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讯,近日,银行的“拼团”业务备受关注,也引起了监管的注意。根据财新报道称,东南沿海地区银保监局开始调研银行“拼团”业务,监管要求辖内各家银行上报是否有拼团存款、拼团理财、拼团贷款及相关数据。

财联社记者获悉,目前相关地区银行正在上述数据,监管要求本周五前上报完毕。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在拼团贷款、拼团存款以及拼团理财的“三拼”业务中,监管可能最担心的是拼团理财打破刚性兑付的问题。

“目前监管目前是在做初期调研,摸查情况,对相关业务并没有具体的措施。”上述银行业内人士透露,当下监管往往都在有一些苗头时开始先做调研,然后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类“拼团”业务实际上是现有客户介绍新客户的方式,增加业务规模。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抵御疫情带来的资金荒、资产荒等问题以外,银行通过这种类似于“熟人经济”的模式,深耕圈层,从而获得更多流量,拉动相关业务增长。

这种模式是否最终会被监管叫停,目前未有结论。

“三拼”业务或暗藏风险

近日,多家银行的“拼团”业务甚嚣尘上。以银行拼团理财为例,多人拼团就可以获得高于业绩比对基准的收益,被媒体戏称为“拼多多”模式。而多家银行的拼团模式,是需要一位已经在该银行投资过的老客户,带动新客户购买理财。

“这种拼团其实只是个营销的方式,通过这种营销可以进一步带动理财业务的新客户数量。这更多的是一个噱头,借鉴的是网络拼团的模式。”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但在后来业务操作中发现,银行想要拉到新客户,要么是在一开始就承诺保本保收益,要么就可能会在营销环节出现承诺保本保收益的违规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期限将至,而打破刚性兑付就是资管新规中重要内容之一,银行保本理财相继下架,未来银行理财产品也将遵从资管新规中“买者风险自担”的原则。

而拼团存款的风险则更多源于其可能存在的负债端成本攀升的隐忧。“如果银行都用拼团存款来揽储,那么很可能导致银行负债端的成本出现攀升。而这可能进一步会影响到贷款端成本的上升。”上述银行人士表示,目前来看,拼团存款的量不大,还未形成攀升现象,监管摸底此类业务,可能是为了防微杜渐。

此外,对于拼团贷款,银行业内人士认为,通过老客户介绍新客户和通过客户经理介绍新客户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风控可以做到位,问题不会太大。”

银行开启“熟人经济”模式

银行“拼团”业务层出不穷,不少业内人士解读认为,这是疫情之下的资金端和资产端均处于较少的水平,导致银行不得不创新营销及业务模式。而“拼团”业务也反映出了当下银行的业务压力。

普益标准报告显示,理财资金主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疫情对实体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冲击,部分企业在春节期间的正常流水显著低于预期,短期内的清偿债务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理财资产质量。在此背景下,理财资金的投资难度加大,银行的投研能力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投研能力不足的短板将进一步暴露。

不过,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认为,银行推出类似于“熟人经济”的模式,实际上是在深耕圈层,类似于网络社区化运营。“如今不少银行业务完全转向零售业务,但在此前几年跑马圈地后,银行的获客渠道变窄,但仍然需要大流量支撑业务发展,靠熟人拉动,也就是老客户拉新客户的方式,在一个圈层或者社区内,客户之间或者通过媒介进行“财富共享”,是银行扩宽获客渠道的一种方式。”

实际上,银行此前在获客渠道上也有诸多尝试。一位国有大行信用卡部门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当下银行获取新客户比较困难,而此前他们曾尝试与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获取新客户,也曾瞄准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如今,随着各家银行对零售银行的持续发力,优质的新客户并不好找了。

值得注意是,虽然监管正在摸底银行“三拼”业务,并且可能存在一定风险,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来看,银行业中相关业务并没有大规模存在,仍是小范围银行开展的业务。

“目前,监管摸底并不意味着银行已经出现了什么违规操作,或者较大的风险,监管目前也未给出指导意见。”该人士猜测,由于“三拼”业务总体规模相对较小,未来监管可能会针对一些问题较多、相关业务规模较大的银行进行窗口性指导。