失业率,我们现在完成了5.7%,这个数据还是基本可以接受的,全年来看的话,应该说达到6%压力也不大。但是这里面就有个问题。就是实际上今年调查失业率的分母可能是比较小,小在哪里呢?小在今年来自于农村的劳动力比往年要少,那么就降低了调查城镇失业率的分母,分母小的话可能整个的数值就会相对比较大一点,所以我认为统计里面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特别是我们现在看到中国今年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比往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的,虽然二季度比一季度有环比的大幅度的改善,但是今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比去年也是有一定程度的回落的,换句话说,这部分人在农村失业了,或者说在农村从事是短工。总体来看的话这是一部分结构性的失业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上半年经济数据出台的记者招待会上,我们看到相关的发言人讲六月份全国20到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的调查失业率达到19.3%,就是说今年毕业的这部分大专和大本的毕业生的失业率达到19.3%,比5月份上涨了2.1点,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9个点,这部分失业率还是比较高的,其实这就是第二个结构性问题的表现,一方面来自于农民工,另一方面来已经毕业的大学和大专的毕业生,这都是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应该说对中国的经济、对整个社会的稳定都会带来显性或者隐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不是说上半年新增就业完成得不错,调查失业率总体来看相对可观的,就说明我们的就业就没有问题,万事大吉了,不是这样,现在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和大学毕业生、大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有比较大的隐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现在二季度农民工的月均收入同比和环比都是大幅度下降的,就说明很多农民工其实是接受了比较低的工资来打工,来提供劳动力,就是以降薪来换就业这种方式。换句话说,劳动力就业了,但实际上收入占比往年要下降了,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就是说失业率看起来不错,但实际上整个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下降了,劳动收入的同比下降了,那么对于消费需求就会造成很大的制约,这就是中国今年上半年消费到目前为止还是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同比下降的,老百姓的口袋里的钱比往年要更加少了,所以消费是上不去的。

那怎么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实现稳就业,从人社部的措施来看,它有五个词,叫稳存量、扩增量、保重点、促匹配、兜底线。稳存量肯定是最重要的,现有的劳动力市场要稳定,现有的工作岗位要稳定。稳存量最重要的是稳住市场的主体,就是说公司企业不能倒,通过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落实好减税降费的政策,促进就业补贴等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保证市场主体能够渡过这次疫情和经济下行的难关,稳住就业的基本盘。

对扩增量来讲的话,就是需要财政货币政策优先支持拉动就业能力比较强的这些投资项目,支持双创,支持自主创业,包括网上直播带货,各种广告等,这是扩增量。

对于保重点和促匹配,更多的需要的是其他类型的政策,比如加快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的规模、落实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责任,在两会期间,我也提过增加军队从大学招收的额度,加强基层公务员的招聘的力度,甚至在很多地方或者说中国大部分的基层地区,加强防控疫情,加强基础卫生设施所需要的这些人力都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安排等,通过这些政策把保重点和促匹配做好。

对兜底线来讲的话,主要就是靠财政政策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民生,大家知道中央在两会期间射出了财政政策的三支箭,无论是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还是地方政府专项债,这三支箭射出来之后,有3.6万亿的资金用于六个“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保民生、保就业、保基层运转,实际上这就是兜底线。

所以总体来看的话,各类政策都是在稳步推进,都是在逐渐地落实,相信在政策发力的过程之中或者说随着政策逐渐发力,我们会看到社会就业的稳定,这是我们要非常乐观的期待的这样一个政策的一导向。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副总裁吴海燕(主持人):我们也看到了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中小微企发展的政策,现在政策到底效果如何,因为我们也看到很多的小微企业生存艰难,疫情以来表现更加突出。您认为破解融资难的这一问题关键在哪里?我再补充一下社融资金流向的问题。我们看到2020年上半年社融资金新增了23.8万亿,同比增幅43%,社融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流向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黄文涛:应该说这个问题还是有挑战性,因为古今中外中小企业的生存都是世界性的难题,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世界的中小企业生存都比较难,对中国来讲的话问题可能就相对比较突出一点,因为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的设计或者说我们的历史的传承就是大型的金融机构居多,或者说以六大行为主体的这些金融机构就是天然地要服务于跟它定位相匹配的这些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那反而对一些中小企业来看的话,他们是够不上这些大中型金融机构的,因此造成了一种天然的不匹配,中小企业在中国的生存空间确实是相对比较狭小,生存起来也确实是比较困难,它是跟中国的金融体制、金融结构是相关的,那么这是历史的传承,是个路径依赖的问题。

