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觉得阿里到了港股发达,别的公司也会,毕竟这里不是对骗子很厚道的A股。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其实阿里这样的公司,到哪里都不会太差。

  在美国,中概股陷入信任危机,集体杀跌,而香港却敞开怀抱迎接,中概股回流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一股热潮。

  另一方面,很多中概股,也许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大环境下,给自己留个后路。

  去年11月,阿里巴巴赴香港上市,成为首家在美股和港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也是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后首个在香港二次上市的海外发行人。

  这一行动,受到市场追捧。在公开发售期,阿里获得逾42倍的超额认购,并启动回拨机制,将香港公开发售占比由2.5%增至10%,募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阿里第一个“吃螃蟹”后,有消息称包括京东、百度、网易、携程等中概股都将在香港二次上市。如今,京东与网易也即将登陆港股。

  对此,一位国际股票资本市场主管接受媒体采访时预估,未来3到5年内最多约有50至60家中概股赴港上市。目前,有36家美国或英国上市的中概股,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的要求,包括百度、教育集团好未来及餐饮运营商百盛中国等。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些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大多是互联网巨头。

  问题是,最初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何不在A股上市,前往美国?不是不想,实乃不能。

  当时,A股作为不大成熟的市场,新股发行被视为稳赚不赔,一张面值30元的新股认购证能在黑市炒到万元以上的“天价”,而以互联网创业的超高失败率,闸门轻易不能打开,否则会密集涌现维权事件。

  出于保护投资者的考量,A股对企业上市要求严苛,比如连续三年盈利,同股同权等。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走的是先获量再获利的“慢火模式”,A股的要求无异于拒之门外。

  这一点,对比十年前与今天美股、A股各自的市值TOP10,便能一目了然。

  十年时间内,美股榜单从传统行业担当“主角”的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宝洁等,变成互联网科技风的苹果、Alphabet(谷歌母公司)、微软、亚马逊等。

  相比之下,A股持续“霸榜”的四大行、两桶油加平安、茅台等龙头企业,榜单几乎没什么变化。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互联网公司只能背井离乡,美国纽交所、纳斯达克对企业盈利、同股不同权等实施低门槛,成为其聚集地。

  典型例子是,阿里初创时,马云四处寻找融资,绝大多数都吃了闭门羹,有时还被当成骗子,从美国拿到风投,国内投资界反而认为美国人“人傻钱多”。

  回望来路,美国等国家的融资帮助阿里闯过创业期,2014年登陆纽交所时,已经成为电商巨头。

  不难看出,美国资本及美股市场确实为中概股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支持,但近些年,中美摩擦加剧,中概股频繁受到非正常性干扰。

  如此一来,美股上市的吸引力慢慢下降,而香港在2018年放开同股不同权等问题的限制,为中概股搭建了回流的“通道”。

  除了放开限制,中概股“上岸”的一个着眼点在于,回到本土市场。

  2010年,谈到新浪赴美上市的往事,新浪创始人王志东不无遗憾地说:“最好的上市市场应该是本土市场,这里股民就是你的用户,对你的产品最好理解,无奈当时没有创业板。”

  本土市场,正是网易选择回到香港二次上市的一大原因。

  5月29日,网易创始人、CEO丁磊发布公司赴美上市以来的首封致全体股东信,临近结尾处,他写道:“我们正在准备在香港二次上市,将‘网易’这个久经时间考验的品牌带回中国。我相信,立足于这个我们熟悉无比的市场,离我们的用户更近,热爱将迸发出更大力量。”

  当然,不管是在美股,还是回到香港,自身业务能不能立得住,能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仍是长久生存的根本。

  正如携程前首席财务官武文洁所说:“相对来看,如果像阿里这样的公司,在哪里都不是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香港是不是好机会,还是要自己评估。

  一一END一一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