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疫情,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多变,曾经堵车的城市公路也变得冷清了很多,城市如何让人们的生命更美好,如何让建筑更好地赞美生命?作为城市的重要单元,社区在疫情期间体现出了鲜明的存在感,以社区为防控单元的机制体现出了重要作用,同时社区作为城市的重要单元,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也可以在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增 “六保”的要求,首要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以下简称“414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城镇老旧社区改造力度,推动惠民生、扩内需,老旧社区的改造可以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早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切实保障城市安全要求。社区是城市风险管理的基本单元,老旧社区是城市安全的薄弱环节之一,我国社区层面的灾害研究对老旧社区涉及较少。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旧社区的灾害风险更为突出。而基于韧性理论的老旧社区升级改进,可以让城市更加焕发活力。 韧性让小区焕发生机 什么是韧性?“韧性”源于物理学,用以描述材料恢复形变的能 力。20世纪50至80年代,西方心理学广泛应用 “韧性”研究精神创伤的恢复情况。自1973年 Holling首次将“韧性”思想纳入生态系统研究以来, “ Resilience"逐步被应用于与人类社区、社会系统相 关的各类学科和领域中。Mileti首次提出“灾害 韧性社区(disaster-resilient community)"的概念,随后,Adger、Bruneau、UNSIDR 和 CARR1 等学者和 组织进一步丰富了“社区韧性”的内涵和外延"切。 同时,多样化的社区韧性评价模型和韧性提升策略 不断涌现城市研究者将韧性理论应用在城市防灾领域,提出了“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等概念。基于韧性理论的社区灾害研究旨要求社区具有较低的易损性,即灾害的发生不易对社区造成破坏;较高的可恢复性,即灾害发生后社区易恢复或修复。通过在“防抗避救”不同阶段对老旧社区灾害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和可恢复力的评价和优化,降低老旧社区的灾害易损性,提升老旧社区的可恢复性,达到提升老旧社区灾害韧性的目的。 与此同时,针对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优化提升受灾系统韧性的研究和实践受到广泛重视°。 民政部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中将社区界定为“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 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中,地域范 围通常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 民委员会辖区”。在危机情境下,富有韧性的社区及其成员能够通过自组织、资源创新性利用等方 式,主动适应各种外部冲击及新环境条件。韧性并非社区要达到的某种最终状态,而是社区固有的一 种能力或属性,贯穿社区全生命周期。同时,社区 韧性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态的,能够通过引导、建 设以及成员的学习、积累实现可持续提升。关于韧性城市的概念,有一个从海外发展到国内的过程,2011年在成都市长会上为了建更好的城市,针对这十大内容提出了韧性城市的口号。在201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里面提到了韧性,这是从国际到国内的一个发展过程。 从日本的经验看韧性社区可以带来什么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海啸、地震等问题常常困扰着日本,在灾后重建、提升社 区防灾能力方面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 ,值得深入研究。日本的 “ 社区营造”自 2o世纪 6 O年代诞生以 来,改变了公众参与的方式,将 “ 市民参与”转变为 “ 市民主体”,在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应对 不同社会课题的特征 。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城 市防灾规划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城市的组成单元,从社区层面人手,制定防 灾社区计划 ,对社区的危险源进行治理 ,对道路和建 筑环境进行整治,增设防灾空间和各类防灾设施,可 以提升社区空间的综合防灾能力 。到了2o世纪末,社区营造已经成为日本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重要措施。1 995年 ,日本发生 了 “ 阪神大地 震” ,在政府支持 、社区参与、专家协助下建立了具有抗灾能力的韧性社区,进一步拓展了社区营造的内涵和社区发展的方向。韧性社区包含硬性和软性两个层面的内容,具 体包括社区的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制度韧性和个体 韧性四个方面,其建设按照灾害管理系统中准备、应变、恢复和减灾的循环优势预防模式 ,从硬件设施的建设与配置、软性环境的韧性提升着手,完成社区灾前预防准备、灾时应急和灾后有序重建 3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其中,社会韧性建设主要包括应对社区老龄化等 社会 问题 ,在社 区引入年轻人群 ,提升社 区自救 能力等 ;环境韧性 建设主要包括 防灾空间、逃生路线、避 难据点 、应变管理中心和防灾设施的建设,以及灾后 防灾型住宅 的规划 ;制度韧性建设主 要包括构建多元 的社 区建设机 制 ,鼓励 社区团体、社区居民、专家团队和社会 组织参与到社区营造建设中;个体韧性 建设主要包括社 区居民对于防灾知识的宣传和灾后自救能力的提升。