对中小企业自己来讲的话,它本身的确也是信用不卓著,生存的压力比较大,或者说本身由于信用背书不足,自身实力不强,财务制度不完善,特别是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本身就造成了自己的经营周期波动性比较大,那么金融机构和它做业务对接的时候,本身就有这种风险偏差的问题,它本身风险也比较大,加上中国在处理这些破产、违约、简并重组这些案例的过程之中也有一些不好的做法,比如说我们到目前为止,对于比如债券违约的事情的处置,应该说还是没有一套令大家能够信服的,被整个业界广泛接受的这样一套规章制度或者说一套成熟的规则,所以这样看来的话,其实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融资贵,既有中国经济结构需要改善的一个原因,跟中国金融结构有关,也是中小微企业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就是因为它实力比较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那么大部分金融机构不想跟他们做交易对手,不想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客户。

既然是这样的话,那就需要一方面需要政策来支持,就是说从国家层面,用国家的信用作为背书来支持中小微企业,今年其实国家信用背书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在监管政策方面,只要跟中小微企业融资、投资相关的就是一路绿灯,无论是资本市场、银行,还是相关的其他主体,只要跟中小微企业相关的今天都是一路的绿灯。另外一方面,也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加以考量,现在来看的话,中国多次强调要加快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要创设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也是从制度层面来解决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的关键。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大家注意到中央多次强调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资本市场政策的出台,包括改革开放的,包括很多顶层设计的,都是有利于中国企业融资的,有利于中国企业成长的。当然这里面可能惠及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可能还不多,但至少走出了第一步。所以我们想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中央其实已经在高度重视了,通过多种方式,从国家层面的信用背书,从政策的开绿灯,从银行的让利,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等方面,其实都是在系统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这需要时间。

那么在疫情的冲击之下,中国经济的微观的细胞,就是这些中小型企业能不能渡过难关,其实这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它是经济的低谷的冲击,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自身造血功能的恢复,其实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只是中央或者说金融机构在给它输血,造血功能其实还是没有完全恢复。所以其实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或者是中小企业生存的问题,现在的确是在度过一个难关,能不能实现凤凰涅磐或者是说能不能实现结构优化,我们肯定还要拭目以待。不管怎么样,在世界的世界性的难题面前,我相信中国还是有很多的综合性的解决的办法,包括政策,包括制度方面,我相信都会有一些政策的逐渐地推进,逐渐地落实。那么随着政策逐渐地落地,我相信这些局面可能会有所改善。

第二个问题,今年上半年也好下半年也好,那么中国的融资政策可能还会一如既往地发力,其实这个也是内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应对之策了,按照易纲行长的理解,今年要有30万亿的社会融资,上半年其实有20万亿的社会融资已经出来了,下半年还会有大量的社会融资要出来。

那么具体的流向,大家可以对融资的结构来分析一下,其实就会看得比较清楚了,社会融资里面其实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来自于银行信贷,第二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债券融资,如果这么分析的话其实就比较清楚了,那么现在来看的话,应该说今年的方向是要大力发展普惠型金融,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银保监会也是明确的提出新增贷款里30%以上要给中小企业贷款,发给制造业企业,这是政策明确有指导性的意见的,是要必须落实的,30%的增量给了中小企业,给了制造业,这个力度非常罕见的,非常空前的。

对于债券融资来讲的话,一方面是政府的融资,就是特别国债、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债,也包括企业债券,这里面很大一部分也是给了经济资金比较短缺的这些部门,包括地方政府也包括一些基层政府,其实在这个方面中央也是有非常明确的规划,比方说,财政资金的三支箭——3.6万亿,中央明确讲要直接划给地方政府的,特别是专项债、抗疫国债方面要直接跨过省级政府直接发送到市县级的政府的,叫做直达基层,这个政策也是前所未有的,其实就是考虑到基层政府的抗疫的压力和保运转的压力,从而做出的非常明智的一个决策。

我们现在来看的话落实得也是不错,基层政府保证了正常的运转,我们的抗疫长久化的同时,我们看到基层政府运转也是非常的成功的。一些民生保障工作、稳增长的工作也是做得有条不紊,这和政策的导向支持力度也是高度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