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高云)讯,2020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但是两会相关话题热度不减。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继于5月27日、5月28日闭幕。5月28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全国两会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无论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是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均持续成为头条热点。财联社记者就全国两会中涉及的经济、金融相关问题采访了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

政府报告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在李克强总理回答记者提问中,“保”字成为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全场发布会,总理一共提到34次。此外,总理使用最多的词里面,“经济”一词达到31次,“市场”一词共30次,“就业”达到了23次。

张岸元表示,多次提及“保”字充分说明了底线意识。灾疫之年,稳定经济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稳定经济一定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经济是否稳定,标志不在于GDP增速,而在于就业市场是否大体平稳。

“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两会热点话题。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是科创板设立以来的又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够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更好地支撑成长型、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这些改革措施也将继续围绕市场化、法治化为主线,进一步激发A股市场投资活力。

2小时记者会,9大要点

5月2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记者会时长近两个小时,李克强回答了11个热点问题,涉及经济运行压力、就业、对外开放等多个领域。

记者会九大要点:

一、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史上罕见。今年没有确定GDP增长的量化指标,但设定了“六保”的目标任务。实现“六保”任务就会实现经济正增长。

二、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出了一个规模性的政策举措是有力度的。现在还是不搞大水漫灌,但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要放水养鱼。

三、为稳住现有就业岗位投入的钱是最多的。规模性政策资金允许基层用于减税降费,允许用于为企业减房租、贴利息。

四、先让1.2亿市场主体活下来,每天还要新增2万个。

五、预计今年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等人数会增加较多,但保障和救助资金是足够的,把他们保障住是有能力的。

六、中央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中央部门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缩了一半以上,调出资金用于基层企业和民生。各级政府都要过紧日子,决不允许搞形式主义,干那些大手大脚花钱的事。

七、疫情产生了新的冲击,可能会有一些人返贫了。我们会多措并举,有把握能够完成今年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

八、关起门来搞发展行不通。中国将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措施。

九、中美关系很重要。中美之间的商贸合作应该遵循商业规则,由市场来选择、由企业家判断、拍板。

政府工作报告为改开40年来最短,重磅内容一个不落

政府工作报告自两会伊始便引起社会热议。5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约9500字,为改革开放40年来最短。但从中透露出诸多重大内容,在今年重要目标、政策、政府工作均有重要表述。

今年重要目标方面:

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今年政策取向方面:

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毫不放松常态化疫情防控。

今年重点工作方面:

减税降费方面,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就业方面,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抗疫方面,大幅提升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实施好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就业方面,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

创新方面,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消费方面,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5G应用;投资方面,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金融方面,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

脱贫攻坚方面,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农业方面,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教育方面,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社保方面,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开放方面,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港澳台方面,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房地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对两会相关内容细致研究,财联社记者对其做了深入采访。

以下是采访全文:

财联社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做了正面回应,如何看待GDP增长指标未设定及李克强总理的表述?

张岸元:除了疫情因素带来的不可测性之外,不提增长量化指标可能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两会在五月下旬召开,今年时间已过将近一半,这时候再提全年的目标,有些勉强。二是下半年有党的五中全会,通常其核心议题是“十四五”规划,届时内外环境确定性会更强,通过五中全会提出中期发展目标,更有依据。我们注意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作为今年政府工作内容之一。

财联社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李克强总理表示,“还是不搞大水漫灌 但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政策、放水养鱼”,如何看今年的流动性?政府今年的政策表述有何深层意图?

张岸元:今年预计财政收入显著减少,因此部分赤字率的上升是被动的,主动增加的资金规模应该少于一万亿。特别国债方面,一万亿发行规模,低于此前市场某些乐观预期。政府工作报告只提及使用的主要领域,究竟如何发行、使用是否有具体限制、未来是否需要偿还等,还不清楚。

之所以是特别国债,而不是一般国债,一定有其特殊之处。其发行要满足三个要求:一是规模巨大,发行较为集中;二是利率很低,避免加重财政压力;三是期限较长,利于财政中长期周转。

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发行特别国债,能满足这些要求。即,由中央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利率略高于存款准备金利率。这样发行的好处:一是没有直接对央行发行,理论上回避了赤字货币化缺陷,不存在与《人民银行法》的冲突问题;二是规模巨大、筹集便捷,不会冲击现有国债一、二级市场;三是极低发行利率给市场树立新的利率标杆,利于拉动社会均衡利率水平下行;四是相对市场化,未来可能因此催生特别国债的二级市场;五是解决单纯货币政策降准释放流动性大量淤积商业银行体系弊端。