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促进政府、专家团队、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共同合作进行社区 营造, 创造自助、互助、公助的社会风尚,建设社区救灾空 间,完善社 区应对灾害的能力,以提升社 区韧性。 日本 应 对灾 害 和建 设 韧性 社 区 的 经验是从频繁的大规模 自然灾害中汲取的,在经历了各大灾害后,日本不断完善应对灾害的政策和法律,并制定了相 关防灾计划 。日本的防灾建设经 历了灾 后应急基本法制建设、灾害预防体制建设、全面提升社会韧性 3个阶段,其建设重点也经历 了从政策控制到政策引导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 ,从环境强化到韧性社区的转变。随着韧性社区 建设的实践不断丰富 ,韧性社区概念逐 渐成熟 。 韧性社区的概念在中国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现在已经进入了社会学家贝克称的“高风险时代”,各类意外的风险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其次,将老旧社区改造,提升社区的韧性能力,将老旧社区改造成韧性社区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是可以扩大就业,通过投资以老旧社区改造为支点,完善社区配套,构建完整社区,通过这些地方政府牵头的项目创造数量大、快速兑现、稳健、长期、可预期、可统计的就业岗位。通过社区的改造繁荣社区周边的配置,从而可以使社区周边形成更多的周边商业,刺激消费。投资本身是拉动经济最好的办法之一,但是投资的边际效率也很重要,过去说到投资就是“铁公基”,在大量的路桥上的投资使得中国的经济效率提升,但是过度的投资就会降低投资效率,而目前老旧社区还在中国城市大量存在,老旧社区的改造可以改变周边环境,使得城市的环境更加优化,城市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大城市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老旧社区的改造也可以提升土地的承载率,使得土地能够进一步集约化运用。老旧社区改造运营商筑福集团对老旧社区改造成韧性城市的经济效益进行测算,这是基于筑福集团从2011年至2019年共计完成老旧社区改造面积1690万㎡的丰富经验得出的。根据工程量及工作流程推算,筑福得出一系列老旧社区改造相关就业数据:每1万㎡的改造可在当地创造直接就业200人(工人)。可在当地创造管理类岗位就业30人(干部)。可在当地创造生活后勤支持类岗位就业30人。按工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就业6个月;干部人均月工资4000元,就业8个月计算,每1万㎡的改造可在6-8个月内为当地创造直接就业收入510万元,直接间接惠及家庭近千。可在项目进行期间带动周边餐饮服务类营业收入平均每月消费增长35%左右。可直接对当地的税收和就业指标带来明显的提升。 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筑福人 在国内已经有着很多专业的老旧社区进行韧性化改造的探索者,中国有着大量的老旧小区,尤其是中国城市正在从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发展,早期的很多老旧社区往往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现在的风格已经不太相同,而老旧社区的改造是一个技术活动,目前已经出现了一批专业化团队,筑福集团就是老旧社区改造的专家团队之一, 筑福集团的前身是1999年创立的筑福建科院,历经20年打造既有建筑造投资服务集团,业务涉及老旧社区改造、房屋安全管理、建筑鉴定加固EPC、韧性城市评估等,集团现已成为城市更新投资智慧运营服务平台,尤其在老旧社区改造上筑福集团创立了惊人的业绩,完成了1000个老旧社区的改造。 从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参与了全国的校园安全工程开始,筑福集团参与了中国中小学的安全加固工程随后参与了北京老旧社区改造一系列重大工程,这些数字可以让人们对筑福集团的实力有更深入了解。截至2020年,筑福集团已完成超过1000个老旧社区的系统改造,涉及3366栋住宅楼,累积改造面积超过1600万平米,惠及30万户居民。加装电梯完成了1000部 。2020年6月23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韧性城市专项公益基金联合筑福集团联合推出的“韧性城市百城公益巡讲会”公益项目在京正式启动。该项目的主旨是:协助地方政府设计和制定以韧性社区建设为目标的老旧社区改造的可实施方案、协助地方政府打造韧性社区示范项目以及导入韧性社区基层治理理念。筑福集团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让各大城市对韧性城市和老旧社区改造有更深入了解,为疫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作用。 一场疫情,让人们更加怀念城市的烟火气息,作家雅各布斯的《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指出,城市需要具有微观上的活力,而老旧社区的改造可以让老旧社区的活力得以激发,提升社区的安全性和宜居性。社区的变身往往带给人巨大的惊喜,比如生产园区变身文创园区,而老旧社区的改造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空间,一个看上去暮气沉沉的社区,可能通过改造变成一个时尚酷炫的地方。面对疫后的重建,城市化仍然在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作为城市的重要单元,社区改造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