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警报再一次拉响,北京的西城、丰台两区又一次发现本土新冠病例。五天之内,公共卫生响应级别由三级调至二级,开学三天的中小学校又一次全面停课。对于北京地区的线下教培机构而言,二次停课不啻为一个晴天霹雳。

6月15日,本为北京地区中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返校之日。根据规定,一至三年级学生返校之后,K12课外辅导机构可申请线下校区复课。二次停课,蛰伏半年的线下机构一夜间打回原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实际上,半年不复课,一部分中心机构早已无力支撑,大规模的K12培训机构倒闭潮,或许正在酝酿当中。

进入6月,不到两个星期时间,北京便有两家机构倒在复课的“黎明”前。一个是主打机器人教育的思贝姆儿童成长中心,无征兆地关闭了4个直营校区,一个是位于丰台区的北外儿童英语(角门校区)。两个无疾而终的线下机构,各自留下200多名无助的家长组织维权、要求退费。

- 1 -

OMO转型:高投入,才有高产出

国内的K12课外辅导,2020年是一大拐点。体现在两大方面:

  • 一是马太效应凸显,疫情之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中小教培机构大面积死去,财大气粗的大型机构“扛”过阵痛之后,则会投入打扫战场,进一步扩大份额。
  • 一是在线教育“龙抬头”,逐步成为行业的主流。正是在疫情期间,学而思网校、新东方在线打起了“免费”赠课的公益牌,趁着“停课不停学”的东风,斩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在线流量。新东方、好未来之外的另一大教培巨头精锐在线则趁着疫情,all-in OMO转型,集中资源补足短板、打造线上平台,转型为线上线下双平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超级平台。

疫情期间,OMO成为教培业最火爆的关键词,也是国内在线教育最火爆的一条细分赛道。不仅精锐教育,几乎所有的主流线下机构都启动了类似的OMO攻略,或是以独立子公司方式独立运营在线业务,或是以事业部方式融合线上线下。

应当看到的是,OMO转型某种程度上正式拔高了教培行业的进入门槛。对于大量的中小机构而言,连“活下去”都倍感困难,哪有足够的资金投入OMO转型所需的教研、师资、技术资源?

因而,OMO对一些中小机构而言,无非停留在概念炒作而已。OMO是在线教育的又一主流模式,类似电商行业的“新零售”。一旦线下教培升级到OMO时代,高企不下的技术投入、教研投入、师资投入将会是行业竞争的一道又一道高门槛。对于有备而来的大型机构而言,OMO是一个机会。

对不少中小机构,OMO的高投入,也许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2 -

OMO转型之路:精锐五年投入6亿

OMO转型,精锐教育是业内公认的一大典范。新冠疫情期间,精锐仅花了两个星期时间便将线下十多万在读生“平移”至线上教学,过程当中,基本无学员流失,学员满意度甚至创下新高。

“平移”线下学员之后,精锐又快速启动了内部架构调整,合并旗下互联网资产,打造统一的线上平台精锐在线。精锐在线随即变守为攻,展开一系列的整合营销,先后在十几个城市落地,成为精锐最强劲的业务增长点。

光看表面,精锐的OMO转型似乎一气呵成,全无阻力。贴近观察则又可以发现,OMO转型为精锐的既定战略,在长达5年的时间内,精锐斥资6亿元,至少在三方面为OMO转型提前做好了准备:

  • 一是完备的IT平台。转型之前,精锐便是教培行业最注重技术投入的一家线下机构,是业内第一个上ERP,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的机构。教研方面,精锐联合微软打造学习力提升系统,已连续迭代了十几个版本。
  • 一是线上校区的技术改造。2019年,精锐CEO张熙提出3T建设,核心点便是线下校区的升级改造,以便适应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精锐的上市公司报表显示,最近两个季度,精锐至少投入1.4亿元,完成了线下十多个城市校区的OMO化改造。校区的改造,不光是IT、互联网投入这么简单,也是教研、师资系统的全面升级,打造本地化教研的防波堤。
  • 一是持续不断的互联网资产投资。作为线上教培“老板”。精锐的张熙却对在线教育情有独钟,自2015年战略投资在线一对一平台溢米辅导以来,精锐先后投资了大塘小鱼、UUabc在线少儿英语、精锐|家学慧等多个在线教育项目。

2019年,随着线下校区OMO改造走向深入,精锐的精锐个性化、至慧学堂少儿数理、小小地球少儿英语纷纷开设在线直播课程,试水在线教学。

- 3 -

行业洗牌年:二次停课敲警钟

5年6亿IT、互联网投入,一方面为精锐提前搭建了一个强大的线上平台,另一方面又积累了大量的互联网资产、互联网运营经验。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精锐启动大规模的内部资源整合,快速“组合”出一个强大的在线平台——精锐在线。战略目标清晰、在线投入持续不断,才是精锐OMO转型业内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

反观疫情影响下的中小机构,一方面缺乏OMO转型的动力,寄希望于疫情快点去过,线下业务恢复照旧,另一方面也缺乏大手笔在线投入的资源、实力。一些机构所谓的OMO转型无非是疫情期间“急就章”式地对接第三方在线平台,直接把线下课程搬到线上而已。这样半心半意的OMO转型,当然浮在表面,甚至只是概念炒作。

北京二次停课,对于中小机构而言,无疑是一个异常困窘的时刻。原本以为“扛”过半年,就可以迎来全面复课的“黎明”。惨淡的现实,无情击碎了一些机构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旦北京二次停课的冲击波扩展至全国,K12课外辅导的大“洗牌”已变得不可避免。行业的拐点,又一次雄辩地证明:适者生存,正是颠扑不破的一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