对存款准备金发行特别国债,只是财政金融技术上的腾挪。本质上讲,是否认定这一举措就是赤字货币化,主要看特别国债的使用方式。如果是明确要求有资产对应,那么,即便是财政直接对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操作(如 2007 年中投特别国债),也不属于赤字货币化范畴。而如果用于政府一般性支出、且未来无需偿还,则无论如何绕圈子,本质上都是赤字货币化。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六保”中的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在特别国债使用范围之列,而保运转不在其中。

财联社记者:“两新一重”成为政府工作报告新词,李克强总理也称,投资重点是“两新一重” 要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如何看待相关领域的投入以及未来带来的经济效果?

张岸元: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基建规模没有超出市场预期,今年特殊年份,这样安排较为恰当。从投资领域看,有新的亮点,可望为下一步经济增长打下新的硬件基础。

我不太主张划分新基建、老基建。从政府投融资角度,项目财务特征只有一个:能否还本付息——究竟能带来正的现金流,还是消耗政府财政收入。除了项目自身特性外,融资结构、融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能否有经济性。因此货币政策、金融创新应有更多配合。

财联社记者: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房住不炒,此外也未提及房地产税,如何看今年城镇化的推进?今年房地产市场怎么走?

张岸元:此前《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房地产税的表述是“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及房地产税,并不意外。

此前我国城镇化率大约以每年一个点左右的速度推进。城镇化主要是人的城镇化,今年随着城镇就业机会流失,也许城镇化率的提升会显著低于往年,甚至会出现逆城镇化局面。至于城市软硬件水平的持续完善,会照常进行。旧城改造等方面,还将进一步提速。

房地产市场从投资端看,恢复情况相当不错,销售回款显著回升。开发贷等融资额度至少上半年够用。至于额度用完后,是不是增加,可能要看经济恢复状况。这不是当期决策的重点。如果下半年库存和去化周期出现不利场景,不排除需求端政策(限购、限售、限贷、限价等)在一城一策框架下,出现微调的可能性。要看到,随着LPR的下行,今年居民新购商品房的按揭利息负担已经有所下降。且不排除一些小微企业贷款,间接流向地产市场的可能性。当然,目前一些一线城市的某些政策,确有调整的必要,如二套房“认房又认贷”等。

财联社记者:政府报告把稳就业保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在总理回答记者提问中,“保”字成为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全场发布会,总理一共提到34次。此外,总理使用最多的词里面,“经济”一词达到31次,“市场”一词共30次,“就业”达到了23次。如何看待相关表述?

张岸元:多次提及“保”字充分说明了底线意识。灾疫之年,稳定经济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稳定经济一定需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经济是否稳定,标志不在于GDP增速,而在于就业市场是否大体平稳。

财联社记者:“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被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两会热点话题。如何看资本市场的改革进程,有什么建议?

张岸元:改革创业板并试点注册制,是科创板设立以来的又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够提高直接融资占比,更好地支撑成长型、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未来,创业板改革应当在整体框架部署下,妥善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问题,把握好改革和风险管控的平衡,尤其是需要加强财务造假、投资者保护等。

同时,从资本市场改革的进程来看,还将推出新三板的改革、创投机制体制的改革等等内容,这些改革措施也将继续围绕市场化、法治化为主线,进一步激发A股市场投资活力。

财联社记者:七位代表委员建议修改《商业银行法》:放开银行混业经营限制。此外,证券等市场开放不断推进,相关行业的开放会带来多大的经济及社会效应?

张岸元: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呈现综合化经营的趋势特点,例如资管新规后,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理财子公司已经能够直接参与权益市场。但从立法的角度,彻底放开混业经营限制的时机并不成熟。从经营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不仅能够优化资产结构,降低经营风险,还有助于为企业提供包括投资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建立起更加密切的银企关系。从效率的角度看,混业经营下的商业银行更便于利用自身的客户优势、资金优势,从而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实施混业经营也有众多风险因素需要考虑。一方面多元化的经营可能引起风险的交叉传染,不利于金融系统的稳定,对金融监管体制机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混业经营下也容易形成金融垄断,不利于竞争。

随着证券市场等行业的不断开放,将带来境外更多投资资金的持续流入,国内金融市场的运营环境也会因此变化。这一过程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非常重要。不能任由汇率短期波动冲击投资者信心。同时,通过机构准入门槛的放松,也会吸引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对国内金融机构形成“鲶鱼效应”,促进国内金融机构提升自身竞争力,为走向国际化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