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合肥,记者 刘梦然)讯,近年来,安徽省新兴的一批如新型显示产业、集成电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迅速,安徽“智+”的制造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科技领域,科大讯飞(002230.SZ)作为安徽本土培育起来的人工智能企业发挥更突出作用。

从人工智能概念1956年被首次提出至今,已过去逾60年,在经历数次高潮和低谷后,近年来在互联网经济的带动下再次走进人们视野。不过,人工智能的实用价值是什么,如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人工智能的红利,依然是作为技术性企业需要思考面对的问题。尽管概念光鲜,但在商业化落地中又存在多少“泡沫”?

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对前来调研的财联社记者表示,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属性被认知,说明其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刚需。对于人工智能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科大讯飞通过对教育、医疗等重点产业赋能,在技术和商业互哺下实现发展。

刚需推动产业赋能

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于2008年5月登陆深交所中小板,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公司主要聚焦在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能服务、智能汽车、智慧医疗以及消费者业务等业务,呈TO B 和 TO C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今年一季度,上市12年的科大讯飞首次遭遇业绩亏损,当期营收14.09亿元,同比下降28.06%;净利润亏损1.31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1.02亿元,业绩亏损原因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无法实施现场交付以及验收,导致收入确认有一定的延迟。

不过,对于人工智能行业而言,冲击和机遇同时存在。根据科大讯飞一份公开信显示,今年1-5月中标合同额同比增长125%。“对讯飞来说,我们的合同收入还是在增长,而且增长的比重还很大。增长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因为提供的产品是别人非常需要的,是刚需。”吴晓如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由于从合同收入转换到确认收入尚存在一定周期,因此目前对业绩的影响尚不明了。不过,订单合同在疫情期间的不降反升则证明了其刚需性的特点。

而人工智能的刚需条件也是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动力所在。据吴晓如介绍,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只是一个技术产业,更多的是说人工智能可以嫁接到很多的行业应用中,给更多的行业进行赋能。

科大讯飞人工智能的优势首先表现在教育和医疗行业中。“举个例子,疫情期间需要对群众进行电话访问的时候,如果仅通过人力来实现,工作量大且周期长。但是通过人工智能介入以后,由于其产能几乎是无限的,因此可以快速实现自动化。”吴晓如介绍称。

事实上,由于人工智能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特点,决定其成为在任何领域和行业中都能实用的赋能性技术。“对科大讯飞来说,在技术所支撑的领域上,讯飞能做的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会聚焦在教育、医疗等少数几个点上,只做比较擅长的那一部分。”吴晓如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不过,也因此让科大讯飞更大的价值在于赋能行业、赋能消费者、赋能开发者。“在当前数字化经济大的浪潮和方向里面,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独自做自己的,要和外部的产业形成一个很好的联系和互动,所以对更多的一些有意义的方向,我们就通过技术支撑来做。”

在吴晓如看来,数字化经济里面通过人工智能的引入,实现连接和智能化,在网络智能的效应出现后,使得未来整个人工智能在数字化经济里面,会有未来更大的发展的空间。

人工智能会如同水电般普及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在新基建的浪潮下,人工智能加速与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双向赋能、深度协同,技术商业化进程逐渐加速。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10亿元,预计2030年将超过10000亿元。

近十年来,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年度注册企业数量(全部企业状态)逐年稳定增长。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经营范围含“人工智能、机器人、数据处理、云计算、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的企业超88万家。2019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23万余家,2020年上半年新增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4万家,较去年同比增长31.35%。其中,今年4月新增注册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超过3.4万家。

“我觉得是一件好事情,因为总体上这个表明了投资界,还有创业者对人工智能是保持了比较乐观的看法。”吴晓如对此表示,“如果你要去看很多以前的创新创业的名词,基本上一般的两三年内,如果不能有产业形成很强支撑,它就过去了,比如虚拟现实。但是人工智能这个概念从2015年热起来后,目前已经第五年了,关注度反而更高,原因在于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刚需,能够让大量用户感知到应用成果。”

在人工智能的泡沫时期过去之后,就是进入真正的实用阶段,而判断与否的依据在于其有没有解决一些问题,能够让用户感受到这种技术对自己是有用。“比如开车时使用的语音导航,说进高铁站进行验票进站时候的人脸识别等等,这些都标志着人工智能工具性属性的技术在使用。”吴晓如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事实上,对于人工智能行业的未来,已有观点认为其最终也会如同互联网一样,成为如水如电般的“传统行业”。

根据2017年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中,将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此外,百度、阿里云和腾讯分别承担建设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从实际发展来看,现在每家提供的产品技术都已经超越了预期目标,我们讯飞不仅仅提供语音,还有图像和语义分析等。 目前各家都在通过云计算平台的方式,把人工智能的能力开放。”吴晓如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据吴晓如介绍,用户在产生技术使用需求时,可以非常容易的获取到这些技术,就像水和电一样自然:只要把这个接口连接,就可以在各种应用中可以实现人工智能,目前已经有100多万的开发者参与,“就像水和电一样,”吴晓如对此形容。

技术和算法互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人工智能的工具性属性已经被认知,意味着其已经进入到实用阶段,不过在很多涉及到民生等重要的行业里面,其依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以教育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区域已经在加强英语口语水平能力的考察,不同于传统的纸笔考试评估,如果一个考生产生10分钟的口语数据,对应需要有2~3个人花更多的时间去评估。对于每年800到900万的高考考生而言,很难动用这么大的能力去做,所以以前的英语听说考试就很难进行。不过,在借助人工智能后,基本上除掉人工会做后期审核之外,考试工作都可以由机器完成。

不过,吴晓如同时指出,如果进入到教育行业,更大规模的落地应用还有待发展,比如针对学生的日常的学习,教师的日常教学等,应用深度上还有一个过程。

上升的过程则来源于技术和算法的互哺。“在这种应用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行业方向,应用和技术的改进形成了相互的互哺。比如说我这个技术越好,它可能就提供了更好的应用的体验,更多的人就愿意用;有更多的人愿意用,他就会产生很多场景中的数据,场景中的数据它又会帮助人工智能在这些行业中应用更好,由此形成相互迭代,双轮驱动。”吴晓如向财联社记者分析称。

事实上,人工智能技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技术和最终的应用有相互的支撑。“人工智能里面一个重要的是数据智能,是原来是从神经网络走向深度学习算法,这个里面推动了整个人工智能发展。”吴晓如表示。

而也正因此,对于人工智能企业的商业化落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人工智能行业分析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对于技术性行业而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缺一不可,而对于科大讯飞这样的商业企业而言,应用研究依托于基础模型和创新方法,甚至依托于数学、统计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

吴晓如也认为如何从技术研究更好的嫁接到工业经济是企业的责任,如果一个基础研究有了成果后,但是它不能最终实现商业化,它就不能反哺这种技术研究。“因为人工智能产业的特性,它就是需要技术的快速进步、突破,能够不断地和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互相的支撑和反哺。我们希望基础研究和我们工业界之间的接口会更加高效。”吴晓如对财联社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